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天运》:顺应则昌,违逆则亡

NaN:NaN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

  • 天是自行运转的吗?地是静止不动得吗?太阳和月亮是自己在争夺运行的轨道吗?这一切是谁在主宰呢?是谁维持这纲纪而使它们变成这个样子呢?
  • 宇宙的形态,星系的状态,星球的分布,地球所处的宜居带,万物的生长,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运行的吗?万物之初就已经被安排好了现在的样子,还是万物形成之后各自运行成了现在的样子?如果是被安排,那么又是谁安排的?如果是自己运行而成,那么依据的法则又是什么?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分别产生了四季和昼夜,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地球这样运转呢?只用一个万有引力或已知的其他作用力都不足以说明,应该还有更多未知的力量参与其中。同理,能使得宇宙万物产生并且按照一定方式运行的力的集合而形成的能量就是道,道不仅生万物,且规划了万物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灭亡。

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 天有六极(四方和上下)五常(即五行:金、木、水、火、土),帝王顺着它便能太平顺治,违逆它便会遭受祸患。
  • 我等凡夫俗子能领悟些许处世之道以便完善生存之道就已经不易,想要参悟无上大道何其艰难?若不经历七情六欲,不知何为七情六欲,经历之后为了悟道而少私寡欲又何其困难,毕竟经历过,所以难以割舍,不免沉迷其中,若能控制情绪,已是了不起,若能摒弃若干,更是凤毛麟角,只能是高山仰止,难以望其项背。而无论何时终有领军人物揭竿而起,民众顺服,成为帝王,究其根本是顺应了百姓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或者说符合了一部分或者大部分人的利益,而在大部分时候这种利益所包含的主要是生存之道,百姓则必然跟随,水自然会载舟;相反若是帝王违背了百姓的生存发展之道,那么百姓定然反抗,水自然会覆舟。
  • 不仅仅是帝王与百姓之间如此,具体到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譬如办事,办得真是事吗?其实办的是人际关系,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办结果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就好像谈判,有的能谈成,有的谈不成。而成与不成,从经商之道来说,是否符合他人的道,是否符合他人的利益?同时满足双方各自的道,方成,反之,则不成。平时人与人之间交际关系就是打交道,打通交际的通道,显然是双方都能走地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处世之法,万物也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但为何万物没有陷入无序的混乱当中?那是因为都有其效法的法则存在,有道的存在,顺之则万物生,逆之则万物灭。
  • 无论顺、逆都是一时,不会一世,因为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生存,虽然生存之道没有变,但是其标准有了变化,从原先的只是为了有食物吃,到能吃饱,再到要吃好,吃的有营养,甚至是要色香味俱全,除此之外还有精神需求。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对于顺和逆都有不同的要求,固步自封显然是无法长久的。顺应天道者昌盛,违逆天道者灭亡,于变化之中领悟不变大道则恒也。

作业‖无尤居士,共同探讨,互相学习!

(0)

相关推荐

  • 7、圣人适中的顺应天地变化之道——走进《老子》

    7.圣人适中的顺应天地变化之道--走进<老子>         老子在上一章发出:"道"是先天地就存在么?!的困惑.老子面对着百姓们祭祀天地的仪式,又近一步的论到:&q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常心,固定于一种看法的心,固定于一种看法,往往不适应事物的具体变化,这就成了僵化的意识.如果用这种僵 ...

  • 89、“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我见——聊《道德经》

    89."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我见--聊<道德经> <道德经>第五章内容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 ...

  • 庄子·外篇·天运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 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 风起北 ...

  • 庄子·外篇·天运(译注)

    天 运 [题解] "天运"的内容跟<天地>.<天道>差不多,仍是主要讨论无为而治.所谓"天运",即各种自然现象无心运行而自动. 全文大体 ...

  • 外篇·天运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 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 风起北方 ...

  • 庄子·外篇·知北游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 "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 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 ...

  • 庄子·外篇·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 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 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 ...

  • 庄子·外篇·达生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 .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 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 为养形足以存生, ...

  • 庄子·外篇·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 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 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 语有之 ...

  • 庄子·外篇·缮性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 ...

  • 庄子·外篇·刻意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 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 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 臣,正上下,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