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是孩子们的乐园,多数人的童年都应该留有动物园的记忆。北京动物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原名农事实验场、天然博物院、万牲园、西郊公园,是中国开放最早、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园。
北京动物园曾是明代皇家御园,明末被大太监占为私产,清初又成为皇族私人园邸。清乾隆十二年建为乐善园(“乐善”曾是乾隆皇帝青年时期书房的堂号)。
农事试验场是在原乐善园、继园(又称“三贝子花园”)和广善寺、惠安寺旧址上建立的,初衷是为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开通风气,振兴农业”。
凡是到过北京动物园的人,一定会对那座精美的西洋风格大门留下深刻印象。作为动物园的正门,它已经默默地矗立了一个多世纪,见证着从大清到新中国的沧桑变迁。
上图为清光绪时期的农事试验场正门。当时的大门上部有复杂的砖雕纹饰,上有龙型图案,中间的椭圆形区域内镌刻有“农事试验场”五个大字。下部的门头部分,刻有从事农事活动的图案,在东边的拱门上端刻有“日”字,而西边的拱门上端则刻有“月”字,寓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图为1967年动物园的大门,去除了大门上部的三个拱形部分。1987年,为保护古建的完整,北京动物园对大门的砖雕部分依据照片进行复原,后又经过多次修复,才使得北京动物园的雕花大门重新屹立在我们面前。
修复后的动物园大门依旧为青砖砌四柱三拱大门,建造使用了砖雕形式,门与门之间为罗马柱,门上砖雕图案分七部分,图案内容明显吸收了西方的一些表现手法。
中央部分有一对相对而立的狮子,狮子直立站姿的造型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自然界的狮子只有在相互打斗时,才短时间的将前腿悬空直立起来,而古时人们对狮子的认识也仅限于行走或蹲坐的姿势,所以中国雕凿的狮子都是行走或蹲坐的,而国外特别是欧洲人则习惯把站立姿势的狮子用于标志性图案或装饰性图案中。
这两个狮子造型就是吸收欧洲风格浮雕,两只站立姿势的狮子,脸对脸,螺旋卷毛,狮尾上翘,一条后腿踏祥云,其他三条腿扶着一个圆球,一只大蝙蝠和几朵小卷云托着圆球,周围是个盾牌形的圈,圈外雕有牡丹,枝叶中间还有两条腾跃的大龙,整个图案中还有海浪、牡丹、蝙蝠等,寓意深远。
动物园的园名牌匾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北京动物园的正门、西南门、西北门和北京海洋馆的入口处,虽然都挂着"北京动物园"的牌匾,但字体却有两种,一种是毛体,一种是郭体。
据记载,1955年4月1日,西郊公园正式更名为“北京动物园”。1966年以后,园内的部分建筑遭到毁坏:园正门额枋上砖雕墙被铲平,由于郭沫若受到冲击,由他题写的园名匾额被摘除。后来,公园从毛泽东诗词书法《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送瘟神》中分别选取了“北京动物园”五个字,拼凑成了现在使用的园名牌匾。
如今,历经了百年风雨的雕花大门,依旧从容而又坚毅地矗立在公园的最南端,与它身后的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北京动物园一起,继续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