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社区治理
“熟人社区”不是传统熟人社会的简单复制,它在规范基础、联结机制、实践目的三个方面与传统社会存在区别,熟人社区是现代社会法治框架之下的一种基层治理样态。
“熟人社会”一词是由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如果说传统的乡土社会是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熟人社会”,那么传统的城市社区则可被看做是基于地缘、业缘关系形成的“熟人社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房商品化的实行、流动社会的到来,城市社区逐步由街坊社区、单位社区等传统熟人社区形态向陌生人社区转变。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并日益呈现出成员复杂化、利益分散化、结构扁平化、关系原子化、观念多元化、流动快速化等方面特征。
熟人社区治理模式的运作逻辑,是基于社区自身的美好生活需要。熟人社区治理模式能够提升基层社会公共服务产出的水准,保障和促进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对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参与。熟人社区治理模式具有可实践性、可推广性,该治理模式实现的关键在于尊重、信任与保障基层的权利空间,同时在基层社会的实践空间中持续地以契约形式引入专业的社会力量。
将居民由陌生人变成熟人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社区中,这一熟悉的过程主要依赖体制性的力量来实现,即以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为核心,以群团组织的领头人为积极分子,通过不断开展活动,增强居民的熟悉和认同,并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社区秩序与规范。这种状态是在政府的有限治理、个体对组织化生活的追求和社区共治需要平台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目前,熟人社区的培育也面临着需要政府进行持续投入、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呈现出行政吸纳自治的倾向等不足。
熟人社区治理是城市社区建设的特色内容之一。与城镇内陌生人组成的新型小区相比,熟人社区居民间依靠强关系的优势,对于社区活动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社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治理成本更低。社区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运行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依托此类社区特色,打破原有治理体制,思考如何稳固“熟人”资源,如何管理粘连在熟人关系网上的社区组织,如何开展新型的社区服务,创新一套适应城市发展的社区治理模式,成为老旧街道中熟人社区的治理新目标。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着力推进老旧街道改造工作,在实现硬件升级的同时,从管理到治理转变,依据辖区内居民熟络程度高等特点,努力探索熟人社区治理模式,破解老旧街道无物业、难管理的问题,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老街道焕发新活力。
来源:《社区》10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