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甜还是咸?你喜欢吃哪一种?

1

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争论了好多年,今年好像没人争论这事了。

我在到南方之前,也没吃过咸味的粽子,吃的都是最典型的甜口味的大枣馅粽子。

到了南方之后才吃咸味的粽子,鲜肉馅的、咸肉馅的、鲜肉咸蛋黄馅的,也挺好吃。

粽子从北到南变化的方向是口味越往南越重,碱味越往南越大。黄河以北的粽子是不放碱的,到了广东就变成了碱水粽。而且,北方凉着吃,南方热着吃。北方只有端午节才吃,南方天天吃,在广东粽子是早餐的一种。北方是三角形的,南方是长方形的。

口味的甜咸是有感情色彩的。甜代表幸福,或对幸福的追求;咸代表贫苦,或对贫苦的忍耐。

吃甜味粽的都集中在北方和江南一部分地区,都是古代的富足地区,而吃咸味的南方古代多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现在反过来了,南方的咸味肉粽也开始占领北方市场。

而相对于南方,北方主导文化,喜欢在食物中加上文化和历史的元素,吃粽子变成了民族情怀,是纪念屈原的民族大义。

其实这是很搞笑的,因为屈原是那个时代反中原文化的自由主义者代表。

北方对政治性的诉求永远高过南方,这种诉求的单一目的性就很容易放弃常识,闹出笑话,现在也一样。

广东把粽子作为日常食品,说明这种食品和端午节没关,它是东南亚以植物叶片包裹食物的吃法之一,比如还有糯米鸡。按文化的定义来说,广东长方形的粽子就不是传统中原文化意义上的粽子,但这恰恰是粽字的本义。

粽:用箬叶或苇叶裹糯米做成的多角形的食品。又叫角黍或角黎。

2

角黍和角黎就体现了很大的南北差异,角黍说明粽是黍米做的,黄米粽。而角黎则突出了吃粽子的人——黎民。包粽子的箬叶产自江南,而江南人被定义为黎民,黄河流域的人叫百姓。

其实这是一种大汉民族的种族歧视,没有这种种族上的歧视也就没有屈原了。正是对黎民的歧视,周天子才把楚国国君封为子爵,面积最大的楚国却是等级最低的国,而齐国、鲁国都是公国。最后楚国国君一生气,自封为王,这等于是造反。

自封为王的结果是遭到所有国的反对,齐桓公先打出了“尊王攘夷”的道义大旗,攘的那个夷就是楚国,因为楚国不尊周王。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古晋楚、秦楚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会面。怀王不听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当了人质。

后来,楚怀王还跑了,结果赵国、魏国都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国抓了回去。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郢,国灭,屈原在同年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3

1988年9月,在江西省德安县城郊发现了一座完整的南宋砖石古墓,墓主人是江西武宁人周氏,是南宋新太平洲通判吴畴的妻子,地墓中出土了两个“世界最早实物粽子”, 长6公分,宽3公分,外皮为粽叶,由苎麻捆扎而成。这两粽子距今已有700多年。

北宋“苏门四学士”(苏轼的四个学生: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一的张耒,在作品中提到:“水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可以看出北宋时的粽子不但是甜的,还要冰镇,现在黑龙江也是这种吃法。

张耒在宋徽宗初年,当过太常少卿(主管祭祀的官),宋徽宗后来被金人抓到了黑龙江江阿城(金大都),有可能就是这个时候,这种吃法就传到了东北。

从文献记载来看,粽子最早是甜的,但文献代表不了全部。

4

对粽子是甜还是咸的争论也带有地域歧视的色彩,我向南方人介绍东北人吃粽子蘸白糖时,他们脸上表现出一种无法礼遇的神情,如同我见到温州肥肉大葱白糖馅月饼的表情一样。

地域歧视是文化的一部分,随处可见,这种歧视往往表现在不经意之间。

比如,有人会问我,你是东北人啊?其实这背后是东北落后、野蛮。我也会不经意地说,你原来是上海人啊!这背后是吝啬和斤斤计较。

今年没有在媒体上看到关于粽子的争论,这说明大家包容了,这种包容是商品流动带来的。现在在哈尔滨也能买到火腿馅的粽子,在珠海也能买到白糖大枣馅的粽子,这是一个从包容到接受的过程。

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文明带来的是包容,而意识主导下的政治文明只能带来更多的争执。

就有历史学者说,屈原形象不值得宣扬,因为他反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这种分歧来自意识形态的正确,对这种正确的坚持才有了悖论式的偏执,怎么说都不对。你说从现在的意义上讲屈原是爱国还是不爱国?这种悖论式的偏执在生活到处可见。

商业文明传递的是自我价值的认同,我喜欢吃甜的我就选择甜的,甜的吃腻了,我也可以选择咸的,这是我的自由。而在爱国的政治正确上你有的选吗?没有,你只能选择正确下的不包容。

5

问题出在哪了呢?出在正确上了,有人定义了正确,而且这种正确不容其他,更不用说反对。

中国比较大,地域歧视的问题很常见,选择面对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包容。这是基督教的思想,坚持自己的思想,不排斥别人的想法。

二是放弃。这是佛教的思想,世间一切都是假的,无需去争。

三是接受。接受现实的一切存在,这是现实主义的思想。

总有人说,中国人的思想落后,其实不然,中国人在互联网的市场经济下,越来越走向了接受现实的一面。只不过总有人“伪光正”地说中国人没有了信仰,没有了精神。接受现实是比包容更宽广的一个层面,这也是西方的宗教改革所走的道路。

精神的存在是制造出来的,制造的目的是确立一种东西叫正确。而这种东西在市场经济下并不存在,你说粽子是甜的正确,还是咸的正确呢?

这就是中国当下人的纠结,一面是互联网带动下的自由选择,一面是对定义正确的坚守。

而更可怕的是有人在定义圣贤。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思是没有定义的圣贤,民就不争了;商品容易获得,民就不盗了。把所谓的大道理废除了,才人仁义;因为有了智慧,才有了大伪;因为六亲不和,才有了孝慈;国家乱了,才有忠臣。

《礼记》中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

端午节了,大家节日快乐!吃粽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