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仕宦之途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23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宦之途。
但是黄庭坚的仕宦之途并不顺,两次科考才中选,中选后的黄庭坚在官场上多次被贬,直至贬死。
黄庭坚第一次科举遭挫折。1063年,黄庭坚参加乡试,为乡试第一名(乡元)。1064年,进京应试。未放榜,朋友们就哄传他得了省元。于是大办酒席,预先祝贺。喝着喝着,放榜消息传来,说真正考上的是孙升和另外两人,并没有黄庭坚。大家一听,失望透顶,一哄而散。有的人临走前,还擦着眼泪跟黄庭坚道别,并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黄庭坚依旧喝着酒,哼着小曲,根本没往心里去。酒后,他还和孙升一起去看榜,神色跟平时没什么两样。1065年,黄庭坚回到修水双井,继续在芝台书院、樱桃书院读书深造。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乡试,黄庭坚再次荣登榜首获乡元。主考官李询看到黄庭坚的诗文,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即1067年,23岁的黄庭坚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二战成功,考中进士,为三甲榜首(进士第31名)。
考中进士后,黄庭坚走进了官场,宦海沉浮,更加锻炼了黄庭坚的高贵品质。
黄庭坚初官叶县尉。1067-1071年,黄庭坚在叶县任县尉。1067年,23岁的进士黄庭坚,被任命为汝州叶县县尉。1068年,黄庭坚到达叶县,便赋诗一首,名为《初至叶县》:白鹤去寻王子晋,真龙得慕沈诸梁。千年往事如飞鸟,一日倾愁对夕阳。遗老能名唐郡邑,断碑犹是晋文章。浮云不作苞桑计,只有荒山意绪长。叶县尉是黄庭坚仕途生涯的起点,也是黄庭坚的第一个文学创作高峰。据统计,在叶县当县尉的4年多的时间里,黄庭坚创作了一百多首诗作。黄庭坚上任后不久,遇上河北地震,震后又发生大涝,难民纷纷涌入叶县。黄庭坚积极组织救援,主持赈济工作。怀着“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自责,他赋诗《流民叹》,记录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结束叶县尉的任职后,黄庭坚又教授北都。1072-1079年,黄庭坚在北京大名府掌管“北京国子监”教育。黄庭坚在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在北都教授期间,黄庭坚续娶北宋诗人谢景初之女谢介休为妻,生育了女儿黄睦,家庭幸福美满。八年的学官生涯,黄庭坚勤耕文坛,潜心专研。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1078年,34岁的黄庭坚主动和苏轼通信,开始了苏黄神交生涯。文彦博给予黄庭坚八年教授生涯的考评是“卓异”,并推荐他参加吏部参加选官。黄庭坚为官清廉,“但愿官清不爱钱”是他终身实践的信条。
黄庭坚进一步主政泰和。1080-1083年,36岁的黄庭坚为泰和县长。黄庭坚为此写道“又持三十口,去作江南梦”。黄县长主政泰和,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他整吏治,抗盐税、察民情,被百姓称为“黄青天”。公事完成之余,登快阁,留下“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著名诗句。泰和百姓感念其德,有很多公路、学校、商店等以黄庭坚的字号“山谷”命名。他坚持平易宽简施政理念,关注民生疾苦,呵护百姓利益,倡导“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从政为官主张,深受百姓爱戴,并亲书《戒石铭》用以自警。黄庭坚,主政太和,快阁名扬。尽洪荒之力,真抓实干;因法便民,为政宽简。县内乡村,全部走遍;高僧八十,首次见官。深入基层,询求民谟;穷乡僻壤,也不放过。贴近群众,不避民事;民不为梯,民为国基。不爱污钱,刚正清廉;两袖清风,不拿寸棉。春归泰和,人民心安;无比勤奋,诗满江南。三十九岁,在泰和县,再娶石氏,硕人身心,万里随从;勤俭持家,补台从容。
黄庭坚又为官德平。1084年1月-1085年5月,黄庭坚在德平镇任职。泰和县县长黄庭坚,莫名其妙地被降为镇监,他的主要任务却是管理集市、监督税收与治安。德州通判赵挺之迎合上级思想,想在德平镇推行“市易法”,身为德平镇监的黄庭坚认为,德平地小民穷,集市太小,若实行“市易法”,集市聚集起来的民众必然星散而去。黄庭坚仕途受挫,自拓文途。黄庭坚虽然降职在德平镇任公职,时间很短,半年不到,但创作了《送王郎》在内的数篇优秀诗文,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在德平书写了《朝奉郎刘公墓志铭》,《续德平县前志》曾予以收录。
黄庭坚到京师编史,成为了京官。1085年-1093年,黄庭坚任职京师。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黄庭坚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黄庭坚独子黄相出生,为三夫人石氏所生。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在司马光的推荐下,黄庭坚校定《资治通鉴》。不久,被诏任《神宗实录》检讨官。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黄庭坚被提拔为起居舍人。1093年,黄庭坚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永思堂)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1093年6月,丧服解除后,黄庭坚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后人尊黄庭坚为“黄太史”。
黄庭坚夹在新旧两党的党争之中,为官不易。黄庭坚遭到新旧两党的排挤、打压,仕途不顺。1095年后,黄庭坚不断遭贬,直至死于贬所。
1095-1100年,去国六年,黄庭坚被贬谪巴蜀黔戎。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他们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黄庭坚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黄大临不远万里相送黄庭坚到达黔州,兄弟情深,为此黄庭坚写下著名的赠别诗《和答元明黔南赠别》。1096年,黄叔达带领自己全家和嫂子(黄庭坚的夫人石氏)、侄子黄相等亲人,从芜湖千里迢迢来看望黄庭坚,一直到第二年才到黔州。兄弟见面时,黄庭坚写下了著名的词《谒金门·示知命弟》。黄庭坚兄弟,情义振千古。黄庭坚种德西南,诗艺大进。黄庭坚在仕途上再次受挫,但并没有由此消沉,他化危为机,积极耕耘文途,在神奇的巴蜀大地,化腐朽为神奇,其诗词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四川的士子都仰幕黄庭坚,善意和他亲近。黄庭坚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从巴蜀返回江南。十月,告复奉议郎签书宁国军判官。1101年正月,告命舒州知州,四月,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1102年六月,黄庭坚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
宋崇宁二年(1103年)十一月,黄庭坚被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对宜州的学子,黄庭坚耐心指教,积极播下读书种子。他专研书法艺术,书法艺术达到了鼎盛,留下了《范滂传》、《乙酉家乘》(也称《宜州家乘》)等不朽作品。
1105年正月,黄庭坚的兄长黄大临,从萍乡千里迢迢赶到宜州看望黄庭坚,逆境棠棣,千古流芳。他俩留下了不朽诗篇,如《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等。面对逆境,黄庭坚一如在巴蜀的风格,积极乐观地对待贬谪生涯。
崇宁四年(1105年)八月,诏令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诏令,九月病逝在宜州(广西宜山县),享年六十一岁。十二月,废除元祐党人禁令,诏令黄庭坚官复原职。
晚年的黄庭坚,宣教宜州,功齐韩柳。为了文化事业,黄庭坚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黄庭坚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灵柩从宜州归葬修水双井,黄相和亲朋好友把黄庭坚葬在双井黄氏祖茔之西。
黄庭坚的仕宦之途,坎坷而多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