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想“称霸”半导体行业?得问中国同不同意

将「雷科技Lite」收藏为我的小程序,不再错过精彩内容

雷科技互联网组
编辑Witkey

英伟达收购arm的消息一出,立刻占据了今天的绝对热门,尽管收购双方都是各取所需,但他们面对的是却是全世界的担忧。这次收购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属于老黄的“黄粱美梦”。

在用RTX 30系列震动整个数码市场之后,英伟达显然还嫌不过瘾,在今天上午又抛出了一则重磅消息:英伟达将以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28亿)的价格,从软银手中买下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其实早在七月份,收购传言就已经漫天遍地,只不过双方当时都没有承认。
作为当今移动架构的代言人,arm易主带来的震动可想而知,不论是苹果、华为还是小米,这些公司产品的内部芯片都大量采用了arm的设计架构(Cortex各位肯定听说过)。不仅如此,ARM处理器在智能家居、IoT设备上的地位,也可以用“绝对霸主”来形容。
如果英伟达收购arm成功的话,那么英伟达就坐拥世界上最大的桌面GPU市场+AI平台+移动处理器市场,虽然消息很“炸”,但在冷静思考之后,小雷做出了一个判断:这场声势浩大的并购案最终会不了了之。

是什么促成了这场收购?

若要研究这场收购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介绍这起收购案的两方:控股arm的卖方软银和买方英伟达。
软银集团为中国群众所熟知的最大原因,无疑是担当了阿里巴巴建立初期的“天使投资人”,当初求投资无门的马云用几分钟的演讲打动了创始人孙正义,在没有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孙正义就向阿里巴巴注资4000万美元。如今,软银依然是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其股份折算早已超过千亿美元,这个故事常常被国内媒体引述,为孙正义的投资眼光背书。
不过,一向大方的孙正义,在今年却栽了跟头。4月13日,软银集团发布消息,预计截至2020年3月的财年营业亏损1.35万亿日元(约125亿美元),创下软银39年历史中最差年度业绩。
软银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与孙正义激进的投资战略离不开,哪怕在以往,软银投资的各类创业公司也是输多胜少,全靠赢家的巨额利润养活自己,而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寒冬,更是让软银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如果说软银出售arm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缺钱,那英伟达收购arm的动机恐怕更加耐人寻味。
表面上看,英伟达希望借助arm,来为自己的移动端战略增加活力,毕竟自家的Tegra移动芯片可谓是惨淡收场;并且arm不仅在手机和平板领域出名,在数据中心和物联网设备商,ARM处理器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不过小雷认为,英伟达收购arm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未来营销模式的改变:英伟达看中了arm卖专利的盈利模式,并希望将其纳入到自己的产品版图中。在收购声明中,英伟达也描述了之后的愿景:扩展arm原有的IP license策略、改良arm的服务器芯片,英伟达希望将arm与现有产品进行深度捆绑,用软硬结合定义全新的销售模式。
为了抚平公众的垄断担忧,英伟达在公告中也一再表示,将会保证收购后的商业中立性,总部也不会搬迁到美国,但这则声明放在今天这个无比现实的环境下,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收购背后的政治

在收购公告出来之后,小雷看到不少社交平台都在为中国的手机厂商担心。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arm被美企收购,意味着国内手机厂商的芯片方案都会受到美方的政策限制,局面会更加不利。
不过,收购这个瓜虽然大,但小雷却一点也不担心。尽管arm和英伟达都不是中国企业,但根据中国反垄断法律规定,只要双方在中国营业额达到一定数额,并购就必须向中国商务部进行申报。
第三条,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一)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二)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不只是中国,大部分国家对于跨国巨头之间的收购案都有审批权。2018年,高通希望以440亿美元收购荷兰车机芯片巨头恩智浦(前身是飞利浦半导体+飞思卡尔),在收购过程中,高通需要经过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欧盟等监管部门的批准,最终由于中国商务部的否决,这场收购以失败告终。
科技巨头并购案被否决的背后,往往是政府对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性考量。2018年博通收购高通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它对于美国“有国家安全隐患”;英飞凌对意法半导体的收购之所以迟迟无法达成,既有法国对于员工失业、技术流失的担心,也有中、美两国对于市场稳定性的要求。
实际上,为了通过各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收购方往往要“出点血”,要么向当地政府保证售价不涨,要么通过股权出售、专利解禁给当地企业的方式来换取收购案的通过。
例如在2017年,贝恩资本以190亿美元收购东芝半导体,获得了各国“放行”,但仔细查看新公司的高管就会发现,运营大权还是在日本人的手里,东芝等日企的股份依然过半,这恐怕也是其他国家同意“放行”的重要原因。
再举个例子,2011年8月,谷歌宣布收购摩托罗拉,2011年11月,收购案正式提交给中国商务部审查,但直到七个月后,中国商务部才正式批准这一收购案,并要求谷歌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将安卓系统免费开源,并让谷歌保证不对摩托罗拉以外的手机厂商进行区别对待。
商务部要谷歌保证安卓开源的命令看似是多此一举,但从之后谷歌的动作来看,它一直在加强自身对安卓的控制力。
在Android 4.X的时代,谷歌就已经把一些系统特性从开源的AOSP中取消,转入到需要谷歌许可的GMS服务里;谷歌推出的Fuchsia OS更是“重塑”安卓了系统,在解决安卓碎片化的同时,也为自己谋得了更进一步的控制权(框架和语言都是谷歌开发的)。答应商务部的“五年之约”,当时的谷歌未必是心甘情愿。

希望渺茫的收购

可以说,只要是行业龙头间的收购案,它所牵扯的绝不仅是两家公司的利益交换,而是全球市场的贸易平衡。从近几年半导体巨头的并购案视角来看,中国、欧盟等经济体大概率要向英伟达发难,英伟达这项雄心勃勃的收购很可能不了了之。
我国的态度自不必说,欧洲目前对于美国科技巨头的恶感也是近几年的最高值:近两年,欧洲各国就一直要求美国科技巨头缴纳“数字税”,并彻查美国巨头对欧洲小公司的收购,保卫本国的“数字主权”,谷歌、Facebook等企业都首当其冲。
今年7月,欧盟更是正式撤销先前签订的“隐私盾”协议(此前只要符合安全要求,美国企业就可以传输数据),开始严格限制欧美隐私数据的流通往来。Arm在欧洲半导体行业的地位不言自明,欧盟很可能不会松口。其实对这起收购案,除了美国之外,全世界的态度恐怕都非常一致。
虽然英伟达要收购arm的热度很高,但不夸张地讲,这是一起曝光即知道结局的新闻。英伟达的算盘打得很好,但作为一个庞然大物,它的一举一动都不是自己所能完全决定的,尤其在当下的特殊形势下,老黄畅想的这场“黄粱一梦”恐怕不会长久。
图片来自:Wired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