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散语】周继坤︱门口的路 神奇的路
文/周继坤
门前的田野边,一条平坦宽阔的沥青路,笔直地伸向远方。一幢幢白墙红顶的小洋楼,沿着路边整齐排列。道路旁的一排排风景树,一根根电线杆、一盏盏路灯、一块块广告牌、一个个绿化桶,在蓝天翠树的掩映下,编织成一幅幅春意盎然、催人奋进的美丽画卷。这里就是我的家乡—-江苏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马家村。人到中年的我,时常借着夕阳下的余晖,从二楼阳台上远眺家门口那条路,在感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记忆又把我拉回了那个道路泥泞的童年时代。
20世纪70、80年代的泥土路
上世纪70、80年代,因为没有通村公路,乡村交通闭塞。乡亲们到镇上办事,总要在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上曲折一番。那些年,人们习惯了相互肩挑背扛的艰辛,见多了彼此举步维艰的磨难。因为贫穷,没钱修路;因为没路,也无法摆脱贫困。
20世纪90年代的砂石路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穷得出名。圩埂阡陌之间,交错的都是泥土路。那时自行车也很少,路也很窄,走路都得拣着地方。碰到下雨天,吱扭一滑,弄得全身是泥。1975年,上小学的我和几个同学沿着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到校回家,就这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了5年。等我到了较远的地方上初中,路途远了,可家里仍旧穷,路也仍旧破,我又继续步行了3年。
21世纪我家门口那条路(水泥路)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大地,农田成方连片,农村大搞条田化,挖沟开河,平田整地,沟塘坝埂清除了,原本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在农田改造中,变成了机耕道。农田作业机械化解放了农民生产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摩托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也逐渐多了起来,到县城上学可以乘公共汽车了。那时候,修一条通村公路早已成了乡亲们的最大心愿。上世纪90年代初,村组干部顺应民意,决定集资新建碎砖砂石路。乡亲们纷纷门前扩建路基,各家各户主动捐献碎砖,有力出力,有资出资。不久,一条条崭新平整的砂石路呈现在人们面前。
盐通高铁贯穿南北
90年代中后期,家乡的面貌一年一个大变样。房子越砌越大,有的建起了小楼房。农民卖粮售棉足不出户,镇村砂石路上,摩托车、拖拉机、货车、面包车川流不息。80年代建成的砂石路显得苍老了许多,坑洼不平,渐显破损。到了21世纪初,镇上开始筹划修建村组水泥路。消息一传开,乡亲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有的甚至将此作为娶媳妇、嫁闺女的一种优势筹码。他们仿佛有了骄傲的资本,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和美好。经过多天的紧张施工,终于在家门口有了第一条水泥路。邻居老袁感慨万千说:“现在我们家门口有水泥路了,不再像过去了,以前上街总要花大半天时间,现在办完事回家只需要二三十分钟,路好走就是不一样!”回首我家门口那条路,既容纳了乡亲们太多太多的心酸,也承载了几十年来乡村道路的变迁,它在我的记忆深处已刻骨铭心,百转柔肠……
后来,乡村的道路越变越好,一条比一条直、一条比一条宽、一条比一条远,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一家接一家建起了新的别墅。村里的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小汽车渐渐多了起来……
建成的新型社区---马家村居(沥青路)
如今,我家门口那条路,宽阔平坦,干净整洁。沈海高速公路和即将建成的盐通高铁贯穿南北,使乡村与外面的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昔日偏僻的乡村成为“路通天下,货运四方”的繁荣市场。我们马家村居建成了新型农村社区,一座座别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乡亲们的生活毫不逊色于城市,农村在安然富足的光景中稳步前行,这条路自然成了乡亲们的致富之路、幸福之路……
现在,我终于知道,我家门口那条路之所以发展得那么神奇,是因为党的政策英明伟大,才让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挥,也展现了交通运输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实干为先、服务为重、平安为基”的新理念。那条路,不再是70、80年代“水和泥”的组合,而是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并日益改修成了沥青路;那条路,就像父母期盼远方的儿女归来一样,默默地等候着,一年又一年为乡村守望;那条路,不仅蕴含了乡亲们的梦想与骄傲,而且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那条路,不仅联通了与外界的交流往来,而且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
建成的新型社区---马家村居一角(沥青路)
门口的路,神奇的路,它是党的富民政策永恒的体现,它用神奇诠释了党的伟大和时代的变迁。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记录了家乡的巨变。既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历史脚步的聆听者与记录者。我的家乡大丰白驹,早已蓄势待发,一条条“望得见蓝天、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的“我家门口那条路”汇聚在一起,正展开美丽画卷,幸福乡村呼之欲出,即将完美蝶变。
夕阳下,我家门口那条路(沥青路)
作者简介
周继坤,男,1967年12月出生,1991年参加工作,200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就职于大丰区公安局白驹派出所。业余热衷于新闻、文学写作。1985年以来,先后在《农村青年》、《农村工作通讯》、《农家致富》杂志和《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苏经济报》、上海《城市导报》、南京《周末》报、《江南时报》、《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东方生活报》、《鹿乡文艺》、盐城(大丰)电台、电视台以及神州瞭望网、中国江苏网、江苏荔枝网、美丽江苏网、金丰廉韵、人民作家、大丰文艺、大丰之声、大丰热线、诗画大丰等新闻媒体、网站发表新闻、文学作品上百千篇,并有30余篇作品获奖。代表作品有《寄语香港》《守望麦香》《爸爸心底的笑》《老槐树下的变迁》《心中的丰碑》《白驹王老九卤菜店》《漫游中华水浒园》《水浒传中矮脚虎与范堤酱鸭的渊源》《和谐警营中的“绿叶”》《父亲的“家训”》《白驹胡氏茶食》《又到一年寒衣节》《阅读,使我爱上了写作》《生活中的“必修课”》《派出所的年夜饭》《难忘的一次接处警》《微信拜年更时尚》《母亲》《我愿终生以书为伴》《翻开我的剪报本》《穿行在油菜花里》《又闻粽子香》《白驹茶食:金刚脐》《白驹砖桥茶馆》《走进秋天》《水浒街头臭干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