我们应该尊崇什么样的教育
身为教者(教师和父亲),我常思索一个问题:如何教育好孩子呢?我经常在网上关注成功的教育个案,也曾阅读过很多有关教育小孩方面的经典文章。窃以为,事实上,最真实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最美好的教育是用心陪伴。作为教者,特别是作为父母,陪伴小孩成长应当是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陪伴,不是去溺爱小孩,更不是做小孩的保姆,而是用成人的世界去关注小孩的世界,或者说,挺立即为成人,俯身则为儿童。不过分干预小孩的兴趣爱好,不过分强迫小孩的行为习惯,不过分并不是不闻不问,不管不教,而是把握教育的度。过重,会扭曲小孩的本性;过轻,无法改变小孩的恶习。这种教育尺度需要教者用心去拿捏,教育本来就是漫长的过程,切记急功近利,操之过急。
教育的方式千万种,而适合小孩的往往只需要一种。我常常采用“谎言”或者“行动”教育我的小孩,只要是善意的谎言,不必揭穿,不露真相;只要是真切的行动,不必言说,不用故作。这样的教育影响会持续很久,甚至对小孩的影响是终生的。
案例一
儿子很小的时候,比较依赖我,只要一出门,他就要求我背着他。记得有一次,我们出门去玩,他没有主动叫我背他,我感到特别奇怪,于是,我主动蹲下背他,他高兴地爬在我背上。背了一会儿,我说:“快,快,儿子快下来。”我一边说,一边蹲下,装着痛苦的样子。他连忙问:“爸爸,你怎么了?”我说:“我腰好痛。”(事实上,我是撒谎的。)他拉着我的手,说:“爸爸,你腰痛,那以后我就自己走,不用你背了。”我摸摸他的头,说:“儿子真懂事,懂得心疼爸爸了。”从此,他再也没有叫我背他了。有时候,走很远的路,我看到他走累了,逗他说:“儿子,我背你吧。”他总是说:“爸爸腰痛,不用背我。”就这样,儿子从我的背上长大了,无论走多远,他坚持独立行走。
案例二
父亲刚离世不久,没了父亲,我才真正长大。有时候,一个人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行走,满脑子都是父亲生前的影子。那些日子,我的感情特别脆弱。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和儿子手拉手,我们往火车站方向走去,走着走着,我想起了父亲曾牵我手的情形,突然,我伤感起来。我说:“儿子,我想你爷爷了。”说着,我禁不住哭起来,儿子看着我,什么都没有说。我们继续往前走,他一会儿看我一下,我们什么话都没有说。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儿子紧紧靠着我,说:“爸爸,你为什么哭了。”我说:“儿子,小时候,爷爷拉着我的手,就像现在我拉着你的手。”我说话时,用手紧紧攥着儿子的手,我分明感觉到儿子也在紧紧攥我的手。我知道,我的行动感化了儿子,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明白:父亲,给予自己的爱是多么深沉。
案例三
课间,我逗小孩玩。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我帅吗?
生:帅!
师:哈哈,你们知道张老师原来是什么样的吗?
生:(特别好奇)什么样的啊?
师:你们见过非洲人的皮肤吗?
生:电视上见过,很黑。
师:对,张老师原来的皮肤就很黑。现在变白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猜)
师:别猜了,你们肯定猜不出来。悄悄告诉你们,自从我开始喜欢读书后,皮肤就渐渐变白了。
生:啊?那我也要开始认真读书了。
……
从上述三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对小孩的教育无需教者用过多的言语去说教,教育需要用心,需要陪伴,需要行动。有时候,我们期望自己的教育方式能达到极好的效果,往往却不见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是什么?窃以为,一、对小孩的个性特征没有做深入的研判,没有因材施教。二、对小孩的内心世界没有做全面的了解,教育的方式无法切合。三、教育的方式简单,甚至粗暴,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小孩表面信服,内心不服。四、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淡定,急功近利,总想着一针见血的教育效果。五、没有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把一切不理想的结局归结为不懂的小孩,这是一种责任推脱,说严重一点,这是教者不懂教育规律造成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该尊崇什么样的教育?孩子是你的,教法也是你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将二者完美结合。我一直尊崇“心服”似的教育,而不赞同“口服”似的教育,简言之,教化小孩是为了让小孩对你产生敬畏情绪,而不是对你产生害怕情绪。如果一个小孩没有在内心深处对你产生好感(敬而畏),那么,你的教育是失败的,久而久之,小孩的害怕情绪会转化成拒绝,疏远。等到那个时候,小孩已长大了,你就只能望着他(她)的背影,独自叹息了。
2018.6.11随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