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江南一带唯一未被完全商业化开发,原生态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杨桥古镇
江南 有很多古镇,我也去过很多古镇,一般人们也都热衷于去那些成熟的,有名气的,商业化的古镇,有吃有喝,有玩有乐。 上海 浙江 江苏 都有很多古镇。我都写过有关文章就不说了。 江苏 南京 , 苏州, 无锡 等也有很多古镇,也有很多名气很大的古镇。今天也不说了,要知道 江苏 常州 也有很多不太知名或者说影响不大的古镇,实际上这些古镇也很有意思。我曾经写过 常州 的焦溪古镇,魏村,奔牛古镇都各有特色,各有味道,这些古镇还都保留有一些原汁原味,一些传说传统,一些老街巷,一些老宅子。且都没有什么商业化。
这些古镇老街我不详细说了,我专门有文章介绍,可以参看。今天说说 常州 的另一鲜为人知的 江南 古镇,杨桥古镇,这杨桥古镇说起来也有说法。古镇的介绍是这样的。古镇以杨桥街南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南杨桥”得名,是典型的 江南 水乡。是 江南 一带唯一未被完全商业化开发的千年古镇,因此古镇的原生态保存十分完好。百年前的杨桥古镇商贾云集、贸易发达,集聚着多家戏院、茶馆、酒店、当铺、寺庙和富商宅院,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就为了这唯一未被完全开发的千年古镇也要去看看。下面跟着我边走边看说说几个重点的传说故事。坐火车转公交,在步行用导航走到了一条挺繁华的大街。
顺着大街走了一大圈,路上也看到了一些介绍古村的牌子,导航还是带着我往前走。后来才知道实际上这些路边的小街也能走到那老镇老街。
介绍
介绍导览
路过一条河,有河就有船,有船就有码头,有码头就有商贸,有商贸就有繁荣。
。
导览图,手机导航为何给我导了一大圈,原来是为了把我导到大门,这大门实际上有点说不出的味道,甚至让我一度有些失望。难道也是修出来的古镇?
牌坊或是大门上写着杨桥古村,我一看这崭新的大门真的有点让我失望,后来又一想,这也有可能为以后的收费做准备。不过当时我真以为又是修出来的古镇?
大门进去也是崭新的建筑,仿古都谈不上。
看到了一棵老树倒是让我有点感觉。
豁然,一条小巷,木门板,青石街。两层的木建筑,明显是下商铺上住人。顿时让我放下心来。曲径通幽处,老街在眼前。感觉来了。
青砖老瓦, 江南 救火会。
两层小楼,马头墙,这建筑应该是晚清或民国时建筑。
一条小河,沿河两边是小街,小河对面的古建筑,
这里还有红色遗迹。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太滆,太湖,滆湖,滆湖又称沙子湖)
。
交通站旧址为两间相连的硬山式砖木结构普通民居,前后共两进。两间的阁楼,分别由固定木梯和活动木梯上下。交通站就在这里。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切断新四军在太滆根据地的南北交通线,日伪军在武南地区实行“清乡”政策,在这种紧张形势下,为了以确保南北交通线的畅通,中共地委新四军在南杨桥西街设立了地下交通站。交通站成为了新四军与游击队、 宜兴 与武进之间的重要 通道 ,也是武南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要联络跳板,并在之后的反“清乡”斗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模拟铁匠铺
杨桥镇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所以杨桥地区在当时成为了新四军在太滆的根据地。为了切断新四军在太滆根据地的南北交通线,日伪军从 东至 太湖、西到滆湖一线修筑了一道竹篱笆封锁线,并在杨桥南修建了碉堡,加紧对来往行人的盘问搜查。当时为了保持地方党政军组织之间的联系,南杨桥中共太滆地委所在地就设在了杨桥往南2公里的邵家祠堂,而地下交通站则设在了一家铁匠铺内。蒋小昌任站长,以开南货店的方式进行掩护来协调武南、宜北革命活动,交通站原住户戴荣坤也是地下交通站成员之一。
这是在旧址处修的一处模拟的铁匠铺。上图挂交通站牌子处应该是开的南货铺旧址。
说到交通站就要说到交通员,这里不得不提交通员戴荣坤,戴荣坤(1913-1945),杨桥人,1939年参加地下工作,1943年加入 中国 共产党。他在担任杨桥地下交通站交通员时,在交通站西侧对面开了一个铁匠铺,以做铁匠为掩护,担负新四军地下交通员的重任。当时,日伪军政人员及便衣暗探,经常到杨桥活动,戴荣坤每天注意搜集敌伪人员活动的情报。戴荣坤传递情报的方法很特别,为了防止被敌人搜查出来,他总是把情报内容强记下来,带着几把自己在铁匠铺打制的镰刀等农具,赶到漕桥街上一家杂货店,与杂货店老板(地下交通员)以暗号接头,一边买卖镰刀,一边付钱结账,在谈笑过程中,巧妙地传递情报。在一次破坏竹篱笆封锁线的“反清乡”斗争中,戴荣坤带领群众在新四军独立二团的掩护下,拆除竹篱笆,堆成几堆,浇上火油点燃,一夜之间就销毁了敌人的竹篱笆封锁线。
1944年9月10日,由于叛徒告密,戴荣坤被日军逮捕,路经漕桥时跳河逃脱,后回到杨桥继续从事地下工作。1945年5月,戴荣坤再次被捕,面对日寇的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最终被日军杀害于漕桥养根小学(漕桥小学)的操场上,牺牲时年仅32岁。
这是交通站前的小河。前面是著名的南杨桥,杨桥镇名字来历也与这座桥有关。
。
南货铺对面,铁匠铺旁边小河边的码头边有一块牌子,字迹看不清了,大意是这处码头和新四军的交通站旧址有啥关系。
这就不用说了,一般的古街古镇都能看到的一线天,这个一线天和看到的其它老街的一线天比较似乎短了点。
。
看看这二层楼的窗户,屋顶。
朱士发南货店,朱士发是杨桥南街最大的商人富户,拥有五埠三园,12间楼房和五间仓库的房主,沿河临街两进房子开的是南货店,(不知是不是红色交通站用的那个作为掩护用的南货店)还独建一个码头,有利货物运输,后三进房是仓库堆场和住房,是杨桥有名的商号。
。
老宅子
。
门面都是两层木结构。
基本都是老宅子,也能看出很多地方做了修缮。
槽坊,酿酒的地方吧。
小巷
。
春和堂药店,位于杨桥桥南西街面北临街而开,有医师邵溪棠坐堂开方,曾有“邵溪棠,白白响”名气。生意特别 兴隆 。
写的是清时建筑,
。
南杨桥是一座花岗岩全拱“玉桥”文物价值极高,坐落在古南运河上,是杨桥南北街必经之路,并且历史上是武进县和 宜兴 县的分界之桥。该桥始建于元末明初,起始是用大杨树建成的木桥,所以起名为南杨桥,此桥在清朝康熙年代修缮,清朝道光年间再次经历重修。
这是重修旁边的关圣阁的功德碑。
南杨桥
岁月的痕迹,南杨桥。
。
。
。
关圣阁
这不知道是干嘛的?
旁边有个牌子杨桥戏楼,清时建筑。
看着古色古香的老宅,老街,转一段有关古镇的介绍文字。清代中期,杨桥镇成为 常州 府阳湖县和 宜兴 县交界地区的集市贸易中心,大批商贾云集于此,筑园造第,楼宇毗邻,其繁华一度超过 宜兴 县城,被称为“太湖首镇”。清末民初,虽然周边逐渐兴起一些市镇,但以杨桥老街为中心的商贸盛况仍居湖塘镇等街镇以上。以南杨桥为中心地段形成的东、西、南、北等老街上,遗存的古典建筑及构件上,仍能反映出当年繁盛的概况。据当地人回忆,此地曾集中有饭馆、绸布庄、南北杂货、国药、木行、竹器、银匠店、渔行、肉庄、染坊、槽坊、豆腐坊、木匠店、茶馆、小吃店,甚至还有烟馆(鸦片馆)等各行各业商号店肆百余家,其中当年的 同仁 堂药店、白虎堂茶馆、丁家堂粮行、陈 万隆 烟店、全盛嫁妆铺、荣光客栈等老字号商铺更是名噪一时。而镇上开张的戏院和创设的中学堂也早于周边街镇。当时水路交通极为便利,每天有 常州 、 无锡 往返于 宜兴 、溧阳的轮船及不定期的班船泊于杨桥码头。至今无数遗存于保存完好的千余米长的石驳岸壁间的牛鼻孔缆绳石,见证了当时船只挤泊之情景。为了防止盗贼作案,老街四面街口均设置有昼开夜闭的栅栏门,并雇佣专职更夫巡逻报点。看了这段文字可见当时杨桥镇的繁荣程度。
堵氏宅
老宅
老宅
华氏宅
局部老的痕迹
入户巷子
堵宅,清时建筑风格,中间有天井,四周转通的两层楼房。主人是杨桥有名商人,开过米行,金货店。
书场
书场
。
堵宅旁边是书场,现在是德育教育基地
。
。
新桥,破船
街上也有很多倒塌的,摇摇欲坠的。。。
废墟了
很多房子破旧不能住人了,街头坐着一些老翁,老妇,还有些原住民,也能看到一些明显的外来租户。
朱氏宅
看得出有不少大户人家。
洪家,主人洪保和,是杨桥街发展的主要创始人,也是杨桥最大的老板,原来整个东街都是他的店铺和商号,他出资独造东,西两座虹桥,南杨桥重建时,出资赞助得最多,是杨桥的大功臣。
洪家大院
东虹桥
。
东虹桥
这个不知道是不是西虹桥?
只剩空架子的建筑,仍然气派。
按现在的眼光看,这也是豪宅了。高大的老宅,修缮过了。岁月的和现代的融合在一起。
。
洪家大院的古井
。
有意思的广告。
别看这小街,老宅,遥想当年这里也是人流攒动,熙熙攘攘,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岁月啊。。。
这些老宅保护得很好。
这也是岁月。
说实话有些老房子废弃了,有些老房子改造了,有些老房子维修了,有些老房子和 新建 筑混在一起了。但还是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老宅老建筑,不愧为 江南 原生态保存完好的古村。
有点现代风格的庵
街上还保留有古井,井里的水也很清凉,干净。问了一下现在也只是用来洗东西。
水很干净。不过现在没人喝了。
还有古寺,这古寺也是。。。
这种老房子看着也是沧桑,有味道。可是越来越少,要做好保护啊!
这些房屋还有人居住
。
。
好像是一块废弃的石敢当。
。
朱家驹宅院,主人朱家驹解放前后曾任杨桥小学校长,这房屋也是清代建筑。
。
看的差不多了,片子也拍了不少。感觉挺有意思,街上没有人,只是在阴凉处有三三两两的乘凉的人。很多老宅明显是修缮过,但仍然有滋有味,古色古香,这里看出来是想开发旅游项目,似乎没有 成功或是宣传不到位。没有商业化,甚至没有游人。但是如果成了旅游项目,也就没有我这悠哉悠哉看老街的兴趣了。提示,如若想吃喝玩乐你会失望,如果要探古寻幽这会让你满意。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