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领导力,中西方的理解全然不同

如果想通过介绍中国的三个特点来让巴黎或纽约人对中国有更加准确的认知,你会选择哪三个特点呢?在与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的对话中,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兼执行董事艾德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高大伟:“韧性”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艾德维: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学到很多东西,学习大自然吸收外界干扰及自我重组的能力。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建立缓冲地带,在系统中保留富余资源,即使系统的一部分遭到破坏后仍有选择的余地。
我认为不论是从领导者的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来看,韧性的实质都是吸收冲击并从冲击中恢复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如何应对变化,更要了解如何在变化中生存与发展。

高大伟:确实如此。归根结底,生活是需要充满韧性的。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多维度的危机。当我们用中文说“危机”一词时会清楚地发现,危机也蕴含着“机”遇。那么我们如何能将这次危机转化为机遇呢?

艾德维:在这场危机中,我们看到的最伟大的事情之一,就是公司和个人展现出了更多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公司将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
我们知道许多现有机构与21世纪的发展现状并不相符,它们适用的全球环境如今已不复存在。例如在这次危机中,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经济论坛表达说,我们不知道如何与企业合作,我们不知道如何动员私有行业。我们与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卫生部门合作相当顺利,但与企业合作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最后一点,关于创新,我们在中国看到了许多非常了不起的创新举措。

高大伟:我认为你说的都非常重要。许多外国人都没有从中国的角度看一看危机的这些方面。例如,中国是如何在国家层面和公司层面推动创新的。你提到了创新及其重要性,你所代表的世界经济论坛也是一个教育、创造和分享知识的平台。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合作思维?不是创新思维,而是合作思维,因为合作在此时此刻至关重要。

艾德维:是的。我认为首先要承认我们确实面临着问题。与志同道合的人合作起来非常简单,而跟持有不同观点、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合作就会困难很多。
但问题是,与跟自己有一样思维、行动和工作方式的人合作,最终会陷入到集体思维中。所谓的“过滤气泡”或“回声室效应”,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一个真实的问题。
我在思考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协作架构来培养合作思维,因为只有通过真正的合作才能增进互相理解和欣赏。中国可以真正引领创新的领域之一是生态环境保护。

高大伟:你非常了解中国。从你的角度出发,你能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事。在我看来,我们需要让世界,让西方国家,让美国更好地了解中国。因此我想问问你,我知道这会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如果让你从三点来介绍中国,让巴黎或纽约人对中国有更加准确的认知,会是哪三点呢?

艾德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确实我一直在帮助国外的同事更好地了解中国。我试图帮助人们理解的第一点,就是中国并不是一个单一化的国家。

我想到的第二点是关于领导力的。我认为中西方对于领导力的理解全然不同。当中国表示想处于领导地位时,我认为其背后的含义并非西方人所认为的那样。西方人认为领导者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或者说是顶级掠食者等等。但在中国,含义非常不同,领导力意味着处于中心地位、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各方尊重,以及对体系和社会展现并贡献力量。 

这让我想到了第三点。我认为中国一直以来都非常理性。中国的一些举措或法规、企业或个人的一些行为,时常受到误解。我认为换位思考,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高大伟:谢谢你,艾德维。我希望受众可以认真思考你所说的话,至少你我在很多观点上都不谋而合。
当提到中国时,我们需要想到中国实现了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完美平衡。当然,你提到的中西方对于领导力的理解,我也认为非常正确。
之前我们讨论过中心性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你刚刚也提到中心地位,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成为一个连通四方的国家。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你的最后一点也极为重要。我们彼此不同,但又并非完全不同。这使得互相理解成为可能,尽管很难,但互相理解是能够做到的。

我最后还想再说一点。在当前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增进理解,为了更好地推进合作,关键在于具备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这一点很重要。这需要很多的耐心、战略性的耐心,需要对话,还需要很多像你一直所倡导的活动。

- END -
编辑 / 宁静

视频 / China Focus

美编 / 曦嘉

欧洲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比利时专家有话说

中国、法国和欧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柱
疫情会加速“一带一路”沿线智慧城市的发展吗?

中国恢复旅游市场的秘密武器有哪些?

欧洲著名经济学家:从中国的角度了解中国非常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