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收获的秋天

与太平天国相关的书,堪称汗牛充栋,多一本少一本,似乎已不再重要,在这个熟题材上想写出新意来,几乎不可能。

但,裴士锋告诉我们,其实还有完全不同的新视角,那就是从国际政治来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与美国南北战争有什么关系?洪仁玕为什么要写不大可能执行的《资政新篇》?如果没有英国干预,陈玉成会功败垂成吗?英国为什么要帮助清政府?

这一切,《天国之秋》给出了完美的解答。毫无疑问,这是今年大陆出版的最优秀的一本历史书,对于还没公布年终最佳的媒体来说,赶快把它填成第一,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天上掉下个洪仁玕

1959年4月22日,在几次不成功的尝试后,洪仁玕终于到达了天京。

他来的太是时候了,刚刚经历了一番血腥的内部冲突,洪秀全身边亟需一位信得过的大总管。太平天国靠一连串军事胜利立国,由此形成将权过重的格局,已到了非铁腕不能掌控的地步。

洪仁玕的威信来自两方面:一是血缘,他是天王的族弟,“上帝会”最早的成员之一,二是他在香港入教并生活颇久,与西洋人往来甚多,他的知识与见解足以震服那些本质上还是农民的起义军将领们。

不少外国传教士对洪仁玕抱有期望,这个“圆脸的小个子”温和、虔诚、智慧,要改变中国,洪仁玕显然是个快捷键,他们策划并资助了洪仁玕的冒险,虽然理雅各多次建议,要洪仁玕离太平天国远一点。但当他得知洪仁玕真的到了天京,他对时局的兴趣亦陡增。

洪仁玕很快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成为太平天国第二号人物。

清政府把英国逼向了太平天国

对清廷与太平天国的战争,英国政府一直态度飘忽,一方面,他们视后者为叛军,担心自己在上海的经济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清政府的封闭、守旧和低效率感到不满,但通过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英国得到了巨大利益,这使其不忍放弃。

1859年6月,英法舰队北上换约,为炫耀武力、彰显对等,刻意不走清政府指定的换约路线,结果落入僧格林沁的埋伏中,3舰被击沉,另有3舰被重创,448名士兵殒命。

这一惨败,让太平天国与英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了。

洪仁玕没有浪费机会,他宣布天京欢迎所有的外国人,称他们是“洋兄弟”,严令太平军对洋人笑脸相迎,一旦发生不友好行为,必将严惩不贷。洪仁玕不断释放信号,称太平天国与西方人信仰相同、观念接近,而《资政新篇》的刊行,更是引起轰动,作为政令,它无法在现实中落地,但作为公关宣传,却效果非凡。

西方在华传教士纷纷表态,向清政府争取了多年平等传教权,始终没能落实,而太平天国一上来就承诺了这一权利,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屈辱地去求清政府呢?

在这一想法的鼓舞下,不少传教士试图进入天京,他们看到了沿途战争后的惨状,也知道双方对此都有责任,但受到洪仁玕良好的接待后,他们都不自觉地充当起宣传员,开始在国外媒体上替太平天国辩护。

师傅给徒弟下了跪

在宣传员中,最富戏剧性的是罗孝全,他是美国传教士,当年洪秀全、洪秀仁曾跟随他学道,前后3个月,洪秀全多次提出想入教,但罗孝全对其入教动机没把握,因而拒绝了他。1853年,他收到太平天国的邀请,想到能成为一个新王朝的国师,罗孝全心潮澎湃,1860年,他终于到达天京。

洪仁玕热情地招待了他,但当罗孝全提出要见洪秀全时,却被拒绝了,因为必须行下跪礼。师傅给弟子下跪,这让罗孝全难以接受,经反复协商,最终洪秀全同意免去跪拜礼。

见面是在朝堂上进行的,庄严仪式后,官员们纷纷向洪秀全行跪拜礼,当罗孝全战战兢兢走向洪秀全时,洪仁玕突然厉声喝道:“罗孝全,跪!”罗孝全吓得魂飞魄散,不由自主地跪在了洪秀全的面前……

让罗孝全失望的是,洪秀全并没和他攀谈,也不准备继续接受他的宗教教育,他被安排在洪仁玕的楼下住,从此成为他的笔杆子,让罗孝全吃惊的是,此时洪仁玕已纳了妾,公开违背了天主教一夫一妻的教规。

虽然如此,罗孝全还是留了下来,写了很多“匕首与投枪”式的文章,它们被太平天国唯一的新式印刷机印成各种传单、文件,而这台印刷机完全由洪仁玕掌握。

“洋兄弟”偏不跟你称兄道弟

英政府虽然看到了太平天国投来的秋波,但驻华公使卜鲁思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他始终带着偏见来看中国问题,不相信一群反叛分子也能成大势,仅仅因为上海防守空虚,担心激怒了太平天国,才不得不采取中立态度。

为获得洋人友谊,太平军付出巨大牺牲,李秀成的军队接近上海时,遭到租界军队炮火袭击,损失3千人,却不得不回信表示绝不会伤害“洋兄弟”。李秀成完全有机会拿下上海,但为了下好“很大的一盘棋”,只有退让。

洪仁玕的如意算盘是:用共同的价值观赚取洋人支持,获得兵舰,再溯长江而上,将南北分开,太平天国独霸南方,他认为,没有江南粮食的支持,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将不战自败。

洪仁玕具有国际视野,懂得谁先争取到国际资源,谁就有可能获胜,但他只有目标,没有步骤,他以为政治就是唱唱高调,拼凑一下价值观的共同点,做几个空洞的承诺即可,却不知没有带足现金的人就算勉强坐上牌桌,也会很快被轰下去。

洪仁玕不懂国际政治究竟是怎么运行的,他和他的宣传员们彼此唱和、自娱自乐,以为真能骗住所有人,却不知英国领事巴夏礼根据一线调查已经得知,农民们反馈的结果是:双方都是抢劫者,没什么区别。

巴夏礼黑了陈玉成

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条约开放了更多口岸,并以关税作为担保,支付巨额战争赔偿,这意外地将英国与清政府绑定在一起。

要想拿到赔偿金,就要保证关税,英国更加担心太平军攻击上海,此外,清政府承诺新开放的那些口岸,也被英国人划入利益范围。

此时,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李秀成正迅速向武汉出击,洪仁玕认为,占领武汉将一劳永逸地解除天京困局,多年战争已令江淮残破,双方均已进入乏粮的窘境,长江水道成为后勤保障的黄金线。

陈玉成军行动神速,而武汉兵力匮乏,一战可下,恰在此时,“洋兄弟”巴夏礼出现了,他指出武汉是清政府承诺新开的口岸之一,如被太平军攻占,将极大影响英国利益。陈玉成试探道:清政府承诺开放的是汉口,太平军能不能占领武昌和汉阳?巴夏礼立刻否定了这个建议,说三镇距离太近,打任何一个,都是在伤害英国。

陈玉成犹豫了,最终选择了退兵。而当李秀成夹击部队比计划晚2个月赶到武汉时,前来增援的清军已严阵以待。

巴夏礼不喜欢清朝,作为谈判代表,他被僧格林沁扣押,并遭虐待,短短几天,26人中便死了15个,他在赴天京谈判时,恰好洪仁玕不在,洪秀全拒绝接见巴夏礼,因为知道他不会行跪拜礼。在数小时等待后,双方只有互传纸条交谈,虽然洪秀全答应了对方全部要求,却让巴夏礼明白了:天国和清廷没什么两样。

最要命的是,在巴夏礼等待的房间中,有一张“世界地图”,图上中国面积惊人之大,而英国、法国被挤在角落里,只是两座小岛……

洪仁玕被迫说了实话

经巴夏礼搅局,陈玉成、李秀成形势堪危,洪仁玕被迫带兵出征,他的潜在洋宣传员之一、神父慕维廉见到他时,洪仁轩只匆匆地说了一句:“为我祈祷。”

洪仁玕没能挽回败局,天京门户安庆最终被湘军所攻占。安庆原本是安全的,洋船不断载来大米卖给守军,而湘军却不得不在饥饿中战斗,在恭亲王的干预下,英国再度妥协,最后一班洋船离去后不久,安庆开始闹饥荒,陈玉成的营救最终失败,不久,他本人也落入了包围圈,天国支柱坍塌一半。

李秀成此时再也不听洪仁玕的命令了,他放弃计划中的西征,而是向东南进发,去掠夺江南富庶区,富人们纷纷逃进上海租界,面对这座财富聚集之城,李秀成不得不再次止步。

洪仁玕失意地回到天京后,却发现在离开期间,政治格局剧变,他被完全架空,他的“洋兄弟”政策被彻底否定。

面对不肯离开的西洋传教士,洪仁玕终于实话实说:在天京,天王是唯一的教主,并不需要别人传教,更不会允许别人质疑他的说法。

有坚持的人都失败了

1862年1月,连罗孝全也逃出了天京,按他的说法,洪仁玕发疯了,杀了几名仆人,并用脚踩在逝者的脑袋上,然后对自己大吼大叫,并殴打了他。这时人们才知道,罗孝全那些锦绣文章竟然都是编出来的,他曾那样地吹捧过洪仁玕,把太平军描绘成一群圣徒,而所有坏事都是清军干的。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洪仁玕“杀死”的那几名仆人不久又现身了,甚至连这么无足轻重的细节,罗孝全都撒了谎,看来他真的是宣传惯了,已经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

不过,罗孝全的反水已无任何意义,英国最终决定支持清朝,因为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英国失去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他们希望通过扩大中国市场来弥补损失,洋枪队不必再在地下活动,英国派出一名真正的军官戈登来统领。洋枪队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英舰以宁波是开放口岸为名,给占领这里的太平军以沉重打击。

但吊诡的是,英国人的帮助并没取得多大成果,戈登因李鸿章残酷的杀降行为,愤而辞职,而天真的李泰国、阿思本组织了一支英国舰队来帮清朝作战,却被清政府拒之门外。

1864年7月,天京沦陷,在逃亡的路上,洪仁玕又遇到了外国人,此时洪仁玕的英语已忘得差不多了,他冷冰冰地说:自己从没遇到过一个好的外国人。

被滞后的革命

太平天国最终还是失败了。

对此,伊藤博文评价是:英国人阻挡了一个正常、有益的自然过程,清朝的所作所为无一证明他们值得一救。清朝垮台必然会在不久后发生,但到那时,动荡将持续更久,而且会更加猛烈。

伊藤博文发出这些评论的前提是,千百年来,叛乱一直是人民“制止滥权与暴政的唯一工具”。这就是为什么,太平天国灭亡后,民间会长期怀念它,它成了反抗压迫的象征,每当现实的苦痛让人们感到无法承受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太平天国。孙中山年轻时,曾被人呼为洪秀全,他一生为此感到自豪。

然而,作为历史的当局者,他们可能没有那么浪漫的想象,让西方观察家们惊讶的是,中国普通民众对这场战争高度冷漠,仿佛与自己毫无关系,湘军总攻天京前,小贩们忙着在城下与双方做买卖。

战争残酷得令人难以想象,英国记者记下了这样的场景:清军将一名太平军孕妇剖腹,并将婴儿取了出来,放在她的身上肢解,这名俘虏发出了一声人类无法发出的悲惨而绝望的叫声……

这是一段太黑暗的历史,黑暗得让人不忍直视。在这场悲剧中,每颗心都已被扭曲,每个人都有沉重的责任,他们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是双重的,一是曾国藩的崛起,二是西方势力的介入,以往对前者介绍较多,对后者往往忽略,本书补足了这一短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