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八年度阅读报告
又到年底了,又到了盘点一年收获的时候。
屈指算来,从进入大学开始,真正树立了自主的,主动地,完全基于兴趣,为了读书而读书的阅读习惯,到现在已经坚持二十多年了,每年就按照最低量一百本来计算,那也是有两千多本的收获,想想还是沉甸甸的。
阅读,真的是可以陪伴一生的好朋友。
闲言少叙,先来看看二零一八年读了哪些值得推荐的好书。
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
忘记历史就是意味着背叛。
我们都知道文革十年浩劫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带来了多么沉痛的伤害,但是在文革之前,发生在1957年的那场劫难同样不容小觑。反右运动,不仅打断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而且开了一个非常坏非常恶劣的头,使得原本健康开明的政治空气为之一变,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试图勾勒出一幅足够宏大的画卷,无奈牵涉到的人物和事件实在是太多,绝非区区七百多页可以说得清楚的,更不要说还有那么多的欲言又止。作者的写作手法也谈不上尽善尽美,期间过于浓烈的个人情感往往对于流畅的写作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困扰。但即使如此,本书披露的种种史海钩沉对于每一个不想忘记历史的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雪崩的时候,真的是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腾讯传
于我而言,这本《腾讯传》与其说是一本公司史,倒不如说是一本中国过去三十年的互联网史,更不用说腾讯的一路走来,可以说就是自己与互联网结缘的真实写照之一。从QQ到微信,从马化腾到张小龙,在吴晓波的笔下一个个走出来,活灵活现,大概是因为有了太多感情的因素,所以读起来也就分外的亲切。
大概对于写中国商业史已经得心应手的吴晓波来说,写这样一本书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最大的挑战或许来自于作者自己所说,在于历史资料的收集。毕竟最初马化腾和他的小伙伴们也没有想到一只小小的企鹅会变成整个互联网世界里面的巨无霸,年代久了,很多事情完全靠回忆,难免会有点不太靠谱。
本书基本以时间为轴,把腾讯内部的发展变化和外部的商场风云穿插编织在一起,读的很轻松,看得很愉快,偶尔还可以联想到当年轰动一时的恩怨情仇,好玩之处,不亚于一本精彩的剧情小说。
野蛮大陆
关于二战的书看了很多,关于冷战的书也看了很多,那么在二战结束到冷战开始中间的欧洲是不是就是一片空白呢?如果你和我有同样的疑问,推荐看看这本《野蛮大陆》。
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基斯·罗威有这么一种本事,那就是把本来很枯燥的一件事说的津津有味,让你一旦开始读就停不下来,这个无疑对于读者是很友好的。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战争遗产,复仇,种族清洗和内战,从个体讲到国家,从衣食住行讲到意识形态,佐以大量的数据,可以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梳理清楚二战结束以后满目苍夷的欧洲到底经历了什么,而且所有发生的这一切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直到今天依然化身一个个幽灵飘荡在欧罗巴的上空。
看完这本书如果觉得还不过瘾,可以再看看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POST WAR》,比这本时间跨度更长,内容更多,思考更深刻一些,相应的读起来也比这本要更严肃一些,但是花些时间还是值得的。
医院骑士团全史
本书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就在于这是中文世界第一本关于医院骑士团的著作。本来按照以往的习惯如果是想了解骑士团的历史,肯定是从国外著作开始着手,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无论是史料收集还是写作手法,西方作家无疑占有更有利的地位。但是没想到的是偶然遇到的这本书却带来了不折不扣的惊喜。
作者显然不是一个专业的作家,文字中的粗粝还是若隐若现,但是这些许瑕疵并不会影响到我们的阅读体验,反倒是会带来更加真实的感觉,因为有时候那些畅销书的作者往往在熟能生巧之后便会变得有点油滑了。
医院骑士团作为三大骑士团中延续时间最长的军事组织,其九百年的历史堪称波澜壮阔,汹涌澎湃,同时穿插了阿拉伯人的兴起,十字军的东征,还有欧洲各国诸侯以及那些躲在圣袍下面龌龊的灵魂所有做得出说不出的小心思,看的时候忍不住击节而叹,恨不得浮一大白!
很期待作者可以再接再厉把条顿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都写完,加油!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美国汉学家魏斐德的著作,讲了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名字叫戴笠。
站在七十年后看这个人,无论哪一方似乎都不应该简单的用好或者坏来形容他,但是相信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他以及他所率领的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起,直到最终黯然退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当之无愧的狠角色。
基于魏斐德的特殊身份,他可以比其他人接触到更多的历史文献,所以一本书读来常常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如复兴社,蓝衣社,军统和中统的渊源,比如中美合作所的来龙去脉,比如郑介民,毛人凤,马汉三等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台前幕后,以及西安事变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所有的这些都是围绕着戴笠如何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小混混爬到了威名赫赫的国民党特工一号人物这条主线来展开的。
其实,我还想看看不知道哪位大神可以写写李克农,一个特工战线上神一样的存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可以揭秘了吧?
寻找伦勃朗
这是今年看过最好的小说,好到什么程度呢?看了一本之后,就忍不住跑去下单,买下了整套系列,就是这么大的魅力!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丹尼尔·希尔瓦的作品,网上铺天盖地的赞誉姑且不论。如果要是排个序做比较的话,我觉得他的水平远在汤姆·克兰西之上,应该是和弗·福塞斯属于一个级别,纵然不能相提并论,也相去不远。所以虽然一时冲动买了一箱书,但是想想未来的日子不会没有好书看,那种踏实的幸福感还是很满足的。
这套暗杀大师系列自从2000年开始出版,目前已经出了十六本,这本《寻找伦勃朗》是其中的第十本,以以色列摩萨德特工加百列为主要人物,以一幅失窃的伦勃朗名画为线索,挖出了二战期间的一桩谜案,期间人性的丑陋和光辉一览无余,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在作者流畅细腻的笔触之下,一旦拿起真的是欲罢不能。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国内的几位历史作家中,一直很喜欢张宏杰,从他的《大明朝的七张面孔》开始,到后来的《坐天下》,《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等等著作,可以说是兼顾了思想性和可读性,其中最宝贵的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作者的独立思考,窃以为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包括这本《饥饿的盛世》。
真正的乾隆盛世是什麽样子的?当然不是穿越剧里的无厘头狗血。乾隆一朝,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统治的巅峰,既有泽披后世的十全武功,占据当时世界三分之一的GDP, 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字狱和满清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花团锦簇下藏着的衣衫褴褛,歌舞升平盖不住下面的烈火烹油,更不要说来自万里之外的英吉利使团和志满意得的爱新觉罗·弘历之间最大的矛盾,可不仅仅是要不要行跪拜礼那么简单。
除了内容,张宏杰写文章的技法同样很有意思。
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
记得以前看非洲殖民地地图的时候,对于赤道附近那一大片被标成比利时的土地总是很好奇。比利时,这么一个欧洲的弹丸小国,人没几个,枪没几条,在世界战争史上历来属于可有可无的打酱油小角色,到底是怎么在非洲腹心之地搞到这么一大块膏腴之地的呢?
原来这都是利奥波德国王的功劳!
而且这位大爷不是把整个刚果作为比利时的殖民地,而是完全作为他个人的私有财产在管理和掠夺,这个操作也是脑洞大开。从一开始设局,到各方斡旋,再到最后水落石出,大功告成,整个过程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同时,从某个侧面看出来,在某些人的眼里,另外一些人真的不是人啊!在比利时统治刚果时期,由于严酷的殖民政策和经济掠夺,以及由此带来的饥饿,仇杀,瘟疫,战乱,造成了中部非洲人口锐减,损失了超过1000万人口!1000万!比利时有多少人?也不过就1000万出头而已,两相对比,不寒而栗。
机器人叛乱: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
今年看了三本不太看得懂的书,《机器人叛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本是《自私的基因》和《失控》,之所以只把这本拿出来说一说,其实真实的原因是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另外两本,等我再多读几遍之后慢慢分享。
不要被《机器人叛乱》的书名给骗了,这本书其实是讲生物科学,准确说是讲基因和宿体关系的,最后无法避免的延伸到了哲学的相关内容。虽然读的时候有点辛苦,但是一旦读进去之后还是很有收获的,因为打开了一扇自己原先不知道的窗户。这扇窗户并不是在你原有的观念上面进行了加深或者丰富,而是彻底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以为正确的不能再正确的观点,或许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者干脆压根儿就是错的?这种过山车般的酸爽你们一定要来体会一下哦。
人嘛,总是习惯读同一种书有啥意思呢?
史迪威日记
如果想了解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最公平的办法莫过于正反两面都看看。去年看了蒋介石日记,其中大量的谈及到抗日战争期间,和美军驻中国最高指挥官史迪威之间的种种恩怨,觉得很有兴趣,只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当事双方的另一个会怎么评价对方呢?
正好遇到了这本《史迪威日记》,本书的史料都是来自于他本人的日记,以及战争期间他和夫人的来往信件,略加整理之后公开发布的,相对而言可信度比较高,基本算是第一手资料,可读性比较高。
特别有意思的就是如果将二者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放在一起看,更是别有味道。比如对于英国在亚洲战场的表现评价,比如对于孙立人的评价,比如对于中国共产傥领导的敌后抗战的评价,以及对于国民党自己的评价,从这样两个角度看上去,不论对错,只看事实,对于理解当时以及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大有裨益。
历史啊,真的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