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巧|一文揭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神秘面纱,让作文不再神秘!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特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至少提供两个写作角度供考生选择;还可以设定考生的写作身份或由考生在众多角色中自主选择;它有着明确的任务指向,既有必要的写作限制,也给考生一定的自由空间;重在考查学生对某一事物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它不同于以往的话题作文,也不同于一般的新材料作文,除了常规的要求,还有具体而明确的任务指令。
(一)命题材料的设置,符合考场作文“六标准”
(1)可写性,即材料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不同层次的考生均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写作;
(2)选择性,即考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3)导向性,即试题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的意向;
(4)探究性,即试题要引导考生对试题所蕴含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
(5)“防套性”,即防止考生拿别人或者自己的旧作稍加改动作为考场作文;
(6)难易度,即高考作文试题的难度,主要由作文涉及主旨的深度、思考的强度、可开掘的角度等因素决定。
(二)从内容与要求看,具备五种“驱动”性:
(1)体式驱动。体式驱动即文体、格式的规定。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要求写成书信体的任务指令,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虽未明确规定文体,但说明性的文字暗示应写成说理性文章。
(2)对象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要求有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等明确的对象指令,一般事件分析采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案分析法,这就要求作文必须针对材料中事件的具体人物,要有对象意识和读者意识,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书信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陈述见解。
(3)内容驱动。内容驱动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问题的对立性,即材料具有对立的性质,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所体现的亲情与公理、亲情与法制的对立;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中三位风采人物只能三选一的人物选择的对立等。二是内容的指向性,即只能针对所给事件进行评析,作文试题往往给出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等明确的任务指令。当然,还可以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一样给出更具体的内容指向。三是情感的导向性,即要求考生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体现正能量。四是论证的思辨性,即要求考生具有分析事件的思辨能力,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中的“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就是一个任务指令,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然后“权衡”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五是策略的操作性,即议论文对考生解决现实问题所提出的想法或方案的考查注重可操作性。
(4)思维驱动。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本身具有的思辨性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探究,因而它具有探究性。即让考生在真实情境下引发真实交流,以小见大,从平实事情联系到社会问题,由简单粗糙的认知到认知的深化与细化。从问题的争议性、复杂性中理顺自己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或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高考作文不仅考查考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期待。
(5)比较性指令
比较性指令是指任务中蕴含二到三种不同的人、事、方法等,要求考生对这些不同的人、事、方法等进行比较,并阐释看法或理由。
以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III作文题为例: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则材料的限定性非常强,其限定来自材料后面的限定语:“自己”的体会,“比较”这三条途径。因此文章必须要有比较,比较这三条途径,也就是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如何提升语文素养的,而切入的角度不能超出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的范畴。
行文时,不能只谈一种方式,而对另两种方式选择性忽视,但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平均用力,通篇比较。
“任务驱动”这一理念运用到高考作文的命题上,因其独有的优势——在打击宿构套作,纠正学生的“假大空”写作风气,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推动高中作文教学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价值,必将成为未来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这也意味着它将成为我们今后作文教学的指南针。为对接高考,在高三作文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调整作文的教学方向。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分类:
(一)“关联组合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所谓“组合延伸”,就是命题者给出一组关键词(或名句),要求从中选取两三个(或两三句)进行搭配组合,进而构思立意,写出一篇文章。这类题搭配组合的自由度比较大,但要选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关键词(或名句)组合,并写出具有创意、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对关键词(或名句)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
对于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读懂任务必不可少,在精读材料和要求的基础上,仔细区分显性任务和隐性任务,从文体、内容、思维和对象等方面锁定各类任务。同时,读懂关键词(或名句)之间的关联是关键,这是因为选取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决定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与立意高低。
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二)“权衡与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所谓“权衡与选择”,就是命题者给出有争议、有分歧的材料,让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权衡、比较,然后进行选择,最终得出观点并写出一篇文章。这一类型的考题可能以多则材料的形式出现,也可能在一则材料中呈现出多个不同的选项。这些现象或看法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只有在衡量、考虑、斟酌之后,考生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然后在文章中论证选择的原因,展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2016年全国2卷作文题: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个性的写作任务
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看法与评价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所谓“看法与评价”,就是命题者在题目中直接要求考生阐述看法或就材料中的事物进行评价,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类作文题通常不是简单地让考生进行是或非的判断,或者对某个现象进行褒贬,而是要求考生统筹材料的整体内容,写出自己的看法。该题型的立意方向较多,考生只要抓住其中一点进行深入论证即可。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给出“父亲开车接电话遭女儿举报”一事,然后提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的问题,并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该题应属于“看法与评价类”。
“看法与评价类”驱动型作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争议事件为材料,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考题的写作角度较多,考生言之成理即可,但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二是以社会现象为材料,让考生就现象发表看法。这类考题是多角度择一写作,考生只要选准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角度即可;材料中也可能暗示了写作角度,考生需概括语义进行判断,否则可能会出现偏题。
(四)“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写作是近年高考作文必考的一种形式。所谓写作情境,就是命题者专门为某道作文题目设置的具体写作背景。其特征是,命题者根据命题内容、目的,特设一种带有限制性的任务驱动式写作背景,结合相关的写作材料和写作要求,供考生写作。
常见的“写作情境”:1.发言稿写作情境;2.书信写作情境;3.辩论赛写作情境;4.投稿写作情境;5.主持辞写作情境;6.评论写作情境;7.话题作文写作情境;8.思考触发写作情境。等等。
“情境式”作文的写作的三个“必须”:必须紧扣“命题情境”,必须紧扣材料内容。3.必须紧扣命题要求:缺一不可。
谁都知道,脱离命题材料和写作要求,写出来的文章非跑偏不可,但写作实践证明:脱离“写作情境”,写出来的文章同样会跑偏。
脱离命题情境在考生作文中呈现出来的三种普遍现象:
一是忽视情境,导致主题若即若离。
二是思路慢热,导致作文局部偏题。
三是另起炉灶,导致作文写作无效。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件事情,往往会触动你的心灵;一次活动,也一定会引发你的思考。
学校举办了以“尊崇先圣,诵读经典,培根铸魂“为目的的”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经典诵读”活动,各班踊跃参与,在用经典文化滋养自己的心灵的同时,还分获了不同档次的奖项。整场活动精彩纷呈,同学们受益良多。
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员,你觉得这场活动碰撞出了你怎样思想火花?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班级、姓名等真实信息;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例说“新材料(阐释型)”作文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异同点:
第一点看作文材料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所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真实性、对立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如取材于新闻事件的甲卷,由女儿小陈迫于无奈举报父亲开车接电话,到警方查实并依法教育和处罚老陈,再到警方官方微博引众多网友点赞与质疑,最后到媒体报道激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事件一波三折,提供了极具现场感的真实语境下颇具争议性甚至是对立性的讨论空间。
第二点看是否“给驱动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哪一个”等疑问词,或者“元芳,你怎么看?”这样语意的问句。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考生写作时不能离开此项要求,否则属离题;明确给定写作内容及有限的写作角度。
通俗地说,“任务驱动型作文”是针对材料中的事件,“就事论理,说深论透”,多层次地说出事理的鲜度、深度与温度来,拒绝塞进大段的古今中外的名事、名言论证(如果要引用名事名言,也只是以句子的形式而不是段落的形式,自然生成)。而以前的“新材料作文”,是按“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议(议论材料,论证观点)——联(联想名事,强化观点)——结(归结全文,重申观点)”结构来写的,甚至可以提炼观点后,抛弃材料,展开联想来论证观点,这样不可避免地“绕开材料”,无意中为宿构套作打开了方便之门,与宽泛无边的“话题作文”类似。
简单地说,“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去除“新材料作文”中的联想部分,要求考生集中针对材料中的“这件事”,说出独到的多层次的“道理”来,让读者感动与信服。“任务驱动型作文”更强调考生理性思维的训练与理性表达的能力。
作为考场作文主打题型的“新材料”作文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究竟有何不同?在此,我们不妨以一则老事例为素材,采用两种不同方式来命题,以揭开二者的神秘面纱。
(一)“新材料”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是陆步轩,一个卖猪肉的。”
20年前,一条北大学子街头卖猪肉的新闻火了,媒体竞相报道,路人纷纷围观,说着最刺耳的话:“卖猪肉还用上大学吗?小学毕业都会卖。”他们一边嘲讽着北大培养出了一个“屠夫”,一边嘲讽着“读书无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
首先、研读材料:
(1)陆步轩
曾经:北大学子卖猪肉被嘲讽
而今:北大学子卖猪肉成为了企业家(终成大器)
原因:是知识给了他智慧,开阔了他的眼界,拓展了他的视野,看到了行业的发展前途。
(2)普通屠夫
惯式思维:“卖猪肉还用上大学吗?小学毕业都会卖。”
结局:永远都只是一个能养家糊口的杀猪匠,不可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大贡献的人。
第二、提炼观点:
①“读书无用”?.实则大用;②.知识就是力量;③.思路决定出路;④.知识,为你插上隐形的翅膀;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本题基本特点:材料内容理解难度较小,主题指向明确,“写作要求”也很宽泛。
从立意上看:①早知卖猪肉,何必去读书;②带着知识卖猪肉,或许你会更成功;③职业选择是每个人的自由。④.谁在贩卖“读书无用论”?等等。
从“写作要求”上看:
“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可见,它行文较为自由。
总体写法:围绕中心,发散开去,夹叙夹议,处处点题。
【考生例文】
谁在贩卖 “读书无用论”?
谢汶
曾几何时,当浮躁与功利心理像病毒一样在社会上肆意蔓延时,“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从反面亮出批驳的靶子。)
是谁在贩卖读书“无用论”?(设问,独句过渡,引出下文。)
社会的日趋多元化,让人们总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实现自己心中预设的成功目标。如果将读书比喻成一种投资,那么这种投资属于价格过高、回报周期过长的一类,于是便有无数急功近利的人等不及收获,进而放弃。于是,他们质疑读书的重要性,随之,“读书无用论”也就应运而生了。(反面引申,追根溯源。)
事实真如他们所编造的那样吗?其实并不然。(设问作答,承上启下。)
当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压力不断加重,就业愈加困难。可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应当读书。世间种种,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价格就越昂贵: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创造财富。(正面说理:读书有用。)
北大学子陆步轩读完北大转职屠夫,这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和困惑。大家都认为他是块学习语言的好料子,但他却干起了杀猪之流的勾当。陆步轩早年经历了无数媒体和路人的议论;殊不知,二十年卧薪尝胆的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创立自己的生鲜品牌,身价近二十亿,并为母校北大捐款数亿。(回扣“命题材料”,以次证明“读书有用”。)
事实胜于雄辩,在这个崇尚知识的社会,“读书无用论”难道不是无稽之谈?细想,假若他只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屠夫,即使奋斗一生,能做出如此成就吗?答案是否定的。促使他成功的,少不了读书!(寥寥数语,总结上文。)
曾经的韩寒,是读书无用论的代表。他逃课去采风,最后退学,独自在文坛闯荡。然而,现在的他与成长握手言和,说道:“我是退过学,但我没说读书无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发散举例。)
都说生活对你不公平,你却偏偏不读书。其实,读书才是相对公平的一条路,是门槛最低的高贵。高贵生活所需付出的代价太高,过上这种生活的往往只是少数人。但是读书不然,你只需支付几本书的价格,花上同别人聊天的时间,便能知道你不曾知道的,体会到你不曾体会到的,并教会你生活的本领。(发散说理。)
语文课上,老师总是在强调:“语文的功底,靠的是日积月累,不是凭突击几天就能速成。”而这些看似无用,实则大用的素养的积淀,靠的就是博览群书。也许你会觉得读书对自己影响甚微;但请你相信,正式这些灵巧的文字总有一天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继续发散开去。)
由此看来,所谓“读书无用论”,只不过是无为者的自我安慰罢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无数前车之鉴向我们证明——知识这座最高的山峰,只要你勇于攀登,总会登上山顶,收获“一览众山小”的风景。(总结全文。)
须知: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弥香。(醒世恒言,耐人寻味。)
【导师点评】本文紧扣主旨,破立结合,拓展得当,行文自由;句子也较流畅,有些句子还耐人寻味!从章法上看,这篇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它不在于就事论事、抽丝剥茧、层层解剖,而注重“围绕中心,发散拓展,夹叙夹议,处处点题”。
——这就是典型的“新材料”作文的写法。
(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年前,北大学子陆步轩街头卖猪肉,引来路人最刺耳的嘲讽:“卖猪肉还用上大学吗?小学毕业都会卖。”“北大培养出了一个屠夫”“读书无用”。
然而,20年后的他,还在卖猪肉,不同的是,他已经成了一个身价过亿的老板。他和学长一起创立了自己的生鲜品牌,去年他们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18个亿。
读书是否有用?某校就此举办了一场的主题班会,课堂上同学们唇枪舌战,展开激辩:争论的观点大致可梳理为以下几种:
①.不读书也可卖猪肉,所以,“读书无用”;
②.读了书去卖猪肉,成功的机会更大,所以,读书有用;
(3)读了书去卖猪肉就一定会成功吗?所以,读书无用;
④. 不读书去卖猪肉,成功的希望更渺茫,所以,读书有用。
听完同学们的激辩,班主任陷入了沉思?请代班主任写一篇总结性即兴发言。
要求: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思辨说理,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道作文题就很有意思了。首先,它同前面的作文素材属于同题,但在写法上就大相径庭了,为什么?因为命题形式换了,换成了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了。
首先、材料分解。
材料共三段,前两段叙述北大学子陆步轩卖猪肉的前后状况,为后文提供激辩的话题;第三段展示班会课上同学们爆发出来两类观点的四种表述。这是这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下笔的切入口。
其次、多角度对比。
第一类对比:人物之间的对比。
对比1:陆步轩自身的对比:先前被讽刺—— 而今成大器:“读书有用”;作用:拓展视野。
对比2:一般屠夫自身的对比:开始为糊口 —— 最终还是为糊口:“读书无用”;结局:平庸一生。
对比3:一般屠夫与陆步轩的对比。
第二类对比:观点之间碰撞的对比。
①不读书也可卖猪肉,所以,“读书无用”;
②读了书去卖猪肉,成功的机会更大,所以,读书有用;
③读了书去卖猪肉就一定会成功吗?所以,读书无用;
④不读书去卖猪肉,成功的希望更渺茫,所以,读书有用。
其三、写作要求:
(1)请代班主任写一篇班会总结性即兴发言。
既然是“总结”,就一定要涵盖以上各种观点,这就要对同学们的不同观点进行层层剖析,抽丝剥茧了,由此可见,它不同于“新材料”作文“开放性”写法!
(2)文体格式上,本文注意以下几点:受众称呼(同学们)、发言身份(班主任)等。
【考生例文】
读书,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
林惠玲
同学们:
大家好!
你们在今天的主题班会激辩中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让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感自豪。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对大家的观点谈谈自己的思考!(情境和身份交代得体)
读书是否有用?还是先让例子来说话吧!
20年前北大学子陆步轩街头卖猪肉,被路人嘲讽为“读书无用”;20年后那位北大学子仍在卖猪肉,可如今他已成为身价近二十亿的企业家,听说还为母校北大捐了9个亿。
至此,谁还觉得“读书无用”呢?(用反问形式亮明观点)
也许,有同学会说:不读书也可卖猪肉。(驳论①)
不错,不读书确实也可卖猪肉,但我要问问你,不读书卖猪肉而成了身价近二十亿的企业家有谁?请举例说明!
(稍停)
诚然,我们在学校学的科目,表面上看也许“无用”。但它将会带给你做事的智慧,给你今后的成功插上隐形的翅膀。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学系主任曾经带一个大四的本科生做毕业设计:给一台新型计算机编写应用程序。每周老师都会给这位同学一本相关的书让他弄懂。而这位同学也在最后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毕业的时候老师问他,“你这次毕业设计用到了大学四年的哪门课程呢?”那位同学沉默了,他大学四年里所学到的知识似乎都没有用上。但是老师又问,“如果你是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学生,你能16周完成这个课题吗?”“显然不可能。”
事实胜于雄辩:谁还能说“读书无用”?
试想:如果陆步轩当年没有进北大读书而是直接去卖猪肉,他可能永远是一个平庸的能养家糊口的屠夫,顶多是一个小老板;不可能成为一位令人仰望的有理念且身价过亿的行业翘楚。
是不是有同学还会问:读了书就一定会成功吗?(驳论②)
可是,我要正告你:读书的人不一定全都会成功,但不读书连成功的门儿都没有!因为成功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种准备,就是好好“读书”!
培根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足见,读书能内化你的大脑,开阔你的眼界,夯实你的人生,为你搭建起腾飞的平台。或许,一旦机遇来临,你就是另一个马云、另一个马化腾,另一个比尔盖茨。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刨刨“读书无用”论产生的根源。(层层推进)
一种流言的广泛传播,总有和它对应的心理需求。在这个社会上,上大学读书而成功的人很多,可就是有人专门抽取大学生毕业卖猪肉和小学生当上了包工头、煤老板等个例来合成“读书无用”论。
究其根源,正是他们不读书而导致格局太小,继而千方百计物色同类来满足自己“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变态心理。
所以,我们不要因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始终明白;那些说读书无用的人都是在害你!
当然,读书也要会读。(再进一层)
英国的培那特萧(Bernard Shaw)有过这样意思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就是勖本华尔(Schopenhauer)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者。
回过头看:那位卖猪肉的北大学子,当属于既会读书又善于思索的“读书有用”者,他,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回扣材料,照应前文)
同学们:请记住,读书有大用,她将为你插上腾飞的的翅膀,助你一飞冲天!。(强调论点,提出希望,“拔”出高潮)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导师点评】这篇作文观点鲜明,分解到位,破立结合,逻辑性较强,较好地体现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事论事,抽丝剥茧,层层解剖,多角度思辨”的说理特征。在文体形式上,本文也做得较为到位。
【总结】
“新材料”作文:围绕中心,发散拓展,夹议夹叙,处处点题。写作自由,但易于抄袭套作。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特定情境,规定任务,就事论事,适当拓展。带着镣铐跳舞,可防止抄袭套作。
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假如你是一位高明的舞者,定会“舞出文章精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