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专栏 | 冰泉: 路的变迁
作者:冰泉
版式设计:湛蓝 【重庆专栏】
图源:堆糖
♫. ♪~♬..♩
初冬,晨雾在山峦起伏的林中缭绕,宛若少女薄薄的丝巾,在田间飞飘。沐浴着冬日的暖阳,行进在家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路上,那宽敞的水泥公路,通达每家每户,四通八达的人行水泥便道,像一条条白色的玉带向田野延伸开去;一辆辆农服客车在蜿蜒的公路上奔驰,好一幅现代山村田园风光!
我的家乡在群山环抱的山区,那里有我儿时的欢乐,有我农耕劳作时的辛酸,还有使我疼痛的泥泞小道。我家屋当门有一条路,是通往田间地头的必经之路。说起这条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始终在我脑海里萦绕,辛酸伴随着我久久挥之不去。
这条路开始的一段是土路,过冬水田埂的一段是用石板铺成的,一遇下雨土路稀泥烂浆,行走时鞋子都扯脱,只好光着脚丫走。石板路东偏西歪、高低不平,稀泥浆溅到石板上像"田里的泥鳅一一溜了"。记得有一年的初夏,雨后初晴,我光着脚板挑着一担沉甸甸的大粪,到地里去淋苞谷,走到一段下坡路时,十个脚趾像爪子一样抓着土路,小心翼翼一步步往下挪动,还是不能承受沉重的粪担,脚一滑,身子往后一倾,"咣一一"的一声仰倒在地上,屁股摔得疼痛难忍,久久起不来。粪水泼了我一身,臭气熏天,怪难受的。顿时粪水沿着路边小沟,蜂拥而下,像一股喷涌的山泉,咆哮着流出二十多米远。两只木质粪桶摔成块状,散落一地,两个圆形的粪桶底,犹如无辙的车轮,一瘸一拐、左右摇晃、一前一后、由慢到快,越滚越起劲儿,滚到五十多米远的秧田里方才罢休。
这条三十多公分宽的路成了我难以忘怀的伤心路。那年初春的早晨,乍暖还寒,天上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我卷着裤管,背着蓑衣,头戴斗笠,扛着沉重的犁头,驱赶着一头大水牛到一块名叫”弯坵"的田里去犁铧。当走到水田埂处时,脚踩陡着的石板,全神贯注地彳亍,突然脚一滑,一个趔趄,失去重心,连人带犁头"哗一一"的一声倒在两米多高的水田里。水牛受了惊吓,吼叫着四处乱窜,溅起大朵大朵的水花,俨然一个个旋涡在田里涌动,狂奔着向小河对面冲去。它喘着粗气,伸着粉红的长舌,惊魂未定地望着行人。我倒在田里,斗笠飞出去三米多远,呛了几口水,棉衣全被湿透,冷得发抖,身体重重地摔在犁头上,致使背脊骨骨折,动弹不得,奄奄一息地躺在水田里。周围的人们闻讯后纷纷赶来把我救上岸,送往医院救治,尽管如此,还是留下了终身残疾,成为我身体和心中永远的痛。每当提起这些伤心的事,我就暗自落泪。
近几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以硬化乡村道路,修建产业路、便民路和人饮工程为抓手,助力脱贫攻坚,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观,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今,全社院落整洁,鸟语花香,房前屋后果香四溢,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和天燃气,人居环境大大提升。全社修建水泥便道三公里多,耕田用铁牛,割谷有收割机,播种、施肥、收割用独轮车推,减轻了农民肩挑背磨的劳动强度。全社三十多户都通达了水泥路,有的家庭还买了长安车、小车。购买化肥,出售粮食、蔬菜、水果、生猪等,电话一拨,微信一点,很快就有人送货上门,进屋收购。
农客开到家门口,改善了家乡农民出行难的状况,缩短了城乡距离,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还有几家搬到了居民点,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套房。一排排洁白的居民房伫立在公路边,欢笑的人们在坝子里晨练,成片的果林翠绿欲滴,共同演绎着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