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实证似虚论

此热毒在内。不得伸越。或为寒冷所搏。乳食不节。冷热相拒。则上逆而为呕吐。病机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是也。治当升提发散。兼辛以散之。如升麻汤加生姜、橘皮之类。吐逆势甚者。更加猪苓、泽泻引之下行可也。又有泄泻兼见。似乎虚证。然因热毒郁盛。熏炙脾胃。不得外达。则毒从下陷。寻窍而出。亦当升提发散。热毒外解。内泄自止。有食则兼消导。如枳壳、山楂之类。又复有不思饮食。似乎内虚。不知郁热在内。不得伸越。二便秘结。腠理阻塞。热毒壅遏。腹胀满急。不思饮食。必然之势。亦当升提发散。引毒达表。有热则兼清热。如山栀、黄连之类。则热气有所升越。而脏腑和平。饮食自进矣。若误用丁、桂、半夏等热药于呕吐泄泻之证。用参、、白术等补药于腹胀不思饮食之证。立能杀人。他如龙骨、豆蔻、曲、 、缩砂。皆热泻之戈戟也。

(0)

相关推荐

  • 葛根(附:葛花)

    ​葛根(附:葛花) 歌诀: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译注:葛根味辛甘,性平,有发散风寒和解热生津的作用.治发热口渴.项背强.无汗怕风的外感表证和先热后寒.往来不止的"温疟&q ...

  • 晚上能不能吃生姜?

    生姜,作为药食两用品,不仅仅可以在烹饪中提高菜肴的味道,同时还可以治疗疾病.有言道:"早上吃生姜是人参汤,晚上吃生姜赛砒霜."亦言道:"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 ...

  • 《张氏医通》气血虚实论

    夫气有生血之功.血无益气之理.故气不可亏.亏则阳位不及.而痘之圆晕之形不成.血不可盈.盈则阴乘阳位.而痘之倒 之祸立至.是以治虚证.必当补气为先.盖气有神而无形.补之则易充.血有形而无神.补养难收速效 ...

  • 《张氏医通》虚损(传尸)

    素问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脉气上虚尺虚. 是谓重虚.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 然.脉虚者.不象阴也.此滑则生.涩则死也.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 ...

  • 《张氏医通》虚羸

    小儿虚羸.因脾胃不和.不能乳食.使肌肤瘦弱.或大病后脾气尚弱.不能传化谷气所致.若冷者.时时下利.唇口清白.热者.身温壮热.肌体微黄.更当审形色.察见证.如面赤多啼.心之虚羸也.面青目札.肝之虚羸也. ...

  • 《张氏医通》虚证似实论

    气虚痘疹.或为饮食生冷.调理失宜.致伤脾胃.遂成泄泻.津液下陷.虚火上盛.必发而为渴.元气下陷.虚阳上壅.下气不续.必发而为喘.夫渴与喘.实证也.起于泄泻之后.斯为津液暴亡而渴.阴气暴逆而喘. 故治渴 ...

  • 《张氏医通》热证变虚论

    血热痘疹.只宜清凉发散.不宜峻用苦寒.过投芩.连之属.必致内伤脾胃.外闭肌肉.脾胃伤.则饮食减而泄泻.重则洞泄无度.遂致虚寒.肌肉闭则热蒸之气不行.腠理涩滞.则痘不起发.不行浆.遂成伏陷.此热证变虚之 ...

  • 《张氏医通》毒盛变虚论

    毒盛壅遏.固宜升提发散.而佐以清凉.使热毒得平而止.若发散太过.必致肌表空虚.元气耗散.内灌清浆.或虚肿空壳.或痒塌外剥.或溃烂不收.百变皆至.而内气亦不能自守.略伤饮食.则成泄泻.泄泻不止.遂变虚寒 ...

  • 《张氏医通》虚损门

    薯蓣丸(金匮) 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薯蓣(即山药.二两.)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大豆黄卷(各七钱半) 甘草(炙.一两二钱) 人参 阿胶(各五钱) 芎 芍药 麦门冬 白术 杏仁防风 柴胡 桔梗 ...

  • 《张氏医通》虚烦门

    千金竹叶汤 治五心烦热.口干唇燥.胸中热闷. 竹叶 小麦(各三合) 知母 石膏(各一两) 茯苓 黄芩 麦门冬(各六钱)人参(五钱) 生姜(一两) 栝蒌根 半夏 甘草(各三钱)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二升. ...

  • 《张氏医通》

    痿(痿厥) 素问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 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