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空心村”的重生之路:只剩老弱,扶贫攻坚战怎么打?
以“鬼城”而闻名遐迩的重庆丰都县,处于三峡库区的核心地区,是长江旅游线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但多山少地的地理特质阻碍了地区发展。丰都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虽然2017年底已脱贫摘帽,但尚有深度贫困村28个,脱贫攻坚工作依然艰巨。
沿着去年刚建成的乡村公路,从丰都县城驱车两个半小时后方可抵达该县最偏远的小村庄——青天村。这里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场脱贫攻坚战。
村里几乎只剩下老弱,精准扶贫攻坚战该怎么打?这是一个尖锐而又普遍的问题。
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空心村
青天村位于丰都县北部,距县城80公里,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据村支书刘定甫估计,这个户籍人口超过1200人的村子,青壮年(18岁—50岁)常住人口不足200人,其余的都是老年人和小孩。
刚一进村,只见修整一新的村口空荡荡的,看不到几个人影。在村里走访一圈,小百通没有看见一个青壮年,遇到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或在家做饭照看小孩,或在路边砌墙务工……
摄影/ 今日中国 喻捷
这个老奶奶叫向正梅,今年67岁,丈夫刘定国是共产党员,儿子刘家生在广州打工,两个孙女已出嫁。“这不是我的外孙,是我曾外孙,孩子的爸妈都出去务工了,家里就剩我和我老头子,平时就给孩子做做饭洗洗衣服啥的。”老奶奶笑着说。
目前,向正梅老人每月能领到近1000元养老保险金,种植的几亩茶叶地以及在村里的一些务工也有一定收入。
摄影/ 今日中国 喻捷
老人叫刘万春(左),今年71岁,他的爱人叫袁光美(右),今年72岁。常年只有老两口相依为命。女儿女婿在温州打工,外孙女在重庆,他们一年回来看望老人一次。
摄影/ 今日中国 喻捷
小百通在路上遇到了张淑芳老人,今年64岁,她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坐坐。刘定甫说,她老伴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体力活,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十几年前意外去世留有一个孩子,小儿子在重庆市安家,一年回来两次。说到这里,老人眼圈有些发红。
老人家境不算特别困难,每月有社保110元左右,还有基本养老保险,日子还凑合。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老伴的腰椎间盘突出,去重庆治疗过两回但疗效不明显。所以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靠张淑芳一个人张罗。
除此之外,她还会去茶地除草务工,挣一点钱补贴孙子的生活费。
青天村的空心化现象非常明显,即便是留村的中年妇女也并不情愿留下来,一般都是身体健康的原因或是为了照顾有疾病老人而不得已。“在外面挣得比这里多啊!”
青天村现有建卡贫困户61户248人。经过2014年以来的不懈努力,已有56户237人达到标准实现了脱贫。不过,脱贫的主要方式还是外出打工。“只要外出打工就不会贫困,绝大多数村民外出打工就是我们村脱贫的关键。”刘定甫说。
政府+村民,
开创空心村脱贫新模式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像青天村这样的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常住农村人口越来越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闲置的房子越来越多。可以说,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基本只剩下“老弱病残”。
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脱贫的攻坚目标,在发起脱贫最后冲刺的关键时期,空心村的精准扶贫就显得至关重要。
没有足够的青壮年劳动力,谁来扶贫、靠谁扶贫?在不断探索中,“青天村模式”给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一是,政府投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村民出工出力完成建造工作获得劳务报酬。一方面,农村环境的改善可以吸引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返乡创业;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资可以直接进入村民的口袋。一位驻村的乡镇干部说:“这就是村民共建共治共享。”
摄影/ 今日中国 喻捷
由村集体和村民商量后将空置旧房推倒改建的讲习所,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这里供村民开会、娱乐、看戏使用,原来脏乱差的面貌焕然一新。刘定甫说,村里还有很多空置的房屋,有的进行了民宿改造发展旅游,有的危房需要推倒重新规划整治。
摄影/ 今日中国 喻捷
几位大爷正在搬运石料铺设台阶小路,他们的年纪都在60岁以上。其中一位大爷告诉小百通,他们一天可以获得80—90元收入。“但这些工作都很耗费体力,你们会觉得辛苦吗?”一位大爷直率说道,“总比在家待着强”。
二是,村民将土地集体流转给企业种植茶叶,农户一亩可获得80元流转费,而村民可以作为茶企的工人整地除草,一天可以得到60元务工费。
去年,县政府招商引资,将村民土地以集体的方式流转给茶企,按照“3+3+4”合作机制扶贫,预期3—5年获得收益后,村集体获得收益的30%(其中三分之一补贴给贫困户),村民获得40%,企业则获得剩余30%。一名负责扶贫的乡镇干部说:“这种扶贫模式既没有让企业吃亏,又能让村民脱贫,还可能形成产业规模效益。”
摄影/ 李刚
走访的过程中,小百通遇到这些正要去茶地除草务工的老人。一天60元的报酬,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其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54岁。
这些老人说,他们家里的儿子、女儿和孙辈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就回来一次,“大家都是这个样子,几乎没得例外”。
这些茶地去年还在种水稻和玉米,今年将陆续改种茶树。虽然土地流转出去了,但这些老人还是如原来一样细心照料。除草并不需要很大体力。一位老奶奶说,“这个我们干得了”,前面的几位随声附和着。
三是,鼓励村民自己要动起来,不能懒,激励村民返乡创业。“扶贫的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动力。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有美好愿景才能激发脱贫的动力。”县常委李五洲说,生活环境改善了,老百姓肯定愿意支持政府扶贫政策。
“想过好生活,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这是不可以的。”乡党委副书记陈越祥说。刘定甫说,要是什么都不做就等着政府帮扶来脱贫,这不就等于养懒汉嘛。扶贫先扶志,只有村民有动力了,才会想办法主动脱贫。
摄影/ 今日中国 喻捷
许华金和彭桂英夫妇前些年一直在外地打工,2012年开始回到家乡创业,申请到了村里的一块荒地开厂养牛。2018年,他们的小型养牛场销售额达到了30多万。在自己创业的同时,夫妇二人还帮助散户传授养殖经验,售卖产品。
许华金说,这个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事情。养殖场平时就是他们夫妻两人在维持,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请村里的贫困户打临时工,一般每天能给100块的工钱。
摄影/ 李刚
正在村头参加人居环境改造的这位大叔叫刘家忠。他以前都在外面打工制木,收入高一些。今年回家修了二层楼,自己花了16万,借了6万多,早已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算得上是村里日子过得好的人。
摄影/ 李刚
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文明生活,就连“旺财”也跟以前不一样了。为防止咬伤路人,“旺财”和村里的同伴在“改造”后戴上了狗嘴套。类似的措施还有很多。
如今的青天村,就像是中国农村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典型缩影,正在逐渐从贫困的泥潭中摆脱出来,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