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蓟,见过吗?能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大蓟
来源产地
为菊科植物大蓟的地上部分或根。
栽种第3年,秋季挖掘根部,除去泥土、残茎,洗净,晒干。夏、秋季盛花时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
分布于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别名马蓟、虎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鸡脚刺、野红花、茨芥、牛触嘴、鼓椎、鸡姆刺、恶鸡婆、大牛喳口、山萝卜、猪姆刺、六月霜、蚁姆刺、牛口刺、老虎脷、刺萝卜、驴扎嘴、马刺刺、刺秸子、马刺草、牛口舌、老虎刺、草鞋刺、刷把头、土红花、野刺菜、牛不嗅、猪妈菜、牛刺竻菜、竻菜、鸟不扑。
【性状】
性状鉴别 大蓟草:茎圆柱形,直径0.5-1.5cm,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有纵棱,被灰白色毛;质松脆,断面黄白色,髓部白色,常中空。
叶急缩,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边缘具不等长的针刺,上表面灰绿色或黄桂冠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有白色毛。
头状花序顶生,圆球形或椭圆形,总苞枯黄色,苞片披针形,4-6层,冠毛羽状,黄白色。气微,味淡。
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原形态】
大蓟
多年生草本。块根纹锤状或萝卜状,直径达7mm。茎直立,高30-80cm,茎枝有条棱,被长毛。基产叶有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20cm,宽2.5-8cm,羽状深裂或几全裂,侧裂片6-12对,中部侧裂片较大,向上及向下的侧裂片渐小,边缘齿状,齿端具刺;自基部向上的叶渐小,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但无柄,基部扩大半抱茎;全部茎叶两面同色,绿色,两面沿脉有疏毛。
头状花序睦立,单一或数个生于枝端集成圆锥状;总苞钟状,直径3cm;;总苞片约6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卵状三角形至长三角形,先端有短刺,内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呈软针刺状;花两性,全部为管状花,花冠紫色或紫红色,长1.5-2cm,5裂,裂片较下面膨大部分短;雄蕊5,花药先端有附片,基部有尾。
瘦果长椭圆形,稍扁,苌约4mm;冠毛羽状,暗灰色,稍短于花冠。花期5-8月,果期6-8月。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甘,凉。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主治:衄血,咯血,吐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肝炎,肾炎,乳腺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痈疖肿毒。
《中药大辞典》
性凉,味甘、苦。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中华本草》
味甘;微苦;性凉
归心;肝经
凉血止血;行瘀消肿。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崩漏;外伤出血;疮疡肿痛;瘰疬;湿疹;肝炎;肾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衍。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
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忌犯铁器。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食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