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社工的春天”到来,新入职社工如何调适服务心态?
近几年,社工行业迎来了“春天”:继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之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这也是“社会工作”一词第一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政府职能转型需要、庞大的是社会需求、人才发展规划政策的出台等等一时间吸引高校学子以及各方社会人士纷纷投身于社工行业,但于此同时,社工人才流失率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除了社工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用人单位的不理解、薪酬待遇以及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之外,还有进入社工行业前后,个人对其一线岗位工作认识不全面而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
在刚投入服务的社工新人往往饱含满腔热情,却缺乏经验基础,对各项服务轮廓、概念模糊,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过高的期待与服务成效形成强大的反差,极其容易产生沮丧、失望甚至产生自我怀疑,久而久之,工作成就感低下,逐渐消磨了行业信心。
因此,新人在投入服务前,了解一线岗位可能会面临的各种工作处境、危机和局面,明晰相应服务思路和方向,对日后工作不断调整、保持良好工作状态,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大有裨益。
(1)服务在前,“勇”字当先。挖掘服务对象潜能,倡导改变,是社工不断的职责和工作理念,这也首先体现在社工的自我成长、自我管理上。例如在接见个案前,或许已经在脑海里设想各种情景,小心斟酌应对方式,内心还带着些许胆怯和不安,但无论如何,勇于踏出第一步,以真诚态度尝试接触,是建立专业关系的第一步!
(2)服务之中,专业立场不能丢。许多社工新人在提供服务的初期,由于经验缺乏,容易忽视社工在个案跟进中理性评估过程的重要性,被案主强烈的情绪和需求所左右,丧失了跟进的主导权,这时案主的真正需求得不到澄清和满足,专业立场也难免有所偏差。例如,网瘾青少年家长求助于社工,强烈表达希望社工能处理网瘾的行为问题,若社工单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思考,而忽视了案主可能由于父母离婚、家庭出现危机等网瘾行为背后的原因评估,就掉入了专业立场被带跑的陷阱里。
(3)服务过后,反思总结,自我提炼。社工是个敏感度要求相当高的职业,每次服务后的自我反思、检讨都是提高职业敏感度、促进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成功和失误都值得记录,并建议做好服务类别分析,当类似服务开展时,可借鉴上一次的经验,以确定改善不同的措施,持续提炼,反馈到服务成效上。
(4)服务的最后,关注自我的内心。社工是以人影响人的工作,在服务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作为“人”的存在,社工也不能忽视关注自我的重要性,接纳服务对象的同时也应接纳自己,允许服务过程中的“小插曲”出现,给与服务对象,也给自己更充足的时间一同成长、练习,寻找工作中的亮点,逐渐提升工作成就感,不时收获惊喜,才能脚步轻盈,在社工道路上不断共勉向前。
新入职社工如何调适服务心态?您有什么好建议,欢迎留言分享~
文章作者: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