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9分+,国产剧都这么拍好嘛
《乔家的儿女》播完了。
开始十几集,颇有一副冲击9分的气势,后面剧情有些狗血,豆瓣评分从8.7跌到了7.9分。
7.9分,放在国产剧里,算一个不错的成绩。
但放在其制作公司正午阳光出品的剧里,就一般了。
正午阳光的牌面,现已成了国剧口碑的保障,难免受到观众更严苛的审视。
过去10年,行业乱象、国剧倒退,正午阳光还能逆势而上、脱颖而出,一步一步把观众吊到如此高的期待上。
走到今天,“铁三角”侯鸿亮、孔笙、李雪,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这篇就来聊聊“铁三角”如何让正午成为国剧的金字招牌,成为影视圈的一股清流。
侯鸿亮、孔笙、李雪
>>>>山影-正午,薪火相传
现在有一个普遍的说法:正午出品,必属精品。
但在从前,这个称呼属于一个老牌电视剧制作机构——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简称山影)。
“山影出品,必属精品”,山影在很长时间内代表了国产剧的“天花板”。
改革开放后,以三部剧《武松》(1983年)、《高山下的花环》(1984年)、《今夜有暴风雪》(1985年)获得“飞天奖”、“金鹰奖”三连冠,成就了鲁剧的高起点。
进入新世纪,《大染坊》、《闯关东》等叫好又叫座,成为一代国剧经典。
2010年代,《父母爱情》《北平无战事》《战长沙》等长期占据高分国剧榜。
让“正午阳光”声名鹊起的《琅琊榜》、《伪装者》,第一制作单位也是山影。
正午“铁三角”侯鸿亮、孔笙、李雪都是从山影出来的骨干。
2011年,孔笙、李雪、孙墨龙三位“山影系”导演出走,自立门户,成立正午阳光。
三年后,山影总经理侯鸿亮在集团上市前辞职,带着一批涵盖策划、宣发、制作、经纪、商务等专业化团队,加入正午阳光。
自此,正午阳光初具规模,开始从后期制作公司,向独立制片公司转型。
侯鸿亮、孔笙、李雪
正午的核心团队,都是山影“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模式,一代一代培养出来的。
观众一般把侯鸿亮当正午的旗帜,实际上,孔笙才是这个团队的精神领袖。
孔笙导演作品
80年代中期,孔笙以摄像的身份进入山影。
那时山影的扛把子还是王文杰和张新建,孔笙在这两位的带领下迅速成长,于1994年斩获山东优秀摄像奖。
侯鸿亮是孔笙的大徒弟,在1995年播出的《白眉大侠》里,给孔笙当副摄影。
2006年,《闯关东》开机。
33岁的侯鸿亮扛起了总制片和发行人的重任,孔笙是导演,孙墨龙、王滨、“孔笙二弟子”李雪担任摄像,简川訸是副导演。
正是后来的“正午阳光”班底。
侯鸿亮不止一次表示,孔笙的厉害不在于拍摄了那么多部优秀的中国电视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电视剧的人才。
李雪、简川訸、简川訸,在孔笙的培养下拍出了《伪装者》、《大江大河2》、《都挺好》、《知否知否》、《乔家的儿女》。
山影“薪火相传”的培养机制,给正午积蓄了人才、经验、技术、创作理念等等。
可以说没有山影的薪火,就没有正午的阳光。
剧版《红高粱》编剧赵冬苓曾说:
“像我入行的时候,一些老的编剧,一些老师,对我也是非常非常的培养,非常非常的重用,才能够让一代一代的人能够接上来。”
山影“传帮带”,一代传一代,一代接一代,保证人才源源不断,也让老一辈的制作精神,得以在今天被传承。
>>>>回归创作,内容为王
山影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爆款方法论,那就是“内容为王”。
这么多年坚持走精品国剧路线,不仅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审美和价值观早已一脉相承——
走现实主义路线,将主旋律的厚重和大众艺术的通俗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这种创作理念的熏陶下,孔笙能把网络重生小说《琅琊榜》,拍成了飘逸庄重的正剧风。
播出后,画面构图被盛赞,侯鸿亮和李雪回答:“这不过是回归审美的常识和本质。”
这话说得有意思。
纵向对比从前,画面构图布景什么的,是拍剧的基本操作,说“回归常识”也没错。
横向对比2015年,能出《琅琊榜》这样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国剧,实属难得。
2011年-2015年,正午阳光创立,到《琅琊榜》《伪装者》打出名气的五年,恰好是粉丝经济、流量时代发展迅猛的五年。
成本2000万的《小时代》,在IP原著+流量演员+大规模营销的模式下,收获4.8亿票房。
主演《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在淘宝预售,一分钟卖出1万多张。
在流量为王的市场下,坚持内容为王,起初的“铁三角”走得很冒险。
面对急剧的市场变化、受众变化,以及网播时代的到来,
变,成了唯一不变的东西。
2016年孔笙和简川訸拍的《欢乐颂》大获成功,接着2019年简川訸独立拍摄的《都挺好》,再次引爆网络。
女性+职场+家庭,完全走出了一条跟山影不同的路,却更适应当下时代。
至此,正午走出了一条继承老一辈价值理念,又有所突破和创新的道路。
正午的精神旗帜孔笙更是绝。
他从不重复自己,题材五花八门,战争、商场、朝堂、扶贫、家庭、女性等等都有涉及。
他还敢说,“拍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被资本和市场拽着走”。
在正午口碑下滑之际,孔笙跟李雪、孙墨龙一起,用《大江大河》《山海情》,让正午重回巅峰。
事业上如此高调,孔笙本人却低调实干,不愿抛头露面。
可以说是我国导演模范了。
用真正的技术,杀出一条路,赢得不在一部剧,赢得是一个制作公司10年的口碑,和观众的信任,以及未来合作平台、演员、投资人的青睐,这才是真正的富有远见。
10年里,我们见过太多乱象,正午不退反进,虽有失败之作,但整体的高口碑,让他们成为业内一股清流。
他们的成功证明,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内容为王”都是唯一不变的制胜法宝。
他们在内容上的努力,可以为未来的行业提供一些借鉴。
——从资本手里夺取话语权。
“铁三角”一开始的持股比例超过40%,这就为内容团队争取了更多的话语权,不会被硬性塞演员,增删剧本,加塞博眼球的东西。
戴锦华老师也是很敢说:“不能让资本的本性主导文化生产”。
——编-导-制三位一体,对剧本严格把关。
在行业都在追求大IP、大流量的时候,依然选择有价值的好故事,坚持剧本不完整,不开拍。
如果原著作者能力足够,让他们参与编剧,全程跟拍,保证剧作最大程度地还原原著。
后来,《琅琊榜》《欢乐颂》的原著作者+编剧海晏、阿耐都成了正午的班底,这次《乔家的儿女》编剧依然是原著作者未夕。
这是沿袭了山影“以剧养人、以剧留人”的模式,培养人才,让人才为我所用。
逐渐形成的固定班底,是在保证最大程度地节约磨合的时间成本,把更多精力放在内容创作上。
——选角不要流量,要与角色适配。
很多人说正午选角眼光毒辣,遭遇车祸的胡歌,遇到死里逃生的梅长苏,命运产生神奇的交汇。
《乔家的儿女》小时候跟成年后的样子,相似度极高。
朱珠的样子,就让观众觉得我是二强,我也会喜欢师傅。
选角的首要要素就是“像”,还要戏好,技术达标,这个本该是常识的道理,长期以来被市场抛弃,换成毫无演技的流量王、网红脸。
通常流量的片酬都很高,比如大家熟悉的“天价片酬”。
前几年,不少剧组的演员片酬占据高达制作费的70%以上,正午控制在50%以内,甚至30-40%。
总而言之。
——省下的钱,花在质量上
《乔家的儿女》被网友抓到正午省钱现场,二强和师傅在滑冰场,背景里的群演出现叶小朗、王一丁、宋清远、戚成钢。
把主演模糊处理一下,能当群演用。
靳东接受采访曾说,跟侯鸿亮合作,因为资金不够充裕,曾自带车子进组,还被征用为剧组车。
这剧组得多穷,多抠门。
但在布景的用心,服化道的精良上,却是肉眼可见的烧钱。
为拍《山海情》,美术建造了一期、二期、三期不同的村落,每一个场景、道具都跟当地人逐一求证,进行1:1仿制。
建造了一期土房后,当地一个老汉去参观,哇地一声哭了,因为这个场景让他想起了当年所受的苦。
山货、食物亲自制作,剧中的蘑菇也是美术团队亲自种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服务于内容,最大程度地制作出精品。
当然正午有它的问题。
比如,二代导演不成熟,过度依赖孔笙。
试图开辟多元题材,与时俱进,但最好的依然是从山影延续的小人物大时代类型。
但在影视剧行业被资本热捧、推崇流量的时代,持续输出尊重观众的高品质内容,10年拍出了5部9分+国剧。
可谓一个正确的示范,成功的案例,供未来的演艺圈参考。
有同业者用“不会水的霍元甲”来形容正午阳光——
在资本的大潮袭来时候,多数人为求生都抱着浮木随意漂流,不会水的霍元甲反而抱着石头,一步步向前走,终于走出了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