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夫子方解 | 五苓散
【药配主成】
[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煎服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核心功效】
通阳散寒,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属性标引:走里顾表,渗利之剂,足太阳药;通阳,利水,化气,解表。
【主治病证】
寒风外犯足太阳经,由表入里,由卫而气,致使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膀胱蓄水证。
【典型症候】
原有发热恶风,汗出不彻,继见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甚者反有烦渴、渴欲饮水,但水入则吐,舌苔白滑,脉尚浮或兼数。
【方文出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13-4>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13-5>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拓展说明】
1.机理申诉:众所周知,五苓散为化气利尿的代表方剂,主治膀胱蓄水之证,不过太阳主表,里证也易与表相兼,故病从外来者,也可兼夹发热、脉浮等表证未罢,方中巧用桂枝,即可通阳化气,又能兼解在表之余邪,配以利水诸药,更又化气于下内而助津升达于上外之妙,故而能有升津止渴、布津止汗之功。
2.合方活用:五苓散合小柴胡汤,为临床常用的柴胡五苓散,其用小柴胡汤透达少阳于外,用五苓散化气利湿于内。可变通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而寒湿偏重者,常加舒气之药郁金、川楝,利湿之药茵陈、厚朴,取效更切。病者多见身黄溺黄,身体困重,食纳腹胀,大便稀溏,精神委靡,脉象弦缓而濡,舌苔白腻,两用方之合,实取达邪外透,利湿下出的分消之效。(参考:《陈瑞春论伤寒》)
作者:刘英锋
文字整理:梁达歌洋 王言嘉
编辑:刘夫子传承工作室编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