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来就是一个“C”
“你觉得自己是完美主义者吗?”
正在做的事,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
几年前犯的一个错误,再次闪现在脑海,你是否依旧懊悔?
做决定前,你是否会反复计划、不断演算,最后却不了了之?
……
生活中,我们总想让人、让事变得完美,一直纠结于不完美的地方。
其实追求完美本身没有错,如果能乐在其中并取得成绩,当然很好;
但如果在追求完美的时候,感到身心俱疲,也许你的人生已经偏航。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正如斯蒂芬·盖斯在《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中所说:
“比起完美主义心态,只有你接受不完美,结果才能更接近完美。”
不完美,是一种常态。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有待填满的“C”。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C”
电影《黑洞频率》中有一段关于“追求完美,却适得其反”的片段。
30年前的一次救火行动中,约翰的父亲弗兰克不幸殉职。
一个偶然的机会,约翰在翻看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台父亲生前使用过的老式无线电。
在随手翻拨频段时,约翰竟然和一名与父亲同名的年轻男子搭上了线。
经过彻夜长谈,约翰确定出现了时空错乱:无线电另一边的弗兰克正是自己30年前的父亲。
约翰异常兴奋,他根据当时的报纸报道,顺利帮助父亲躲过了那场火灾。
然而,成功拯救父亲的约翰,完全没有意识到历史的一切都在改写:
约翰拯救了父亲,而他的母亲却死于多年前的一起连环杀人案;
当约翰通过无线电再次联系30年前的父亲,意图让父亲阻止母亲被杀时,父亲却又意外成了嫌疑犯……
约翰越是追求完美,生活越是变得一团糟。
他甚至一度把父亲“送进了”监狱,幸好后来抓到了凶手,事情才出现转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你追求完美,将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生活也是这样,徒劳地想要改变过去,不如收回心思,专注当下。
人生总有缺憾,任何的美好都不是生活的全部。
用真实的眼光观察,用包容的心态接受,你会发现,原来不完美的时候,也处处都有阳光和色彩。
正如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中所说:
“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的人生。”
正是因为不完美,生活的一切才更真实;也是因为不完美,我们的每天才变得有意义,也更值得去探索。
不完美的生活,更有追求
一味地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
而以不完美为基础,却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成长空间。
《大力水手》是90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经典动画。
片中,喜欢叼着烟斗的主角波比,是一个身材瘦弱的水手。
但是,每逢危机来临,他就会吞下一罐菠菜,变得身强体壮,一拳把坏人打倒在地。
艺术源于生活,大力水手的原型正是拳击手佛格。
采访中,佛格说: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职业拳击手,可是我的身材不够完美。
镇上的人都觉得我不配打拳,可我就是要证明给他们看。”
生活中的佛格,生来身材矮小,力气也不大。
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被同龄人欺负。
但他从来没有向现实低头,而选择了在挨打中进步。
每次被打翻在地,佛格都会反复思考,琢磨出一套躲避此类攻击的招式。
身材的不完美,让佛格另辟蹊径,成为了一个“灵活的拳击手”。
终于,在多年的锻炼与磨合下,佛格用自己独特的格斗技巧在拳击舞台上大展身手:
打败了无数拥有完美身材的拳手,成为小镇有名的“常胜将军”。
《撒野》中说:
“没有谁的生活会一直完美,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看着前方,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
完美,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认识到自己不完美的瞬间,也是自我改变的开始。
先动起来,再寻找机会。
在前往完美的路上,“做什么”永远比“想什么”重要。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这句话,是全球最大社交平台之一——Facebook公司的座右铭。
从扎克伯格创业初期,这个标语就贴在公司,作为行动准则,激励员工。
扎克本人就是“一旦想到一个点子,马上动手实现”的人,他不在乎结果会不会完美,而是先把想法完成。
在哈佛求学期间,扎克简单设计的一个社交网站,受到了一些同学的欢迎。
他马上决定,建立一个大学生交流平台。
只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扎克就建立了名为Facebook的网站。
他曾坦言,一开始自己也不知道要把网站做成什么样子,但是他和伙伴们勇敢地去设想、去试错、去推翻、去改良,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扎克说:
“没有人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只有当你着手做的时候才会逐渐变得清晰,你只需要开始行动起来就行了。”
行动,可以克服一切犹疑。
面对一个事情,我们首先追求的应该是完成。
在动起来的基础上,再去精益求精。
如果一味追求完美,我们只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死胡同,止步于开始,终会错失良机。
学会做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星际争霸》中的阿巴瑟说:
“从来没有完美,完美是一个变化的目标。
从未停止追求,但永远在路上。”
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如何接纳自己是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下面分享给大家三个小方法:
- 转变思维,生活不是0和1
古人说:
“行至水穷路自横,坐看云起天亦高。”
意思是说:凡事没有绝对,路的尽头还有路。
人生也是一样,从来不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
曾看过一个很有哲理的小故事。
老和尚问小和尚:
“如果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是亡,你该怎么办?”
小和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往旁边去。”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二选一的思维死角。
但是,生活本就是由不确定组成的,进退两难不如换个角度。
因为生活不是0和1,路的旁边还有路。
- 降低过高期待
《道德经》有言: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意思是说:不知足是最严重的祸患,贪得无厌是最深重的灾难。
人生百分之八十的痛苦,都是源于期待过高,不知满足。
对他人要求太多,折磨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束缚自己。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纵使世界千般好,总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与其抱着“一举成功”的高度期待,不如静下心来提升实力,培养面对困难的底气。
把期待值降低,不去要求别人,也不再强求自己。
人生一程,遇见即是礼物,所得所失,都是一种成长。
- 善用微习惯的力量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二十英里法则,说的是:
从圣地亚哥到某个地方大约有三千英里的路程,这段路程地貌非常复杂,经常会遭遇天气变化。
想走完这段路程,每天走多少英里才是最合适的速度?
答案是:每天走20英里,大概需要5个月的时间。
对于这个答案,很多人觉得诧异,纷纷表示:
“刚踏上旅途的人,体力、精力旺盛,如果天气晴朗,地势平坦的时候完全可以走40英里。”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部分人刚开始时,每天拼尽全力走40英里,等旅途到了一半,他们的体力和热情就几乎消耗殆尽。
最后,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前行,甚至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到达终点。
而那些在规定时间走完的人,从始至终坚持每天走20英里,按期到达了终点。
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慢慢来。
没有人要求我们要将十天内做好的事,浓缩到一天完成,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养成每天做成一件小事的微习惯。
如果一个星期看不完一本书,那就每天看几页,一个月看完;
如果高强度的运动太疲惫,那就从每天做几个仰卧起坐开始……
微习惯非常简单,制定计划只需要几秒,完成计划只需要几分钟。
计划容易被完成,就会给予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和坚持下去的信心。
正所谓:“小事不做,大事难成。”
人生路上,我们走的是过程。
思前想后的不行动,不如缓慢积累,一直坚持。
▽
《失落的一角》中说:
“一个有缺角的圆,第一次找到合适的一角时错失了机会,第二次又因用力过猛而摧毁了那一角;
最后终于得以完整,却发现完美的圆因滚得太快,而失去了沿途的风景和原来的快乐。”
生活也是一样,所有的事物,一开始都不完美。
经过打磨、抛光,才会逐渐趋于圆满。
人生路上,每一站的风景都很美。
走一程,爱一程,坦然接受,努力向上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样子。
正如一句话所说:“速度第一,完美第二;行动第一,想法第二;决心第一,成败第二。”
幸福从来不取决于别人的眼光,而只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