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肝炎(毒热蕴结,蒙蔽清窍型神昏 )

中医起源于急救医学,自古因虫兽咬伤、跌仆损伤、金刃刀伤、食物中毒、难产婴夭等,渐而产生急救医学。中医急诊急救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中医生存的底线。数千年来拯救民众于危急病之中,确保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十九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医急诊之学逐渐湮没而无人问津,似有趋向自生自灭之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医院校无中医急诊学课程,中医医院亦无急诊科和急诊医生,一是因为中医界尚未完全从民族虚无主义阴影中解脱出来,二是彼时尚缺乏急诊急救的中医师资力量。二十世纪末,中医界方醒悟中医尚有急诊急救之瑰宝,中医院校及医院相继开设中医急诊学和设立中医急诊科,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甘肃名医李顺保先生的主持下,编撰了《古代中医急救医书全集》(学苑出版社,2011年)、《中医急诊临床实用手册》(学苑出版社,2014年)、《中医急危重难医案选注》(学苑出版社,2016年),三本中医急诊急救类医籍,希冀对中医急救医学的发展作出绵薄之贡献。

2
重度黄疸(重症肝炎)
毒热蕴结,蒙蔽清窍型神昏
(重症肝炎)

冯某,男,45岁,工人。病史:自觉身倦,腹胀,食少,右胁胀痛不适,曾到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肝炎,令其卧床休息,注意营养。患者未听医嘱仍坚持劳动3周。后右胁疼痛加剧,身发高热,不思饮食,腹胀,巩膜及周身出现深度黄疸,腹部膨隆有腹水。复往某医院检查,确诊为重症肝炎,该院谓无法治疗未收住院。

患者又复往某医院要求住院,此时已呈昏迷状态,病情危急而邀余就诊。检查:面色苍黄,神识昏惑,巩膜和周身皮肤有黄染,腹部膨隆,有移动性浊音,未触及肝脾,身发高热,体温39℃。肝功能:转氨酶800单位,麝浊38单位,蛋白倒置,血浆白蛋白1.4g%,球蛋白3.9g%。脉弦大而空,舌质紫蓝,苔黄腻。

证属:毒热蕴结,蒙蔽清窍。

治宜:清热解毒,芳香开窍。

处方:蚤休30g,大青叶24g,山慈菇18g,菖薄15g,丹参15g,丹皮12g,生栀子10g,郁金10g,玳瑁10g,煎汤送服局方至宝丹2丸,1次服。服药1剂,患者神识清醒,惟自觉腹部胀满,腹部膨隆,腹水较重,面色苍黄,脉弦滑有力,舌苔黄腻。证属毒热蕴结,水湿内阻,拟以清热解毒,利水消疽法治疗。

因患者病情严重,猛峻泻水不能使用,轻剂逐水,缓不济急,宜中西药协同使用,给安体舒通2片,双氢克尿塞2片,日服2次,以消除腹水,并日服中药2次。

处方:山慈菇18g,板蓝根18g,茵陈18g,大腹皮15g,丹皮15g,丹参15g,红芽大戟10g,三棱10g,地肤子10g,生栀子10g,二丑6g,玳瑁3g,生大黄3g,广角3g,青黛1.5g,朱砂1g,冰片0 .12 g,麝香0.12g(后5味同研冲服)。

连服3剂,腹水已消,腹部不胀,黄疽逐渐消退,精神清醒,知饥思食,脉弦细,舌瘀斑不显。宜改用清热解毒,疏肝化郁法,以恢复肝脏之功能,同时辅以利水消胀,防止腹水再生。

处方:山慈菇15g,大腹皮15g,泽泻15g,丹参15g,丹皮15g,生山药12g,三棱10g,生栀子10g,红芽大戟6g,二丑6g,广角3g,人参面2 .4g,青黛1.2g,朱砂1g,麝香0.12g,冰片0.12g(后6味同研冲服)。连服5剂,症状消失,能下地活动,嘱其原方连服2周。后食欲恢复,体力增加,肝功能显著好转。以原方继服3月后,恢复工作。

按:本病多由湿热毒邪内陷厥阴而成,使肝脏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又因毒热炽盛,上扰心包,蒙蔽心神,故见神昏烦躁,是邪热内陷营血之重证。从脉、症分析,当属实证、热证,又因病情急,发展快,故治疗要争取时间,清热解毒之品必须大剂使用。邢老所治冯姓病案中,因患者有神昏表现,故首先在大剂清热解毒凉血药中配用麝香、冰片、菖蒲类以芳香开窍,使之神志清醒。方中重用银花、连翘、栀子、大青叶、板蓝根、蚤休等以清解毒热之邪。而板蓝根现代药理研究,对肝功能恢复有良好作用。(邢锡波.邢锡波医案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04)(樊小青)

(本文选自李顺保 主 编《中医急危重病医案选注》学苑出版社出版.  2016.3)
《中医急危重病医案选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