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摘抄丨纪录片《风味人间·滚滚红尘》解说词文案
人类的历史一直伴随着烹饪演化的进程,那些曾在时光中留下匆匆脚步的食物,或许依然存留世间的某个角落。
从火的独特运用,到器具的出现;从地域性口味的融合,到饮食风尚的流变。滚滚红尘中,中国人用食物感知世界,也从食物中窥见过往。
火,带来光和热,既作用于食物,也抚慰人心。至今,中国西南的一些民族中,火仍然是受到膜拜的图腾。
我们怎样评价火对烹饪的贡献都不过分,它不仅划定了生和熟的界限,也加速了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进化。
火的运用,诞生了最原始,也最伟大的烹饪方式,并带来了食物风味的千变万化,直到有一天,容器出现,人类的烹饪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人类最早用火烧制的容器,叫“陶”。在中国海南,偶尔还能见到这种陶甑(zeng),聚拢水汽,蒸熟谷物,是早期中国人用蒸汽烹饪的工具。黎族至今保持着原始的制陶技艺,陶器在中国有超过一万年的历史,如今这种制作方法在大部分地区早已绝迹。
陶器出现之后,水开始参与烹饪,它和火一样,都是激发味道的媒介,水更打开了新的味觉世界。
中国有多少地方,就有多少种烧饼。人的饮食习惯,物产的丰饶程度,都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烧饼一路行走,一路演化,最终在苏州,变成了玲珑小巧,状如蟹壳,色泽金黄的模样。
食物流变的历史无比漫长,但承载它的,是一个个步履匆匆的身影。时代更迭,人群聚散,总能在食物中得到印证。
人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般顽固,有时又如流水一样豁达。江南水乡湿冷的冬日里,香甜的羊肉,是湖州人餐桌上的一抹亮色。
相比美味,这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中国农业文明的传统生活形态,仍在以食物的方式代代相传。月圆之夜,中国人的祖先把食物做得色形美好,装点每个生命的悲喜和祈愿。
一千年前,中国人把奇思妙想与对世界的感知注入食物,滚滚红尘,沧桑巨变,在这些存续至今的精致美食中,我们依然可以透过视觉和味觉,重返当日的繁华,和古人保持心意相通。
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在食物上,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每个仔细品味的人,都会心怀感念,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