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酉山下——古镇潭湾
暑假,做一个行走乡村中的笔者,做一个文化的拾掇人,做一个文化的传播者。朋友们,约我吧,我愿用笔写出你的家乡的精彩!
积水为潭,水深,水静并在此转湾,以此自然环境,故得潭湾之名。在潭湾工作三年,一直没有去潭湾古街好好走走,虽然知道潭湾有几条街,潭湾有几个码头,潭湾有着悠久历史,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去领略一下潭湾这个千年古镇曾经的峥嵘。
这一次又因扶贫去潭湾,行车大约10华里,在帮扶户家中坐坐,谈谈,与大叔、大婶、大娘们一起聊聊天,说说话,相谈甚欢。之后方去了这个座落在辰水之北的千年古镇走走、转转,一个人,静静地去领略一下潭湾的古风古韵。
潭湾古镇,依山傍水,古时水陆交通原始的年代,辰水是五溪大地连接云贵和湖广的航运要道。潭湾是古代南来北往的交通汇集点,所以这里曾经是经贸繁华,往来行人络绎不绝。据县志和很多姓氏的谱书记载,潭湾古镇在唐永隆二年(681)便设有墟场,在墟场内的牛场发展为湘西最大的牛场;潭湾的土布市场在湘西也久负盛名,特别以铜山妇女织的土布最为有名,形成了著名的“铜山卡”的品牌。抗战时期,战区部分机关、工厂、学校先后迁此,故古镇盛极一时。当时建设有6条街道,即东西南北4条主街,另加河街和溪街,总长约1000米多米,均为砂石路面。
今天的我,行走在潭湾街道上,今日的潭湾街道早已超过几千米的长度,往日的砂石路面早已条条街道换成水泥地面,主街的老旧房子早已无影无踪,旧貌早已换新颜。
我此行的目的是寻古探奇,专挑小巷走,然而行走于这里的大街小巷,早已没有了张必津老师所说的吊脚楼,也没有了张老所说的几条大街上商家云集,车水马龙的氛围。可能是因为今天不是潭湾的“三八”场缘故,反而多了一分难得的清雅与宁静。行走在这里,没有辰溪街上的繁忙,没有辰溪大街上的行色匆匆的行人,也没有满脸的汗渍,边走边啃食的人流,只有一份慢悠悠的静雅的乡村情调。你走你的,我行我的,你在拍照与我何干?你从面前过,反正不认识,随你去吧!所有的人和建筑,显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淡雅。曾被誉为“小南京” 的古镇,就算最为热闹的“十字街”路口,也只有几辆过路的车辆驰过,只有几个开店的行人走过。
我一路行走,从主街到小街,从马路到农贸市场,穿梭过河街,步行在小巷,停留于码头,远眺着野猫洲,享受着潭湾如今这世上难有的安宁,品位着码头上远眺野猫洲的那份宁静与致远。
行走于潭湾大街小巷,我的思想总是徜徉于张老所说的那些早被岁月沧桑弄得斑驳的旧街老店,穿行于河街边上那些古风依然的曲径古道。只是,一回到现实又仿佛穿梭于七八十年代在沧桑的历史中流动的岁月。那墙、那石、那桥、那码头、那屋、那院落、那如歌岁月的回味,那旧梦犹存的幻想,今天的你们又在何方?
如今的潭湾街,说老不老,说新不新,大概这就是城乡结合处所说的“乡不乡,城不城”,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特色!想着前些时间去黄溪口老街一行,正忙于重修的黄溪口老街渐显古韵,透着新风。而历史古韵更为雄厚的潭湾古街其毗邻大酉洞,后依唐甲山,周围环绕着诸多的古韵情怀,却着实让我无古可探。正如“一江辰水北流去,稍作停留不复回”。流水的岁水奔腾不息,不会等待不变的潭湾,几十年的岁月沧桑,让古变旧,由旧变烂,旧的去了,新的未致,流水匆匆,岁月悠悠,何时方是潭湾的流年?
当然,今天也有了唯一的收获。行走于潭湾镇桥湾村时,听说桥湾村一村民还保存百余块古时残砖,砖硬色青如青石岩,青砖两侧刻有辰州府通判胡博和辰溪县通判的姓名,只是,慕名寻古前去,无缘相遇。经回家查找,通判是管钱粮的官,府县通判共同监制。今天的我,遍寻古迹却无缘相遇,下次一定约个导游,约一个熟悉潭湾古迹的人同行。就如潭湾历史研究颇着笔墨的张老所说,“翻开历史,细细品味,方有古风遗韵”。
行走在潭湾,山水仍然灵秀,民风仍然淳朴,小桥流水人家依旧,千百年来未曾变过。行走于山奇水秀,小桥流水,辰水人家的潭湾古镇,时间在不经意间流转;行走于绿水相映,碧水粼粼,景色迷人的辰水畔,生活得以休憩。行走于无边胜迹,迈着朴实轻灵的步伐,掠过婀丽多姿身影,沉醉于古香古色的小巷,感受着古老而美丽的潭湾浓郁的文化气息。岁月悠悠的辰水在此停留,绕镇而过,水恋山,山流水,我与千年古镇交相融合于这次的潭湾古镇的行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