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劳

□达少华

伯劳,是雀形目伯劳科鸟类的通称。南通常见的伯劳科鸟类有棕背伯劳、牛头伯劳和红尾伯劳。其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是小型鸟类,其中最大的棕背伯劳比八哥还要小一些,其他两种均与白头鹟差不多大小。它们的头面部都具有明显的黑色贯眼纹,在野外是重要的辨认标识。它们的鸣声都高亢嘹亮,对其他鸟类很有震慑力。它们都是肉食性的凶猛鸟类,以昆虫、蛙类、小鸟和小型啮齿类动物为食。它们的喙比较强劲,上下喙均有锯齿状结构,可以紧紧叼住蛙、鼠等具有较强逃生能力的活体动物。

伯劳的摄食行为也很有趣,至少在鸟类当中是很奇特的。首先,它们会学其他鸟儿的鸣声,甚至是红嘴相思鸟的鸣声,使得这些鸟及其幼鸟以为是同类而放松警惕,从而成为了伯劳们的盘中餐。

其次,伯劳们具有使用树枝分解猎物的能力。假如伯劳捕到了一只青蛙,它们会找到某些长有钉子的树,如槐树(南通民间称为丁子槐),将青蛙挂在槐树的钉子上,然后用它们坚强有力的喙撕扯,最后把可食的部分撕扯成小条,一一吞下。

第三,也是最为特殊的是,如果食物较多一时吃不了,它们会将剩余的食物挂在钉子上晒干,储存起来以后再吃,有些冬候鸟或留鸟种类还能积聚晒干的食物留着过冬。这个现象在鸟类,尤其是小型鸟类中是不多见的。

贾涛根先生在《百鸟千姿》中记载了南通的3种伯劳:牛头伯劳为冬候鸟,体长19厘米;棕背伯劳体长25厘米,背部棕红色,留鸟;红尾伯劳体长20厘米,尾上复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成楔形,夏候鸟。

伯劳这一类鸟儿和很多鸟儿一样,古代就有了名称,也沿用到现在,并且成了现代的学名。古籍《尔雅》中早就有了伯劳的记载:“鵙,伯劳也。”

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植写过一篇以伯劳为主题的文章,题目是《令禽恶鸟论》选自《曹子建集》文中说“伯劳乎……俗恶伯劳之鸣,言所鸣之家必有尸也”,又说“此好事者附名为之说,而今普传恶之,斯实否也”,意思是世俗憎恶伯劳的鸣声,认为伯劳所鸣叫的人家必有祸事发生。曹植认为这是牵强附会的说法,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并进一步发表议论说:伯劳的鸣声凄惨阴森,所以世俗都憎恶这种鸟儿。至于伯劳能给人带来灾祸,愚蠢的人相信,而知识渊博的人是不会在乎的。

明代李时珍对伯劳很有研究,他在《本草纲目·伯劳·释名》中列举的伯劳古名有“伯鹩、博劳、伯赵、鵙、鴂”等。他也很赞赏曹植的文章,“案曹植《恶鸟论》云:鵙声嗅嗅,故以名之。感阴气而动,残害之鸟也。谓其为恶声者,愚人信之,通士略之。世传尹吉甫信后妻之谗,杀子伯奇,后化为此鸟。故所鸣之家以为凶者,好事傅(附)会之言也”。

伯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古代人也有不少不同的说法,李时珍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对,概括起来有9种,李时珍一一予以辩证。这9种说法是:白项(颈)鸦说、鸲鹆(八哥)说、子规(布谷、杜鹃)说、百舌(乌鸫)说、寒号虫(鸟)说、驾犁说、枭(猫头鹰)说、苦恶鸟(姑恶鸟)说、戴胜说。李时珍总结说:“本草不著形状,而后人无识之者。”李时珍对这9种错误的说法均予以纠正,说明李时珍对鸟类的分类学已经很有成就了。就动物学而言,《本草纲目》中也作了很好的分类,例如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等。对于现代人来说,只要多跑跑野外,多拍拍照片,多听听鸟鸣,多看看生态,多研究资料,伯劳一类的鸟是不难辨认的。这方面,贾涛根先生是我们大家的榜样。他20年如一日,对南通的鸟类进行观察、辨识、拍摄、研究、出书,功莫大焉!以棕背伯劳为例,他在《百鸟千姿·棕背伯劳》中刊印了5张照片,蕴含了春夏秋冬四季,突出了明显的黑色贯眼纹和棕背的特征。静止、飞翔、鸣叫、觅食以及站在有钉子的树枝上休息等多种生态应有尽有,显示他倾注数十年的精力和摄影与文字方面高超的艺术还有文学艺术出版方面的才能。画面清晰,文字简洁扼要,真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是鸟类生态、摄影艺术和文字描写相结合的精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