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寒门子弟的科举之路,在宋朝科举到底难不难
科举,分科取士之意,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肇端于隋,废止于清末,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在这期间,宋代的科举制度被历史学家誉为走向严密与开放的时期,同时,宋代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作为政治主体在权力世界正式发挥功能”,开启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宋朝科举
那么,宋代的寒门学子又是如何通过科举,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逆袭之路?
宋代科举,初时每年举行一次,仁宗时改为两年一次,神宗时改为三年一次,自此成为定制。科考程序上基本是实行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
解试,亦称发解试。由地方政府在科考之年秋季举行(秋闱),八月十五日开考,连考三天。考试合格者,称为贡士或举人,主考官会将其文状发解(贡入)礼部,审核通过后,到首都参加次年正月中央部门主持的省试。省试,亦称礼部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得名。在次年春季礼部贡院举行(春闱),选日开考,分科连考三天。最后,省试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进入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后,朝廷会张放皇榜,依照科目和录取甲次的不同,分别授予“及第”、“出身”、“同出生”等身份,殿试的前三名即为我们在戏剧里常常听到的状元、榜眼、探花。又因殿试由皇帝亲试,殿试所有及第的考生都会成为天子门生。
司马光
这里特别提一下,宋代殿试最初,排名末尾的考生是会被黜落的。据说,仁宗时,发生过一起落榜书生张元叛宋投夏的事件,据宋王栐《燕翼贻谋录》记载,张元当年“走夏州”之事,给宋朝以血淋淋的教训,于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北宋改革了当时科举进士中殿试实行的末尾淘汰录取制,凡中了进士之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之后的殿试就再没有过黜落考生。
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科举制度,基本上是宋承唐制。同时,顺应朝代发展,针对前代科举的弊端,在科举制度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其中,对寒门学子和后世科举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下列几条:一是,取士不问家世
在宋代,不论士农工商子弟,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均有资格应试科考“取士不问家世”。终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的唯一标准“一切考诸试篇”。当时宋代王朝更是为革除“科名多为势家所取”的弊病,在科举入仕上的名次和数量上大加裁抑势家子弟,如太宗时,雍熙二年(985年),宰相李防、参知政事吕蒙正、盐铁使王明、度支使许仲宣四大家族的子弟在这一年的科考中均榜上有名,却被太宗以“此并势家,与孤寒竟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为由,殿试时直接黜落。此外,我们在《宋史》列传里也会看到,宋代有很多宰相,名臣皆是出身寒门,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后来晋升到了当时的官僚高层。据学者统计“北宋载人《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演进,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以宰辅的出身来作统计,情况也大体相似”。二是,考试规程严密化
宋代与科举有关的诗作里有这么一句:“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诗句里的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所以又称弥封或封弥录,鉴于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迹、暗语,后来就又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这样一来,阅卷的考官也就无从辨认这究竟是哪位考生的试卷了。
文人雅士
糊名、誉录是否真的行之有效了?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东坡素知李廌方叔。方叔赴省试,东坡知举,得一卷子,大喜,手批数十字,且语黄鲁直(庭坚)曰:‘是必吾李廌也。’及拆号,则章持致平,而廌乃见黜。”大意是,李廌这年参加省试,恰逢苏轼担任主考官,阅卷时看到一份试卷非常高兴,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李廌的,遂列为第一名,等一拆号,却发现是章元,而李廌这年连省试也不在选,最终,名落孙山。
除了糊名、誉录以外,宋朝还有锁院制(考选期内隔离考官)、锁厅试(已入仕为官的考生)、别头试(回避食禄之家子弟和主考官的子弟、亲戚)等严密的考试规定、制度。同时,废除了盛行于唐代和宋初的公荐、公卷制度,在科举入仕的道路上为寒门子弟创造了相对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三是,取士宽厚
宋代扩大了录取名额,广开取士之路。以科举登科进士人数为例,宋代每次科举“正科进士四万以上,加上特奏名进士,总数达六万以上”。这是唐时进士科“所取不过百人”不可与之相比拟的。宋代也是科举史上取士最多的朝代。此外,凡科举及第的考生无需再通过吏部考试,直接授予一定官阶,且晋升机制比较完备,仕途显达。据史料记载“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数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大意是,仁宗在位期间,开科考试十三次,计算其中的前三名,一共三十九人,而这些人中没有晋升到公卿地位的,只有五个人罢了。
欧阳修
“崇文抑武”,这是宋初最高统治者,为防范唐末五代以来重武轻文之患,定下的治国驭将方针国策,其后,构成为赵宋“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宋代科举取士,重用厚待文人,而这些科举出身特别是来自寒门的青年士子也以天下为己任,与天子共治天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横渠先生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后,附上堪称历史上群星璀璨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即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任礼部省试主考官的这年进士科省试考题,如果你是这一年的应试考生,又会如何作答呢?据《苏轼文集》记载,这年省试共四场:
第一场,策五道:《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修废官举逸民》、《天子六军之制》、《休兵久矣而国益困》、《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
第二场,论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此题为欧阳修所出)。
第三场,诗、赋各一篇。
第四场,帖经、墨义:《论语》十帖、《春秋》或《礼记》墨义十道。参考书目:《两宋文化史》、《中国文化发展史·宋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