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丧失尊严的爱情的桎梏,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
“当我回头看过去的那个我,我恨自己,可是我别无选择。我要把我的女儿抚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面纱》
《面纱》是英国著名作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毛姆的作品。毛姆是一位多产的成功作家,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戏剧领域都有建树。
《面纱》和《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寻欢作乐》就是其知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面纱》是毛姆唯一一部先构思故事情节再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也是他写作生涯中仅有的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但丁的诗句:锡耶纳造了我,马雷玛毁了我。这首诗主要讲述的是锡耶纳的一位贵妇皮娅,她的丈夫怀疑她与别人通奸,将她带到马雷玛的城堡中杀死。
故事受此启发,结合作者的一次中国之旅而成,带有中国的元素。
《面纱》是一部关于女性精神觉醒的经典之作。主要讲述的是20世纪的20年代,美丽、虚荣的基蒂婚后跟随作为香港政府细菌学家的丈夫沃尔特,来到这块东方发生的故事。
随着故事情节的一步步推进,在觉醒良知的逼迫下,基蒂历经化蚕成蝶的痛苦过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学会如何去爱。它对成长中的女性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01
母亲表面的热情
暗藏着残酷和心机
基蒂的父亲是一位初级律师,他辛苦工作又有能力,却毫无野心。
而基蒂的母亲是个飞扬跋扈、野心勃勃的女人。她看不起自己的丈夫,但又意识到只有靠着他,自己才能成功,于是充当了赶车人的角色,驱赶着自己的丈夫在她想要的路上向前走。
当她在丈夫身上再也看不到升迁的希望后,就把目标转移到女儿的身上。
基蒂成了母亲重点关注的对象。
基蒂是漂亮的,她的美简直令人眩晕。
基蒂的母亲在她的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她不停地安排基蒂参加社交聚会。她盼望着通过女儿的一桩好婚事,把她这辈子的晦气全部打消。
她为基蒂张罗对象,目标不是为了女儿的幸福,而是一桩闪耀的婚姻。
基蒂看出母亲的心思,而这正是她渴望的。
一个人的性格和她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20世纪初的英国,虽然女性开始有了独立的意识,但也有部分自持美貌的年轻女孩,渴望凭借自身的先天优势涌向更高阶层,获得富裕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
基蒂长期耳濡目染母亲的所作所为,思想上无法避免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和母亲价值观的影响。
02
烦闷无趣的婚姻生活里
危机四伏
基蒂不停地参加社交聚会,但接连4年她都没能找到心仪的对象。
眼看就要25岁了,基蒂还是没能把自己嫁出去。母亲尖酸刻薄地警告她,她就要变成剩女了。不过最让基蒂崩溃的是,一向其貌不扬的妹妹居然要结婚了,对象还是个富二代。
惊慌之下,她很快同意了相识不久的沃尔特的求婚。
其实,沃尔特根本不是基蒂喜欢的类型。
沃尔特长相普通,个子也不高,皮肤黝黑。最要命的是,他性格内向、呆板无趣。唯一可取的就是,沃尔特很爱基蒂!
怀着不同的目的,两个相识不久的人结合在一起,而不合的三观就是婚姻危机的导火线。
在沃尔特的心里,基蒂是这样的:“我知道你愚蠢、轻浮、头脑空虚的,我知道你的目的和理想都很势利、庸俗,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
而在基蒂的眼里沃尔特是烦闷无趣。
她对沃尔特说:“我喜欢跳舞、打网球、去剧院、我喜欢爱运动的男人。说实在的,你总是让我烦,还有你喜欢的那些东西,对我来说,它们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也不想它们对我产生什么意义。”
尽管两人的三观不一样,沃尔特还是深爱着基蒂。这点基蒂也知道,但她对沃尔特爱得如此卑微表现出淡淡的蔑视。
婚后在香港的日子,基蒂觉得无聊透了,直到遇见了汤森。
汤森是殖民大臣助理,虽然已经40岁,但高大、帅气且幽默风趣。
很快,他们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情人。
基蒂明白自己是爱上汤森了。她以前从来没爱过,原来爱是如此奇妙,她觉得自己和沃尔特地结合根本就是个错误。她疯狂爱着汤森,在这场婚外情中越陷越深。
当沃尔特告诉她,已经掌握了她和汤森通奸证据的时候,她也豁出去了,不但没有一丝的愧疚,反倒希望沃尔特能和自己离婚。
但是沃尔特告诉她,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跟汤森结婚,要么陪他远赴霍乱疫区湄潭府。
基蒂自以为就要摆脱沃尔特了。她盼望着汤森告诉她,他们终于可以在一起了。
可事与愿违。
汤森告诉基蒂的是,尽管基蒂很漂亮让他很心动,可自己从来就没有离婚的打算。他说,一个男人可以很爱一个女人,但不意味着就要和她厮守余生。
王朔曾经说过:“一个男人夸一个女人漂亮,就像我们去餐馆吃饭,觉得好吃夸两口,但这并不意味我们打算留下了当厨子。”
的确如此,婚外情的本质也一样。
可怜的基蒂在汤森甜言蜜语攻击下,在患得患失中,动了心,越陷越深;而汤森却是在信誓旦旦中,动了肾,回归家庭。
感情有时就是一种病,对于深陷其中的人,往往找不到出去的路。
基蒂婚内出轨汤森,遭到汤森抛弃;沃尔特深爱着基蒂,基蒂给予他的却是不忠。
沃尔特憎恨基蒂!他要求基蒂和他一起远赴瘟疫肆虐的湄潭府,其实就是在报复基蒂。
其实,世界那么大,从来不是谁离开谁就活不下去。与其勉强在一起,倒不如让自己放手。
03
觉醒的良知,
让基蒂直面自我
在瘟疫猖獗的地方,修道院的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出身贵族的修道院院长对信仰的追求、对无家可归儿童的慈爱和面对霍乱的淡定感染着基蒂,使她看到自己的渺小和精神上的孤独。
从修道院院长和修女约瑟夫的谈话中,基蒂才意识到沃尔特原来是个聪明、能干的人,他的身上有一种伟大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居然是基蒂所不知的。
她感到失落,就像习惯某种支撑的东西,以致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而此刻那东西突然撤去,使她一下子头重脚轻。
她也意识到自己原来就是个傻瓜。原来的她恨沃尔特把自己带到这里来,但现在的她原谅沃尔特了,并且为沃尔特感到骄傲!
她自动加入修道院的工作。在修道院里,她教姑娘们做缝纫,她还照看一些无家可归的小孩子。
没完没了的工作分散了她的注意力,使她对他人的生活和看法发生了改变。她不再沉浸于往事而哭泣,精神越来越好了,似乎在可怕的瘟疫中生活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
她还发现自己已经不再爱汤森了。
她的心像是撞击了她的肋骨一下,突然就痊愈了,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
可是意外发现的怀孕,又把基蒂吓了一跳,心里充满了恐慌。
当沃尔特问她:“孩子的父亲是我吗?”
基蒂很害怕,她很想撒谎说“是”。但在湄潭府经历的事情,似乎对她有些影响,她纠结着然后对沃尔特说:“我不知道。”
沃尔特沉默了。然后告诉她,目前这种情况已经不适合留在这里了,他希望基蒂离开这里。
沃尔特的坦荡让她羞愧,但她不想一个人离开这里。母亲断然是不会接受她的,汤森也把她抛弃了,她没地方可去。
不久,沃尔特因为没日没夜的高压工作,最终感染霍乱而死。
沃尔特的死对基蒂来说是个打击。但话说回来,基蒂从来就没爱过他,即使他身上有着令人钦佩的品质。所以在沃尔特死的时候,基蒂并没有哭。
虽然她的表现有点无情无义,但基蒂认为,自己经历了那么多事,不再需要伪装了。
她明白了:倘若有时候对别人撒谎尚属情有可原,那么对自己撒谎就是可鄙的。
回到了香港的基蒂经不住汤森太太的热情邀请住到了汤森家。
在汤森太太一次外出中,基蒂面对汤森的调情,她情不自禁地失控了。但这一次地失控让她鄙视自己。
她决定离开汤森家,回到自己父母那里。当她到达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准备前往巴哈马工作。基蒂大胆地向父亲提出一起前往巴哈马的请求。
她激动地跟父亲说:
“一想到我们以牺牲您为代价自肥了一辈子,却没有给过您任何回报,我的心就沉重难当。恐怕这些年您过得并不幸福。您能让我弥补一点儿过去未尽的责任吗?”
“尽管我现在依然脆弱,可我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卑劣无情的人了。”
“我想把我的女儿抚养长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
如果说,去湄潭府之前的基蒂是一个被生活驱使的木偶,那么去湄潭府之后,她开始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她不知道,未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却有信心去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
人生中很多错,未必都值得。但如果我们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并不再以同样的错误,让那些爱过我们的人难过,那么这错,就不会白白错过。
04
结语
基蒂的故事虽然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但对现代女性一样有警示的作用:女性只有彻底移除对男性、对婚姻的附庸,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莎士比亚说过:“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
一个人可以信赖的终究只有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靠山,自己才是自己的退路。我们都要学会独立行走,只有独立行走了,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