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VS孙过庭:同是唐代草书,用笔有何不同?

草书是最能体现书法艺术精神的字体。草书在用笔、章法、墨法上表现非常丰富,书家们多以胸中的情感通过草书的艺术形式演绎出来,对立中寓于统一,统 一中富有变化,变化中体现自然,抑扬顿挫,扣人心弦。
孙过庭的《书谱》和贺知章的《孝经》即是草书中的精品,二者分别以其“穷变化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分别体现出各自风貌,成为唐代草书的典范之作。
#1
用笔比较
孙过庭《书谱》中有:“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书谱》中的使转较为浑圆;《孝经》则多方折。
孙过庭《书谱》局部
孙过庭的草书得王羲之草书风格,运笔上,方折和圆转的运用精善而细腻,中侧并用且以中锋为主,在线条质量和使转处控制笔锋的能力很强,用笔速度疾迟有度;点画沉着生动,形态明朗,行间疏密有致且顾盼生姿,势欲飞动,擒纵自如,尤其在点画之间的衔接处的牵丝变化丰富而清晰,自然而流畅;结字上颇为精致美观,字形上多开阔舒展,张力十足。惟此帖开篇处略显拘谨。
贺知章《孝经》局部
贺知章的草书则更大程度上把握住二王结构的神理,是一种远距离的审察,得清爽而率真。其用笔酣畅痛快,点画不羁,疏密自然,虚实相间;结字上略取隶 意,左俯右仰,结体较为紧凑。
#2
笔速比较
从作品的书写速度看,贺知章要比孙过庭快了不少,洒脱不羁。
书法线条组织运动中的速度是构成书法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假如忽视速度的重要性,撇开速度孤立地去研究笔法、结构等其它形式因素,都是不够全面的。速度贯穿于整个笔力的运动过程,并发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其它各种形式因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纵观贺知章的草书中体现速度的处比比皆是,如“离”、“也”、“其”等字。
#3
笔意比较
如“三”、“章”、“弟”、“爱”、“君”等。
贺知章《孝经》与孙过庭《书谱》比较
(左图贺知章,右图孙过庭,下同)
相对《书谱》,此帖在一些字法上处理有些趋同,尤其在使转处,往往在转折笔画的右下部分增粗,如帖中的“用”、“则”、“南”、“致”、“事”、“明”等字;这个笔法尤其值得注意。
对于帖中相同的字,在贺知章的手里表现的趋于简洁,如“体”、“事”、“也”、“人”等字。
对于贺知章《孝经》与孙过庭《书谱》的研习,我们将采用两者相比较的图示办法来进行。当然,有些例字因为图片太小,无法一一做比对。
那么,通过上述的比较,直观的判断,他们二人的用笔差异在哪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