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意学术思想撷英
陈意教授是第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精于中医经典,长期坚守临床一线。临证诊疾,以辨证论治为先,认为八法中当增涩法,并以和法统八法;遣方用药尤重调理气机,养生治病不忘调畅情志;提出湿病忌滋腻,湿热宜苦温。今年是陈意从医六十周年,特邀其学生结合临床验案,总结其学术思想,以启迪后学。
陈意,男,1945年生,杭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陈意教授业医六十载,精于中医典籍,旁及诸子百家,博采众长,用药灵活,自成一格,他的诊治特色与临证经验积累于临床、升华于临床、渗透于临床。现将陈意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的独特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陈意行医六十载,始终坚守在临床第一线,每日诊治百余患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独特经验,认为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四诊合参是中医学之精髓和灵魂。陈意临证诊疾重视辨证,认为只有辨证准确,方能药达病所,效如桴鼓。而辨证之关键在于医者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因此陈意时常教导学生,临床辨证要以八纲为总纲,以脏腑为基础,辨外感重寒热,辨内伤重虚实。
陈意对临床上所见的虚实不分、寒热不辨的错误现象甚为痛心,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不重视辨证论治,不把辨证作为论治之依据;二是把中医理论过于西化,将西医之病与中医的方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故陈意临诊时,力求辨证精要准确,用药灵活得体,无论经方、时方,只要对证均是好方。如消渴之证,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当以滋阴清热立法,并根据上中下三消不同加以区别用药。现代人高糖、高脂饮食导致湿热证渐多,加之江浙一带阴雨潮湿,故临床消渴病兼夹湿热者居多,患者多见形体肥胖,舌质红,舌苔黄厚腻。陈意治疗均先以清热化湿为第一大法,选用白虎加苍术汤、三仁汤加减,此治消渴之变法也。
陈意曾云:“余于1980年治疗患者,名曰张兴礼,开化人,发热数月未退,后来杭收入病房,以中药治疗。热势日轻夜重,呈弛张热,高达40℃,晨起稍减,形瘦疲惫。余以柴胡桂枝汤即服即退。”陈意认为,柴胡桂枝汤系调和营卫、解肌散表的桂枝汤与和解少阳、治半表半里的小柴胡剂合方,切中太少合病病机,故治疗外感发热如此速效。临诊不知辨证,或辨之不准,虽千金难换一愈;辨证准确,切中机要,四两拨千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