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病”有哪些治法?学习一下仲景先师的经验
导读:今天学习淮阴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李正明先生,为我们总结的仲景针对咽喉病的治法与方药。
张仲景的著作作为我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在总结东汉以前的医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辨证论治原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急性热性病,还是内外妇科等方面的辨证立法,迄于今日还在沿用。
现仅就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著作对咽喉病症辨治立法作初步探讨。
本法用于少阴病,虚火上炎所致咽喉痛。
如《伤寒论》原文指出:“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条)
方中用猪肤为主,滋肾养阴;佐白蜜甘寒润肺,清上炎之虚火。
世医家据本法原则,创立不少方剂,其如郑氏养阴清肺汤就是其中之一。
用于少阴之火上炎之咽痛。
《伤寒论》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311条)
两方所用药物,如甘草泻火润喉,桔梗苦辛宣肺,从两方用药,推论邪热尚轻。
若为热毒壅盛,当加入射干、板蓝根、黄芩、元参等药物。
《金匮要略》将桔梗汤用于治疗肺痈,临床可加入银花、地丁、连翘、丹皮、芦根之属。
本法用于痰火互结,咽部生疮证候。
《伤寒论》云:“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312条)
方中半夏散结化痰;以半夏辛燥,佐以鸡子清之甘寒,润燥止痛;更以苦酒敛疮消肿。
本方用法,“少少含咽之”,目的使药液能缓慢通过咽喉而起到治疗作用,似与现代含化药物有相似之处。
此法为少阴风寒客于咽喉。
方用半夏辛散,桂枝祛风,甘草润肺缓痛,由上二药组成半夏散及半夏汤。
《伤寒论》云:“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条)明训在书。
本法治少阴病伏热在里,灼伤肾液所致的咽干。
《伤寒论》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用本方泻下实热,实热解,阴液得存,肾液自充,不治咽而咽干自解矣。
本法用于肺胃阴虚,津液枯燥、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不利者。
《金匮要略》指出:“火气上逆,咽喉不利,上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方中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益气生津,不是半夏之功,而是善用半夏之功。
临床上对阴虚喉痛,亦可加减选用。
本法用于时疫湿毒由口鼻吸入所致的阴阳毒所出现的咽喉痛。
《金匮·百合狐惑(音yu,字形为上或下虫。下同)阴阳毒证治》中指出:“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又云“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阴阳毒者以发斑、咽喉痛为主证,升麻鳖甲汤中升麻、甘草解毒透斑,鳖甲、当归疏邪活血。
赵献可云:“此阴阳二毒,是感天疫疠非常之气,沿家传染,所谓时疫症也”。
后世有人称之为“时疫”、“烂喉丹痧”,可能为猩红热,总的看来是一种急性发斑性传染病。
方中雄黄、蜀椒应去,可增用清解疫毒凉血之品,如大青叶、生地、射干、连翘等。
用于湿热郁遏的狐惑病。
《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悲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狐惑病时出现的咽喉溃烂声嘶,系湿热之邪上蒸而成,故用甘草参枣补虚安中,姜夏温燥除湿,芩连苦寒清热。
现代人认为狐惑病,颇似口眼生殖器综合征,运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收到满意疗效。
成都中医学院王谓川氏认为走马牙疳、小儿麻疹后并发烂喉穿腮等,亦可为本病范畴之内,主张用普济消毒饮佐青黛、至宝丹或神犀丹内服,外用锡类散吹喉。
本法为痰凝气滞证而设。
如《金匮》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方中半夏、厚朴、茯苓降逆散结消痰,生姜、紫苏辛香散郁理气。《局方》四七汤亦本此方加味而成。
临床使用主要掌握是否阴虚或有热症,若阴虚有热可用川朴花、木蝴蝶、佛手、白芍、麦冬、元参等。
以上仅为个人对仲景著作学习时粗浅探讨,其谬误之处,希同道指正。
本文选摘自《淮阴中医》,严冰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007年11月。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