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花糕菊酒宴金秋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中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
现代我们所熟知的重阳节,
被定义为敬老祝寿的老人节,
但这仅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重阳”作为节日的名称,
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重阳景图》轴
魏文帝曹丕在与书法家钟繇的信中提到: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更以菊花相赠,祝他长寿健康。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
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可以看出,
求寿之俗在古代重阳节早已有之,
但在此之外,
亦不乏诸多富有意趣的节俗。
故宫博物院藏 任颐《人物故事图》屏之
《九日登高》(局部)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诗人王维,
在重阳节时写下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可知早于唐代,
登高、插佩茱萸已是重阳标配。
故宫博物院藏
沈仕《登高雅会图》轴(局部)
登高节俗的由来说法颇多,
其中较为有趣的是南北朝时
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中
的一则故事,
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
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
九月九日,你家里会有灾厄,
破解法是叫家人以布袋装上茱萸,
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
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依此而行,
果然平安度厄。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岩崎常正著《本草图谱》之《吴茱萸》
文后注曰: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
妇人带茱萸囊,
盖始于此。”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
民众的需求从“活着”,
变为“活得更久更快乐”,
于是“消灾度厄”式登高,
也逐渐转变为“饮酒赏秋”式登高。
故宫博物院藏
弘历《丹桂黄花图》轴(局部)
“不独傲霜兼傲雪,果然宜画亦宜诗。”
重阳登高饮酒,
饮的便是“菊花酒”。
在中国古代,菊花象征长寿,
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饮菊酒、赏菊、簪菊,
是重阳节的重要节俗。
故宫博物院藏
齐璜《益寿延年菊花图》轴
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里,
记载了两种酿制菊花酒的方法:
一种是在菊花盛开时连茎叶采下,
泡在酒中;
一种是在九月九日摘下菊花晒干,
用糯米制米酒配菊花末泡制。
两种都需贮放至次年重阳节饮用。
这位陈元靓说,
菊花酒还有治头风的功效呢!
此外,簪菊之俗也是由来已久,
杜牧诗云: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需插满头归”。
唐宋时期,
九月初十被称为“小重阳”,
得,还得再插一头。
不怪乎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诗中道: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嗨,他是不知道,
到了清晚期,
这长寿花还少不得要
拿去给慈禧太后涮火锅呢!
故宫博物院藏
清咸丰 粉彩火锅
“猎猎霜飙飐菊枝,盘中粉饵趁时炊。”
前文《西京杂记》中提到的“食蓬饵”,
说的就是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节令糕点,
又称花糕、菊糕,
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岁时杂记》中记载,
宋代,九月九日天明时,
民间会以重阳糕搭儿女额头,
口中念念道:愿儿百事俱高。
故宫博物院藏
《胪欢荟景图》册之《慈宁燕喜》(局部)
明代宫廷中,自九月初一时,
便日日有花糕供应,
九日重阳,
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
清代,各种风俗节趣依旧盛行,
而尊亲孝亲的习俗,
在清代皇室中更格外看重。
康熙皇帝曾在小重阳日奉太皇太后去温泉,
留下“问安频色喜,侍膳每心悬”的诗句。
乾隆帝自登基起,
几乎每年重阳都会陪母亲登高宴饮,
还会送一些亲笔字画之类颇具心思的小礼物。
故宫博物院藏
弘历《金英献寿》轴
善待老人,
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
同样,终将成为老人的我们,
也一定要尽兴的老去呀!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资料:
1,《四时佳节是重阳——重阳习俗与文学中的重阳节》,作者成敏,《紫禁城》2019年第10期,其他分类。
2,《斜日射熊归帐殿 便因余兴一挥毫——从皇室的重阳社交看民族风俗交融》,作者褚若千,《紫禁城》2019年第10期,其他分类。
3,《九月九日登高节——重阳与中国人谦退的人生观》,作者殷登国,《紫禁城》2010年第10期,其他分类。
4,《中国人的重阳节》,作者孙召华,《紫禁城》2008年第10期,历史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