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肿、血尿提示肾脏出现问题!一个药方症状全消失!
北京某男,38岁。因“双下肢水肿10个月”于2007年秋来我处就诊。患者2006年年末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中度水肿,血压最高160/100mmHg,服药后可控制。2007年秋于外院肾穿刺结果为局灶增生性IgA肾病,为求中医治疗来我处就诊。当时患者症见双下肢水肿,尿少,神疲乏力,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伴气短、胸闷,平素易感冒,舌红苔黄腻,脉沉滑微数。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7.34g,尿红细胞111.5个/高倍视野,肾功能正常。
中医辨证为脾肾气阴两虚,兼有内热,予参芪地黄汤合生脉饮加减以益气养心健脾,补肾摄精,兼清内热。
处方:太子参、生黄芪、冬瓜皮、金银花、大蓟、小蓟、生石膏各30g,生地黄、山药、仙鹤草、青风藤、黄芩各15g,山茱萸、牡丹皮、泽泻、佩兰、连翘、麦冬各12g,五味子、炒栀子各10g,水煎服,日1剂,同时配合经验食疗方黄芪鲤鱼汤,每周2剂并配合西药降压治疗。
患者服药3个月后尿量增加,每日1900~2000ml,双下肢呈轻度水肿,已无胸闷、气短,精神好转,体力渐増,咽喉肿痛及口腔溃疡均较前明显好转。检查指标亦有改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3.61g,尿红细胞59.5个/高倍视野。继续以上方加减配合黄芪鲤鱼汤调治。至2008年7月下旬,患者水肿完全消退,诸症皆除。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g,尿红细胞25.36个/高倍视野。继续守方服用,至2009年秋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至0.24g,尿红细胞3.96个/高倍视野。患者治疗全程未使用激素及利尿药。之后嘱患者继续门诊服中药以巩固疗效,多次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直在0.3g以下,尿检阴性,肾功能正常。
【药物组成】太子参、生黄芪、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
【功效】益气养阴。
【方解】本方是在《沈氏尊生书》参芪地黄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味化裁,将原方的人参易为太子参,熟地易为生地,再加泽泻,取名为加味参芪地黄汤。方中以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再加太子参、生黄芪益气,为益气养阴、气阴双补之剂。
【主症】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气短,腰膝酸痛,眩晕耳鸣,自汗或盗汗,手足不温或手足心热,咽干,大便溏薄或干结,舌淡边有齿痕,苔腻或苔少而干,脉浮大无力或沉细数而无力。可以伴见蛋白尿、镜下血尿、轻度水肿。
【辨证要点】蛋白尿、肾性水肿、肾小球性血尿、慢性肾衰竭患者凡是见有上述气阴两虚证者均可选用本方。
【运用经验】
1、临床上首先应仔细辨证每一位患者究竟是属于气阴两虚偏于气虚、偏于阴虚还是气阴两虚并重,从而选择不同剂量的相应药物,如此方能药证相合。偏于气虚者以党参20g易太子参,生黄芪增至30g,气虚重者可加人参6-10g;偏于阴虚者生地增至20g,太子参和生黄芪减为10g;气阴两虚并重者加西洋参6-10g。
2、应与脏腑定位相结合,若伴见心悸怔忡不寐,为心肾气阴两虚,加麦冬12g、五味子10g、酸枣仁20g。若伴见自汗易感冒、短气,为肺肾气阴两虚,生黄芪增为30g,以白术10g易山药,加防风6g。若伴见纳呆便溏者,为脾肾气阴两虚,以炒白术15g易山药,加鸡内金12g、砂仁10g。若伴见头目眩晕、烦躁易怒,为肝肾气阴两虚,加白芍20g、天麻12g、杭菊花10g。
3、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是否兼挟邪实,而且辨清属于哪一种邪实,之后加用相应的祛邪药物。如大便干结者加麻子仁30g、制大黄20g,轻度呕恶者加黄连5g、竹茹10g,伴轻度水肿者加冬瓜皮30g,伴舌暗或有瘀斑者加丹参30g、川牛膝12g,伴咽痛者加牛蒡子10g、金银花10g。
4、蛋白尿患者属气阴两虚证者可加摄精药,血尿患者属气阴两虚证者可加止血药,轻度水肿患者可见利水消肿药,慢性肾衰竭虚损期患者可加活血药。
注:本文摘选自聂莉芳书籍《中医辩治肾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