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士恒自传(九)《亘古荒原成良田》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休。现定居在上海。

作者:吕士恒

主编:耿德华

素材:吕晓峰

作者(前排左二)

一九五八年是我们农场大面积开荒,大面积播种的头一年,过完元旦假期,农业科就忙碌起来。我们制定了农业生产计划,农业技术措施,将小麦、大豆种植比例、品种落实到分场、生产队。除了小麦、大豆两个主栽作物,还要种小面积的谷子作为调剂口粮。又要试种甜菜、水稻,这些作物种子都要从外地调运,农业科派三个人去外地调运种子。科里还建了一个种子检验室,负责全场各类种子的质量检验与发芽率测定。还要选用、调配种子消毒,拌种农药。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繁杂,这对农业科都是陌生的工作,只能是边干边学,摸着石头过河。为了将农场的春播技术措施落实到生产队,我们办了生产队农业练习生培训班,我是培训班的主讲老师。白天讲课夜间备课,忙得焦头烂额。农场领导也是重点抓备耕,王副场长在农业科坐镇指挥,他是部队团长转业,工作经验丰富,我们有难题就请教他,总能想办法解决。

经过两个月的奔忙,备耕工作基本就绪。三月中旬,本可以开始小麦地号的早春整地,可是天公作对下起了大雪,加之去年冬雪大,田间积雪厚,融雪很缓慢,耽误整地,全场上下十分焦急,如果坐等积雪自然融化,担心会拖延播期,完不成小麦播种计划。王副场长来农业科与我们研究促冰雪融化的办法。我们去积雪厚的地号,踏查、试行多种农具,找到了促雪融化的耢地方法,设计了一套新的耮地农具,前面一根粗铁轨,后面挂上一排用粗树条子编成的木耮子。铁轨压破冰雪表层,树条耮子可将雪与黑土搅拌掺和,拌上表面的黑土加速了冰雪融化。我们推广了这种钢轨树条耮子,投入耢雪,效果很好,三月下旬,地里积雪全部融化。春风吹干了土壤表面,全场抢播小麦作业于四月初如期开展。曾记得白大爷教过我的农谚“清明忙种麦,谷雨播大田”我们正在实践。这种钢轨树条耢地工具还介绍到兄弟农场。罗场长表扬了农业科:“出了好点子,为农场抢了农时。”

四月份播完小麦,五月份开始播大豆。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特大喜讯:中央决定增派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创建国家粮食基地。紧接着一车一车的转业官兵开进了铁道兵农垦局各农场。我们农场各生产队及场直单位都接收了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转业军人,其中多数是转业军官,只能是干部转业当工人,多数人当了拖拉机手、农业工人,积极投入生产队的农业生产劳动。也有少数同志,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

那天,我在二分场一队检查大田播种。一队离分场部最远,要翻过三个大岗,大岗之间都是低洼湿地,虽有一条土公路,下点雨就不能通车。一车分到一队的转业官兵,在分场部下了车,由一队派出拖拉机拉着两个大爬犁来接新到的战友。这批转业官兵将行李装上爬犁,人就坐在爬犁上,由拖拉机拖着爬犁越过湿地时,地上积水将行李都打湿了,拉到一连,大伙看到这新建的生产队,简陋荒凉,几栋土坯草房,连农具场也是一个草棚子,看到这么艰苦的条件,再看看被打湿的行李,有些新同志想不通,也不卸行李,吵吵要回部队。他们说:

“部队宣传动员时宣称是机械化国营农场,住砖瓦房,乘交通车。可眼前是几间草房,泥水路,连行李都打湿了,我们不干。”

一连连长、指导员多方解释、说服,仍有几个新同志不卸行李。指导员来找我,让我去做做那几个新同志的思想工作,我只好去试试。我与他们交谈,他们先发一顿牢骚,我摆事实,讲道理,我说:

“部队动员说的没有错,农场场部已经建设得不错了,生产队还没有达到那样水准,但很快也会达到。我去年来农场时,场部也是住帐篷、茅草房。不到一年,农场变化很大,已经建起了砖瓦厂、制材厂,开始建砖瓦房,一连也会有砖瓦房的。从分场部到一连是有一条土公路,刚下过雨,道路泥泞才用爬犁去接你们。一队今年开荒,播种全是苏联进口的拖拉机、农具,从种到收全盘机械化。现在国家缺粮食,我们首要任务是生产粮食支援国家。生活上艰苦一些,逐步改善。党动员我们来建设北大荒,就是让我们克服困难,艰苦创业,垦区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作者(左一)

我还介绍了一年前我初到农场时的艰苦环境及同志们在荒原艰苦奋斗的情景。他们不吵吵了。一番解释,那几位吵吵要回部队的同志主动卸下自己的湿行李,搬进了草房。随着大批转业官兵的来到农场,兴起了农场生产、建设的新高潮。

北大荒的农业特点是农作物生育期短,小麦出苗后三个月就要收获,因此,播完小麦就要抓紧小麦收割的准备。大面积、机械化收割小麦,大量的粮食处理,对我们农业科又是陌生的工作。用康拜因收割小麦,没有人会干,我们派人去局培训,学成回来办康拜因手培训班,为每个生产连队培训几名康拜因手。收获小麦要有大面积、机械化的晒麦场进行晾晒、处理、贮存。这也是全新的工作,只有我与小吕在生产实习中见过机械化晒场的作业过程。我们又办了晒场主任培训班。接收进场的扬场机、精选机等晒场设备,建造贮粮库、囤,筹备苫盖物资,一堆繁重任务压在农业科。

此时,农场为农业科配了一名科长,这元科长是刚转业的大校军官,是个工作兢兢业业的老革命。我们有了主心骨,科里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在办晒场主任培训班时,我和小吕讲课。虽说我俩是见识过农场大晒场的作业,但也只是懂得皮毛。学员们提问一些难题,我们回答不上,只好大家研讨,探求答案。

麦收即将开始,农场的麦收物资还缺口很大,特别是晒场的苫盖、贮粮的物资很欠缺。麦收季节是多雨的季节,大量小麦进晒场需要大量的防雨苫布。国家困难 上级也供应不了这么多大苫布。怎么办?我想起白大爷曾谈到农村的房屋是用草苫子挡雨的,草苫子盖小麦行不?我去找白大爷请教。白大爷有打井手艺,已被农场聘用常年打井。

我找到他问起能不能用草苫子当防雨苫布。他说公社晒场盖粮食全用草苫子,农村也买不起防雨大苫布,晒场盖粮食都用草苫子。我请他教我编一个草苫子,并用喷壶往草苫子上喷水测试,不漏水挺好用。我们就在全场推广用草苫子代替防雨布盖小麦防雨的办法,解决了苫盖物资不足的难题。

小麦贮存也是个难题,要上交国家的小麦,暂时保管可用茓子贮存。农场的口粮、种子需长期保管需要仓库确保安全。生产队还没有盖贮粮仓库。我们走访了友邻公社的晒麦场,学到了制作土粮囤,用石头打底,用树棍做立柱,再用树条将一圈立柱编成一个大圆桶,里外抹上草泥、石灰,外面围一圈草苫。这种土粮囤就地取材,贮存粮食、种子与库房一样安全。每个生产连队都建起十来个土粮囤解决了贮粮难题。

作者(右)

麦收就这样土洋结合,探索创新中推进。麦收期间,农业科几个人天天蹲生产队指导麦收。我跟在康拜因后头检查收割质量,与机组战士们研讨,总结出根据早、中、晚小麦穗干、湿度变化,要及时调整康拜因前进速度,脱谷滚筒的间隙,割茬高度规律,这能有效降低小麦的损失率与破碎率。还能提高收割机的工作效率。当我在晒场看到轮式拖拉机拉着满载小麦的拖斗开进晒场,哗哗地卸下丰收的小麦时,心里涌动着无比喜悦与幸福的激情。这亘古辽阔的北大荒终于产出了小麦,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麦收结束前夕,农场召集机关生产口各科室开会,研究下一步农业生产安排。麦收与豆收只隔一个月时间,秋收准备时间很紧,同时还要组织入冬前的开荒会战,秋季是北大荒农业生产的繁忙季节,农业科已提出秋收、秋整地与开荒的安排意见,半天的会议确定了秋收、开荒工作安排。在会议结束时,罗场长宣布一个好消息:

虎林县通报,由于大批转业军人投入垦区建设,八五四农场(八五0四农场已改成八五四农场)场部已有数千人口,根据农垦事业发展的需要,经上级批准,在八五四农场设镇级行政机构,并征求农场意见给这个新镇起一个有意义的镇名。

我们场部建在一个大漫岗南面,老百姓称这个大岗为迎门顶子,这个名字不好听也不好叫,所以趁今天开会,请大家议一议,给这个新镇起个有意义的名字。场长这一宣布,大家乐开了花。北大荒的大地上要出现新城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将增添我们农场新城镇的名字了。建了新镇,银行、邮局、商业等都会配套,生活也会方便多了,我们也成了城镇的居民。大家踊跃为新城镇提名。

有人说我们是军垦农场,是解放军率先开发的,叫“八一”镇好。也有人说党号召我们来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就叫建边镇。还有人提出农场场部坐北朝南就叫朝阳镇,再有人提出北大荒沉睡千年万代,解放军屯垦北大荒就像一声春雷宣告了北大荒春天的来临,可以叫报春镇。钱书记接过去说:

“新中国的诞生才有北大荒的春天,刚才同志提出带“春”字的名字挺有意义。大家又一番议论,最后推出“迎春”作为新镇的名字,体现了解放军开拓北大荒给这个亘古荒原迎来春天。

“好!迎春这名字好”。罗场长听了高兴:

“我下午给县委打电话,八五四农场场部就叫迎春镇。”散了会,大家都喜气洋洋地跑回办公室向同事们传播这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秋分时节,农场下了头场霜。此时大豆地已是一片金黄,豆荚开始响铃,收获在即。我们安排国庆节第一天开始割大豆。收大豆不能像割小麦那样高茬收割,大豆结的底荚很低,机械必须贴地皮收割。我们的大豆地全是新开荒的生荒地,地面凹凸不平,康拜因贴不了地皮收割,底荚收不起来会造成很大损失。没办法,只得采用人机结合,人工用镰刀割大豆积成小堆,康拜因行走脱谷。这样安排可以减少收割损失,但人工工作量太大,如果十月下旬下雪,雪埋大豆,困难就更大了。

所以必须十月中旬割完大豆,任务很紧迫,全场总动员,总场、分场机关干部人手一把镰刀,场直单位,粮油加工厂、修配厂、砖瓦厂、制材厂,工程连都停产参加割大豆。我下连队也在腰上别一把镰刀,有时候也参加割一阵。但农场技术员的职责是检查收割作业质量,指导脱谷作业,还要检查秋整地作业,能参加割大豆劳动时间是很少的。在生产连队割大豆的机关同事们见了我在地里跑来跑去,对我开玩笑地说:

      “大吕,我们手里镰刀是割大豆的工具,而你腰里别的镰刀是指挥刀。”

今年最让人闹心的是农业科试种的十亩水稻,霜前未能成熟,被早霜打死了。稻穗全是瘪粒。头一年试种水稻失败了。罗场长,王副场长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失败原因,为今后继续试种水稻找出新路子。水稻是高产作物,是农场增产的重要途径,不能放弃。我们来到试种水稻生产连队,见职工们在割未成熟的水稻,直接送马棚喂马。有的职工批评农业科技术员:

“种的是水稻,收的是饲料,瞎折腾。”

经科里分析认定是水稻品种生育期长,不能霜期前成熟,应该引进更早熟的品种。为此我们还去过地区农业科研所。所里专家建议我,早熟品种产量低,最好是通过育秧、插秧的办法来延长生长期,能保霜前成熟。我仔细讨教了水稻温床育秧的方法,为今后种水稻找到了新路子。

秋收结束,北大荒新垦生荒地上大面积种植小麦、大豆获得成功,全场播种近十万亩地,小麦亩产达到二百四十斤,大豆亩产一百三十斤,当年生产当年上交粮五千余吨,全场上下都为能向国家上交商品粮而自豪,我也为之兴奋。但我也考虑到,我们农场粮豆亩产还很低,远低于公社的水平,国营农场有先进的生产力,应该是农村的榜样,如何提高单产,为国家多做贡献,作为掌握农业技术的我,感到担子很重。

赶在年前完成了上交粮任务,农场上下满怀信心展开新一年的备耕工作。与上一年相比,农场生活也在逐步改善,今年过新年,农场粮油加工厂提供面粉、豆油,再也不用虎林县的苞米面了。农场畜牧业也有初步发展,生产连队开始养猪,连场部机关食堂自己养猪,再也不用上山打野猪过年了。下半年农场建成一个大礼堂,砖瓦结构,礼堂门面是二层楼,元旦、春节就可在新礼堂放电影、开晚会,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为办好场部的春节文艺晚会,机关团支部约我写一个小话剧供春节演出。我是机关的笔杆子,经常在报刊上写点小故事之类的文章。虽然备耕忙,我还是写了个小话剧凑凑热闹。五八年转业官兵中有不少文艺兵,她们是春节晚会演出的主力,节目有相当水平,吸引了场直群众,把礼堂挤得满满的,非常热闹。回忆起当年在北大荒农场,大伙一起欢度春节的情景,至今还非常留恋。

按北大荒的习俗,冬季是猫冬的季节,千里冰封,一切野外活动都停摆,猫在暖和的炕上度寒冬。但农场没有猫冬,却将冬闲变成冬忙。元旦过后,机务工人要抓紧拖拉机、农具的大修、保养。农业职工要抓紧备耕,野外作业主要是趁上冻刨冻土挖排水沟。农场已开出二十万亩耕地,却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每逢下大雨,总有低洼农田被淹,内涝成为减产的重要原因。挖排水沟的最佳时机是大地上冻几十公分而底层尚未冻硬的状态,此时挖土工效高,农场就抓住元旦到春节前后这挖排水沟的好时段,组织冬季挖排水沟的会战。

农业科冬季备耕任务繁重,农场五九年播种面积要翻番,仅种子准备一项就增加很大工作量。二十个生产队贮存的各种作物、各种品种子,要定期下基层,到晒场挨个囤号取样进行种子质量检验,做发芽率测定。据检验结果来进行分场间、生产队间的种子调配。

为提高粮豆单产,要实行、推行一些农业技术措施,其中一项是小麦、大豆施用种肥,即在播种同时播进颗粒肥,以保证作物苗期营养需要。在播种同时播颗粒肥但不能种子、肥料掺合一块播,以防颗粒肥烧种。为此,  我们与生产队机务人员研究改装播种机,使能够进行种子、颗粒肥分层播,颗粒肥播在种子下面。推行施种肥技术也很有难题,首先要自己动手制作出标准的颗粒肥,没有制颗粒肥的机器,我们自己动手设计制成滚筒式制粒肥机,开春就赶制颗粒肥。各生产队改装播种机的工作量也很大。仅此施种肥一项新措施就够生产队忙碌,还有多项要推广的农业技术新措施,冬季备耕改装十分紧张、繁忙。

新的一年,开春天气晴好。农场备耕到位,二十万亩播种任务顺利完成,到六月初,农场就集中机械投入开荒。新的一年农场开荒任务是十万亩,年终达成耕地三十万亩,成为一个大型国营农场。这年开荒特别困难,因为全场易垦的岗坡地基本已经全部开垦,剩下的荒原都是地势低洼,局部地面积水的低湿地,排水不畅,常年杂草覆盖,土地泥泞。拖拉机进去就陷车,开荒进度很慢,全场上下都很焦急。农业科首当其冲,要拿出解决的办法来。

我还是老办法。到生产队去,找机务人员商讨应对拖拉机陷车的办法。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在第十生产队与机务人员研讨,大家对比多种办法后认定加宽拖拉机的链轨板能有效提高拖拉机防陷能力,怎样加宽拖拉机链轨板,大家推出多种方案,有提出焊铁板加宽,从工艺与效果上都不可行,也有提出木方加宽,但要将木方固定在链轨板上是个难题,如果在链轨板上钻孔上螺丝固定木方,会损坏链轨板的结构。最后大家认同用勾头螺丝,不用钻孔就能将木方固定在链轨板上,既加宽了链轨板又升高了拖拉机底盘,能提高拖拉机防陷能力。当即与洪炉工、木工一起制作了改装拖拉机链轨板的装置到现场试用,边试边改进,终于研制成链轨板加宽二十五公分,抬高十五公分的一整套拖拉机防陷改装,防陷性能显著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拖拉机能通过的湿地,后面的大犁又陷住。我们又费一番功夫研制大犁的防陷改装,让大犁前轮加宽加厚,尾轮用锥形圆木加宽,效果很好。农场在十队召开低湿地开荒现场会,推广拖拉机与大犁防陷改装技术措施。农垦局霍副局长与农业处长特地赶来现场调研,他们当场肯定改装的成功。并决定在全局推广。两天后就有兄弟农场的机务、农业技术员赶来我场学习低洼地开荒的拖拉机、大犁改装的具体方法,推动了全局的开荒进度。

这一年,农业生产有长足的发展,平均亩产高于去年,总产量翻了一番。上交国家粮豆超过万吨。这里也有我们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劳与贡献。

禾帅赞

  一

寒露饱膝稻田间,

百里田埂一日巡。

农帅检阅禾黍卒。

小麦弯腰豆响铃。

蚊伴虻侣长相守,

日晒雨淋只等闲。

历经艰辛何足惜,

只为北国夺丰年。

禾帅赞

晨出红日寐,

晚归明月升。

风餐露宿,

挥汗指大地。

壮志凌云,

夺来粮豆丰。

农业生产另一项突破是试种水稻获得成功。接受去年失败的教训,今年采取温床育秧。人工插秧,加强管理,选在河边试种十五亩地,四月育秧,五月插秧,将水稻生育期增长了一个月,又采取河水灌溉,增加水温,还专派一名农业练习生管理,水稻发育正常并于霜前成熟,获得平均亩产四百五十斤。虽然亩产比较低,但试种成功为今后扩种水稻积累了经验。在北大荒能吃到自己农场出产的大米,令职工们振奋不已。我还特地将此喜讯告诉了白大爷,他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农场这么快就种出了大米,往后不用上饭店就能吃上大米饭了。”也在这一年,农场迎来了数千山东支边青年,这是王震部长又一个加强垦区建设的重大决策,大大增强了农场职工队伍,推动了农垦经济向农、工、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全场上下,意气风发,满怀信心跨进一九六0年。

新的一年,播种面积继续扩大,单产、总产的指标持续提高。生产部门压力很大。我们农业科要制定新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实现六零年的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谁也没料到新的一年竟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的开头之年。虽然这年农场的自然灾害不算太严重,仍然向国家上交了大批的粮豆。但农场要顾全大局,为国家分担困难,农场决定要自己勒紧裤带,尽力向国家多交粮、交好粮,支援全国。

作者

在农场内部严格执行低标准,瓜菜代的粮食供应政策。每个人一个月供应二十斤口粮根本就吃不饱,带家属的职工尚好一点,门前园子可以种些蔬菜、土豆填肚子。农场职工大多数是单身,在食堂就餐,只是那一点标准口粮,吃个半饱就要下地干活与工作,常常饿得走不动路,出虚汗。许多同志,特别是女同志都得了浮肿病,腿肿得很粗,干不了活。对浮肿病的同志农场只能补助一点大豆以渡难关。

机关同志也想了不少瓜菜代的办法能得到一点麦麸子就很高兴,在下生产队的时候还能在晒场检一些扬场扫掉的瘪籽、草籽带回来在宿舍炉子上烤一烤填肚子。我们农业科负责管理农场大地窖存的几十吨土豆种子,定期进窖检查土豆种质量,如发现个别烂的土豆种要挑出来扔掉,但我们没有舍得扔,将烂土豆削掉烂的一半,剩下的一半就放在盆里在炉子上煮熟,集体宿舍的同志大家一起吃,这也算是一种瓜菜代了。我们就这样坚决执行农场党委的号召,低标准、瓜菜代,将省下的粮食上交国家,支援灾区人民。

未完待续

09

(0)

相关推荐

  • 老家的麦子熟了

    "芒种三天见麦茬儿",说的是一过芒种,就到了每年的麦收季节.虽说已经离开老家多年,但还是会经常想起小时候麦收的场景. 01 割麦 自己第一次割麦子,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那时村里还没 ...

  • (报告文学)仰视你,北大荒

    4."家庭农场"     收获永远的丰收 1984年,北大荒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刻,家庭农场和现代化是不是"水火不容"的争论正在进行.相当多的人认为,办家 ...

  • 史上最艰苦的劳动,回忆分地最初那几年的农业劳动

    史上最艰苦的劳动,回忆分地最初那几年的农业劳动 七十年代末期,我们生产队在原有十几头耕牛的基础上,又添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原先耕地耙地运输打场这些粗重的农活虽说都有耕牛来干,但是牛的脚步慢,农活往往拖 ...

  • 推荐|杨登宏:惊心动魄的几个瞬间

    惊心动魄的几个瞬间 文|杨登宏 1959年春,我的爷爷携全家人迁进潘村湖农场.时光转瞬即逝,60年过去了,作为一名"垦三代",我亲闻亲历了农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有几个惊心动魄的瞬 ...

  • 吕士恒自传(六)《踏查荒原》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

  • 吕士恒自传(十八)尾篇《快乐多彩的退休生活》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

  • 吕士恒自传(十七)《局长岗位七年》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

  • 吕士恒自传(十六)《祖国最大的粮仓》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

  • 吕士恒自传(十五)《奔忙垦区夺丰年》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

  • 吕士恒自传(十四)《美好年华怎样度过》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

  • 吕士恒自传(十三)《八年校长生涯》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

  • 吕士恒自传(十一)《赴生产队挂职锻炼》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

  • 吕士恒自传(十)《在北大荒成家立业》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