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六

入门·经典·临床· 栏目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六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之三“脏腑理论”。
  本节目推送内容将所选三百余条名言,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几乎所有方面,读者可在尽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内经》的理论精华。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素问·厥论》

  

【论述】  

此句指出,前阴为众筋所聚之处,并且与脾胃的关系密切。《素问·痿论》说:“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也指出众筋与前阴的关系,肝主筋,其脉绕阴器。所以,这里实际上是强调肝与前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上不仅要重视前阴与肾的关系,也要重视前阴与肝的关系。关于肝经与前阴的联系,在《灵枢·经脉篇》中说得很详细:“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飱泄,狐疝,遗溺闭癃。”“足厥阴之别……循经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现代医家也十分重视前阴与肝的关系。如当代男科学家王琦就提出:“阳痿从肝论治”的学术观点,并得到男科学界的广泛赞同。

  

前阴除了与肝肾密切相关外,也与太阴、阳明(即脾胃)的功能有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为水谷之海,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有濡养宗筋之功,故张介宾注曰:“盖胃为水谷气血水海,主润宗筋,又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故特言之。”如果脾胃虚衰,宗筋失其润养,则宗筋弛纵,可导致前阴弛缓,出现尿频尿闭,崩漏带下,阳痿早泄等泌尿或生殖功能障碍。这提示我们,在治疗前阴病证时,有时也要考虑到脾胃的因素。

  

【病案举例】

例一

 

《百家验案辨证心法》一书中转载一案:赵霞治某患者,男,28岁。自述平素体健无病,新婚不久,因家事郁闷,遂觉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渐至心理恐惧,不思房事。曾自购男宝等补肾壮阳药服用,也无济于事,别无所苦,苔白略腻,脉弦有力。此等体健不虚之阳痿,多属肝胆气郁,阳气内阻所致,故补之无益,治宜疏利肝胆,开郁通阳。药用: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半夏10g,炙甘草6g,生姜6g,大枣6枚,枳实10g,白芍10g,木通6g,服药7剂后,阳事已举,惟觉口苦而干,改用一贯煎化裁调治而愈。

  

按语:阳痿的发病,既往多责之于肾阳虚,如明代张介宾说:“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清冷。”此案中患者亦自购男宝等补肾壮阳药服用,却无济于事,赵氏据其所述:此患者阳痿因新婚不久,因家事郁闷而发,患病之后又渐至心理恐惧,不思房事,诊其脉弦有力,故断其病机为肝胆气郁,阳气内阻,而非阳虚。治以疏利肝胆,开郁通阳,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7剂而见效,后用一贯煎滋阴疏肝而获愈。此案说明,对于阳痿之实证,从肝论治可获较好效果。

  

例二

  

胡春秀治验:患者某,男,38岁。于1955年6月患急性睾丸炎,经注射青霉素等,炎消痛止。然不久一侧睾丸日渐软小,已比健侧约小一半余,经西医用丙酸睾丸素等无效,乃求诊治。望其阴囊周围,色晦暗而轻度青黄,切诊左脉浮大弦长,惟关部独沉细弦劲,现出肝气郁结之征。经曰:“何以知病之所在?……独下陷者痛(指沉伏)。”又谓:“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据此可知肝之经气郁结,不能荣于阴器,睾丸失养,故日渐萎缩。病变在肾,而病机在肝,治须先用平肝解郁之剂以通经气,再加补肾生精之品以助化机,肝气调,肾气旺,则精气化生,而萎缩自愈。处方用柴胡疏肝散加青皮、郁金、广木香、川楝子等。服2剂后,再诊其脉弦而缓,而左关略为沉弦,自触睾丸微有充实之感,又于前方中加枸杞、苁蓉、鹿胶之类,继服6剂而病愈。随访3年余,睾丸正常。

  

按语:此案是由睾丸炎症引起睾丸萎缩。患者除一侧睾丸萎缩外,其他症状均不明显,仅见阴囊色晦暗而轻度青黄,脉带弦象,胡氏根据《内经》:“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的理论,辨证其为肝气郁结所致,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青皮、郁金、川楝子、枸杞子、肉苁蓉、鹿胶等,疏肝气以理宗筋来治疗睾丸病变,仅服药8剂而愈。这也说明了“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是古人从实践当中得出的认识,并且又可以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

  

例三

  

《古今奇症妙治揭秘》转载姚公树一案:王某,女,12岁。患者见水或听见流水声,即要登厕已2月。患儿面黄肌瘦,神疲乏力,常痛苦哭泣,羞而不愿就医。舌淡苔薄,脉细无力。乃属气虚摄纳无权,膀胱失约。治以补气温阳摄纳。处方:黄芪、白术各12g,党参、菟丝子、当归各10g,升麻、益智仁、桑螵蛸、炙甘草各6g,沙苑子、五味子各5g。服上药3剂,尿次明显减少,见水已能制约小便,患儿甚喜。药中病所,不再更方,续投5剂而愈。随访半载未见复发。

  

按语:见水思尿证属罕见,病机不甚明了,考虑到肾主水,故一般多以补肾固涩为法治疗,而姚氏观患儿面黄肌瘦,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辨为中焦气虚,摄纳无权,通过补中益气升阳为主,兼顾补肾摄纳,取得良效。明代方隅说:“小便不禁,当固肾以益气,然后补中可也。”(《医林绳墨·小便不禁》)这里说的虽是小便不禁,并不完全同于此案之见水思尿,但可由此受到启示,小便异常之症,虽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有时亦要考虑脾胃因素,补后天以济先天。由此案还可以理解,为何《素问·厥论》在说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之后要接着说“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内经名言三百句》一书,精选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名言300句,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各方面,同时作者联系临床对条文进行详解,并举医案予以阐释,读者可通过本书在尽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内经》的理论精华。本书可供与中医工作有关的各方面人士阅读。

40位國醫大師推薦,

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學醫教程。

《醫道傳承叢書》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医道传承丛书

(0)

相关推荐

  • 疏肝益肾汤治疗阳痿经验 组成:柴胡,茯苓...

    组成:柴胡,茯苓,牡丹皮,栀子,芍药,薄荷,白蒺藜,蜈蚣,蜂房,仙茅,淫羊藿,杜仲,菟丝子,熟地黄,川牛膝,丹参,阳起石   [按]勃起功能障碍,中医称之"阳痿"或"阴痿 ...

  • 劳则气耗精亏,逸则气滞血瘀

    今天 <素问·举痛论>提出"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气能推动精血津液的运行以及维持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反之若精血津液及脏腑功能失常,也往往见气病.   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 ...

  • 风气通于肝

    ​风气通于肝: 春季多风 东方生风 风生木,木生酸, 酸生肝,肝生筋 将风.木.酸.肝.筋 等一一对应,紧密联系 故有"风气通于肝"之说 中医术语在一定 范围与条件之中 各有其特定 ...

  •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九

    入门·经典·临床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九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 ...

  •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八 •诸脉

    入门·经典·临床· 栏目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八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 ...

  •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五

    入门·经典·临床· 栏目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五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 ...

  •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四

    入门·经典·临床· 栏目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四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 ...

  •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四十二

    入门·经典·临床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四十二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 ...

  •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四十

    入门·经典·临床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四十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 ...

  •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三

    入门·经典·临床· 栏目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三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 ...

  •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一

    入门·经典·临床· 栏目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三十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 ...

  •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 三十

    入门·经典·临床· 栏目 内经名言 3  脏腑理论之 三十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