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文佛塔、木兰陂  【福建莆田】

   莆田位于福、泉两市之间,濒临湄洲等三湾,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曾叫兴化府,国朝地名几次改换,其中一次就是变更重名,将吉林西安改成辽源、江苏台北改成大丰,福建的兴化就成了莆田。“海滨邹鲁”,遗存若珠。此行一日10个景点收入囊中,是为喜悦。
   单说石塔,大福建的无论数量质量,在大国古塔系中都是名列前茅的。释迦文佛塔在广化寺的东边,端庄唯美,无与伦比。此塔二层据说有乾道元年(1165年)的题刻,但上不去无法断证。一层有“亡丈母孺人沅氏……淳熙乙巳岁题”刻字,即淳熙12年(1185年),此塔南宋无疑。
   这座青石塔高约30米,五层八角,仿木楼阁式建筑。须弥座束腰雕有狮子、牡丹图,转角为负重力士,围栏为海浪纹。第一层东西两面开门,其余设佛龛。第二层至第五层,四面开门四面设龛,塔刹为相轮,飞檐用薄石挑出。每层角柱都为瓜棱柱,柱间和补间各出一斗栱。
   一层龛、门左右为石雕,又分上中下三层,上为飞天,中间是“五乘行法”佛像,下是花卉、侏儒等。佛像之间都有施银者题记,五十贯、七十贯赞助金不等。《宋史》食货志记载:“以七十七钱为百”,即一贯为七百七十钱。南宋初期,一两银兑两贯钱,五十贯折米大概3000斤左右,合人民币就是个7、8000的样子。
   斗栱上为两层叠涩,雕刻极为丰富,双头羽人、飞仙、宝匣印经塔、楼阁塔、飞龙、凤凰、牡丹、云纹等等,美轮美奂,让人目不暇接。二层以上雕有罗汉、菩萨等,制式与一层等同。巨大的石匾刻工也是一丝不苟,上有“释迦文佛之塔”6个篆字。
   此塔巍然800多年,经历了大地震、台风、战争等侵害,足见其质量优等,获个鲁班奖啥的不在话下。设计者独具匠心,出资方慷慨大方,施造者刻楮功巧,无形中成就了文佛塔。此塔的功能源于荐福,福是一种可以感觉到的东西,即便先人作仙飞驾了,大概也能感知世间传递给他们的真心。
   木兰陂紧靠繁华的荔园西路,很多公交都通行,“屿上”站下,步行个500米即是。陂(bēi)是池塘水边的意思,带“陂”字的国保还有江西泰和的槎滩陂、安徽寿县的芍陂等。其地处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是建于北宋元丰6年(1083年)的水利工程,至今都是活着的遗产,依旧发挥功效。
   木兰陂已经形成一个免费的自然景区,智日纪念馆、木兰陂、钱四娘纪念馆和碑林。这个工程因为选址不对,两建两毁,第三次的成功成就了近千年泽被后世的功德。木兰陂壮观浩大,但看采石量,就知道是一个靡费颇巨的项目。远超我所看过的宁波它山堰、歙县渔梁坝、济宁金口坝,完全可与成都都江堰媲美。
   木兰陂具有蓄水、灌溉、排涝、阻咸功能,它由溢流堰、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坝体长110米,石墩为船筏形,由青石垒砌,面向上游处,墩墩之间设有凹槽,可以置放木制闸门,旱闭涝启。中间用大石板衔接,形成了一个宽不足1米的简易交通桥。
   在彼此步行都要错肩的石面,有一小伙骑摩托带着人,丝毫不减速,勇猛直前,惊诧的我目瞪口呆,这游刃有余的炫技大概是经年累月修炼而成的。时值傍晚,潮汐已退,但下游河面上堆满了淤泥,同行的“紫薇山人”说我很幸运,因为这种淤泥的场面是不容易见到的,光线和角度下,画面如水墨丹青。
   明正德4年(1509年)“木兰山”题刻
左:清嘉庆12年(1807年)《重修木兰陂记》碑,右:明正德14年(1519年)《修杭口堤梁颂记》碑。
南宋淳熙3年(1176年)的重修石
“紫薇山人”拍的我的旅游工作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