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做这三件事,不用跑不用送,提前五年被领导提拔重用
虽然说职场成功不能复制,但总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每一位成功者,各有各的天时地利人和,除了那些不能模仿的特质、机遇和贵人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共性东西值得学习。
学习这些共性东西,你也不一定能成功,因为还需要许多“催化剂”;但不学习,基本很难成功,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内在自然规律。
要想从众多同事中脱颖而出,进入高层培养视野,获取更多成功机遇,必须把握这三条“土规律”,擅长做这三件事,不用跑不用送,不求人不巴结,上司提前五年提拔重用你。
第一、能为上级担责分忧。
有些能干的员工,埋头做好本职工作,靠实力靠业绩说话,本以为可以获得上司青睐,但往往事与愿违。相反,那些主动贴近上司,似乎没干出什么大事的“红人”,却得到上司提拔重用?
那些“能人”往往会产生一种不满和怨恨,“不跑不送,原地踏步,又跑又送,年年进步”。其实,这是对那些人的误解。有些人围着上司转,并非巴结讨好,而是善于替上级分忧解难,只是上司和他们都不告诉你罢了。
记得有一位老上级告诫信得过的手下:一个单位,能干事、有业绩的能人其实很多,你不干别人干,总有想干事、想出头的能人,上司不担心他们消极,再说这种能人本身就有内驱力。上司更喜欢那种既有本事又能帮上司分忧解难的人。
这位老上级说:上司倚重那些“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的人,他们能及时掌握上司的焦虑是什么?上司遇到什么难事?令上司头疼的麻烦是什么?总是能站在上司角度思考问题,迅速有效地解决掉上司的烦恼,能为上司担责分忧。
上司重用什么人?优先重用那些帮上司解决麻烦,而不是制造麻烦的人。有些有才华有个性的人,往往埋头做事,专注于本职,立足于事务本身,有时候还给上司制造麻烦,甚至让上司擦屁股。埋头苦干的人才,上司依靠他们干活,但内心里并不亲近他们,他们获得提拔重用的机会自然就少。
第二、在强化执行力中干成事。
行走职场,想干事的人多,能干事的人更多,但干成事的人并不多。为什么呢?想干事,只是一种动机,能干事只是一种能力,干成事需要方方面面的因素和条件。你会发现,职场上总有一些人抱怨“手下不给力、同事不配合、上司不支持”,把“不成事”归咎于别人。
要想获得上级的赏识提携,天时地利人和固然重要,关键还是要拿出扎扎实实的本事和实实在在的业绩。
如果不能为上级扛事儿,交待任务不出活儿,到时间点拿不出成绩来,你嘴再甜腿再勤,也没有哪位上司喜欢你。
用一位老上级的话说,你要提拔进步,就算是万事俱备,关键还是要有行走职场江湖的“硬通货”(干成事)。
干成事,要注意一个关键点,要在强化执行力中干成事。执行力是行走职场的生命力,没有哪位上司喜欢“不听话”的干将,没有哪位上司倚重“主意多”的心腹。干成事的核心,是按照上司的意图完成任务,给上司增添光彩和增加业绩,而不是为了个人捞取功名。
你干事的出发点怀有私心,上司立即就能敏感地察觉到,从而不信任你。缺乏上司信任,你本事再大,也会被弃之不用。
第三、善于出“业绩”和“人才”双成果。
绝大多数公司高管都是从小组长、小主管、小团队长成长起来的,他们深谙此道。等他们走上高位后,观察和培养得力干将,也会践行这个“知人善任”的用人观,就是看他是不是会带队伍,能不能带出“业绩”和“人才”双成果。
凡是在一个公司体系里,有单项能力的人才很多很多,在上司眼里并不缺干事的人才,即使暂时缺,也能很快招聘补上。但提拔重用中高层干将,想从公司体系内部选拔,就会感到捉襟见肘,不容易找到综合能力强、善带队伍的人才。
在高管眼里,有两种人才不易被重用。
一种是个人能力特别强,喜欢单打独斗、单枪匹马就能干成事。比如,一些专业技术牛人,经常对上司说,让我干事可以,别让我“管人”。不愿意“管人”的人才,很难走上管理高位。
另一种是个人能力特别强,但瞧不起下属和同事,不注重发挥别人的作用,自己陷入繁杂的事务,虽然能干成事,但自己累得半死,团队也使不上劲。队员还怨声载道,背后贬低他的团队意识,跟着他干“不长进、没前途”。
上司会认为你虽然有能力,但难以堪当大任,做点小事可以,以后提拔起来让你抓大事怎么办?你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子?这类干将,本事再大,往往止步于中层,不会晋升高层。尽管他自己不服气,但在上司眼里,就这样定位他的。
上司观察一个人是不是将来能堪当大任,往往从暗中观察他带团队开始的。所以,要想成为一棵“好苗子”,要从一点一滴表现出你具有带队伍的潜质。
一是,不要表达你想单打独斗的倾向,哪怕成员再烂、团队再不好带,你首先也要学会如何与人共同干成事。
二是,要善于推功揽责,让团队成员真心敬重你。哪怕是你的功劳,也要归功于团队成员;哪怕不是你的责任,也要揽到自己身上,让团队和上司相信你是一个敢担当且不会亏待弟兄的人。
三是,要在带领团队干成业绩的同时带出人才。有些干将只是把团队当作自己的“工具”,当作辅助自己做事的“后勤”,自己名利双收,手下原地踏步。有些公司有“人才培养率”考核指标,这只是外在的推力,你内心深处,要有一颗与团队共成长同分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