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II华侨之乡松口镇大黄村

大黄村是著名的华侨之乡,该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梅江南岸,距松口古镇的商业街约5公里,全村总人口2068人。村民外出南洋群岛谋生的人多,有华侨约五千人。旧时村中有数座“中西合璧”西洋式的华侨建筑。这些风格迥异、尽显异域风情的建筑不仅是客家华侨在印度洋异域他乡艰苦奋斗的成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交流融汇的结果的见证。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召开大黄村是分会场之一

大黄村有16姓,廖姓约1000人,陈姓200余人,许姓约200人。数百年来村民和睦相处共建家园。村民重视教育,清末兴新学时,村中各姓均积极办学,黄沙小学在校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300多人。近百年间村中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士有:筹建松口中学的清末巨商廖煜光先生;得到孙中山先生接见的陈蓬士先生;悬壶济世,看病不收钱的廖南屏,廖访珠先生父子;为周总理参加印尼万隆会议作出贡献,受到周总理和宋庆龄副主席亲切接见的著名侨领廖子君先生;果树专家陈可风先生;梅州师范创始人和第一任校长廖英华先生;曾任广东高等法院院长的廖介和先生;中国农工党创办人解放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的丘哲先生;曾任香港妇女联合会会长的陈建嫣女士;曾任广东省统战部副部长的廖鸿兴先生。

1978年改革开放后,村中涌现了很多致富能人。现在村中新建的小洋楼林立,各有特色,大部分村民迁出世代居住的围龙屋迁进新建的小洋楼。如今村民饮上了自来水,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小村道都实现了水泥硬底化,夜间路灯如闪烁的繁星照亮行人。现在村中在秋云桥头沿公路的地方新建了206间店铺成为一条街,这些店铺大部分是堆放沙田柚的批发仓库,梅县区的金柚产业园也设在这里。这街上还有省水文站,公交车站,村委会办公地址、客家村镇银行办事处。村中的新建筑有:村委会办公大楼、大黄村门楼、文化广场,乡贤馆、爱国华侨廖能珍先生捐建老人活动中心、企业家许益辉先生建造的“亚乳休闲阁”。 这些新建筑为侨乡大黄村增添了新姿。

大黄村民居一角

近年大黄村的村委会和关工委为村中建设做了很多工作。

大黄村村的村长廖建明带动村民走致富之路,村民大部分种金柚。1982年响应松南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在党委书记李赞芳的疾志努力下,村中将水稻改种为金柚1000多亩,现在全村成片的金柚、密柚和各色水果,有品位的小果园众多。如今大黄已成为名符其实金柚之乡。2015年大黄村还建起了梅县金柚产业园,从金柚“大村”逐步发展成为梅县柚果流转的“重镇”,有28家来自本地、珠三角的合作社进驻大黄,撬动亿元社会资本流入园区。2017年产业园仅库存利润就实现了增值4000多万元,各项产值累加已超亿元,解决了1000人左右的就业。

大黄村关工委成立于2010年。在关工委的领导下,村中举办了6届好公公、好婆婆、好父亲、好母亲、好儿子、好媳妇、好丈夫、好女儿“八好”道德模范颁奖活动。村关工委的首任常务副会长是陈大光医生,他在松口镇的开诊所行医;他利用大黄村华侨多,外出乡贤多的优势,通过写信和上门拜仿,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情怀;乡贤们捐钱建起了“乡贤馆”、“ 大黄村门楼”、 扩建村道、安装路灯等公益事业,他2014年他因病去世。陈康明是松口中学的退休老师,2014年聘为大黄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这几年他为村中做了好些实事,如每年的春节前夕向乡贤们幕钱分发给村中高寿老人;义务为到丘哲故居喆庐参观的中小学生做讲解员,他以身作则出钱出力为文艺队、乡贤馆、老人会等各项公益事业捐款,近几年他出钱资助贫困学生读书,他退休发挥余热关心公益事业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好评。

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农村杂志社评为特色村庄,特色村庄全国只100个。国家农业部授于大黄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旅游局授于村长廖建明“中国乡村旅游带头人”荣誉称号。

2013年大黄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 2017年4月16—19日 “中国乡村复兴论坛组委会梅县峰会” 在著名华侨之乡松口召开,全国17个省市400多名嘉宾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17日上午9时路经松口的参会人员,从大黄村的古码头上船乘流而下,坐船游览松口古镇风光,然后在松口镇火船码头上岸到移民广场会场开会。在18年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召开,全国6个分会场大黄村是分会场 之一。华侨之乡大黄村的人文在报刊媒体广为传播。

“喆庐”是丘哲的故居。丘哲曾跟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他与邓演达共同创办中国农工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农林厅厅长。“喆庐” 1925年建造,2014年进行修建后对外开放,现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开放旅游景点。

丘哲的故居“喆庐”

民国初年建的“元成庄”,2012年开劈为农家饭店,如今饭店经营良好,主要是接待外地游客。

村中存有古驿道总长约2.5公里,沿途有有6座码头,旧时码头边很热闹,船多人更多。现在的上步码头、上新屋码头、三沙码头、渡船头码头已经修建好,可供游客参观。古码头成为松口水上游松口项目。

大黄村古码头

而今村中还留下古祠堂数座和明清年间建造的古民居二十多座,其中保持完好的围龙屋有十多座,代表性的围龙屋有:元泰庄、风池公祠、塔前祖祠、华宇公祖祠、元成庄、 进士第、志坚庐等。进士第、志坚庐两座围龙屋已引进外资开发。进士第、志坚庐离江也古码头近,正在筹建为成高端民宿和茶馆。

梁德新(前排右2)与廖建明(前排右1)陈康明(前排左2)在村委会正门留影

现在有很多外地游客游览松口古镇后到大黄村旅游。游客们从村中古码头上船,游览松口古镇风光。晚上在村中民宿店(围龙屋)住一晚,享受农村的田园风光。

图文/梁德新

作者简介:梁德新,松口镇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客都旅游》杂志编辑、《松口镇志》副主编。

精彩阅读
(0)

相关推荐

  • 梅县棺材峰百年大围屋,41家华侨没一家发了财,这是什么原因呢?

    广东梅县三乡沿边村梅峰(村民俗称棺材峰)有一座三四百年的李氏大围屋,由一祖屋(堂屋).六横屋.三围龙.一门坪.一池塘组成,约100个房间,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梅县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围龙屋.据了 ...

  • 美丽中国-1079:广东小城梅州

    "我喜欢中国队!" 然而每次的回应球迷的 就是两个字"闭嘴"! 我们有时虽然会抱怨几句 但是同样的是每次国足比赛 球迷们都默默加油 希望中国队能胜利 但每次换来 ...

  • 华侨之乡松口镇中山公园的历史文物

    华侨之乡松口镇中山公园的历史文物 文/梁德新   梁延学 著名华侨之乡松口的文物古迹众多,外地游客到松口旅游必然要中山公园游览. 中山公园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它是纪念1918年孙中山先生到松口视察 ...

  • 梁德新║同乡聚会共议家乡公益事业建设

    同乡聚会共议家乡公益事业建设 "涯系松口人"微信群梅城松口同乡聚会记述 梁德新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是历史悠久,是古时的岭南四大古镇之一,自古有"松口不认州"的说 ...

  • 梁德新 余焱昌║侨乡学校官坪小学

    千年古镇松口是世界客都梅州市的著名侨乡,华侨足迹遍布东南亚和世界各国.客家人历史上农耕重教.学风兴盛.虽处偏僻山区.经济落后却人才辈出.海外华侨一贯秉承祖上遗风,尤为重视支持乡梓教育,举家中财力捐建学 ...

  • 廖湘隆║已亥春吟(诗四首)

    咏杜鹃花 晴晖炽炽艳春芳, 西子自怜冷淡妆. 义字心休怀谢豹, 痴情只合对刘郎. 咏杜鹃花 一钵红光意欲燃, 恐君移到木堂前. 不知春焰谁人点, 却听鹃声几处怜. 梅岭诗词联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喜作 结社 ...

  • 廖湘隆║《​荷图题诗》外四首(诗)

    荷图题诗 翠玉流珠璨宝光, 青盘无帐作龙床. 一湖红粉三千丽, 为我蛙君尽送香. 三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有感 青山碧碧醉情怡, 每听农家唱竹枝. 接眼新楼连幢幢, 迎风绿柳舞垂垂. 康途夜夜明珠璨, 曲 ...

  • 梁德新II旅游资源丰富的松口镇【客都原创】

    旅游资源丰富的松口镇 梁德新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是遐迩闻名的千年古镇,客家先民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经千年孕育当地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松口地处闽粤要冲 ...

  • 梁德新II松口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松口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文/梁德新   广东是华侨华人移居海外最早.最多的省份之一,是国内第一华侨大省.目前,广东籍华侨华人有2000多万,约占全国的2∕3,遍布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 ...

  • 梁德新II客家人文资源丰富的松口古镇

    客家人文资源丰富的松口古镇 文/梁德新 松口是个遐迩闻名的千年古镇,是一个文风极盛教育发达,历代人才辈出的客家山乡. 松口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之一,历史上大小战事繁多,境内至今还留下战 ...

  • 梁德新II松口仙口村,让人迷恋的客家古村【客都原创】

    我的家在梅县区松口仙口村,它是个风景秀丽的客家山村."山口竹林"是松口十景之一,松源河从村中穿过,河两岸竹林树木婆娑.饮烟袅袅,两岸河滩的草地上牛羊在啃草:河中"水堰&q ...

  • 梁德新II我任梅县政协委员期间的二、三事

    我任梅县政协委员期间的二.三事 文/梁德新  1998-2003年,我曾任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那时全县有政协委员180余人,这些人来自社会各届人士,其中共产党员占40℅.依委员们的专长安排工作,如有 ...

  • 梁德新II丘菊贤教授辅导我研究客家文化

    丘菊贤教授辅导我研究客家文化 文/梁德新 我有幸在丘菊贤教授(1932-2015)晚年时与他有交住,我跟随他编书写书,学到很多知识而受益终身. 1992年丘菊贤教授退休后与妻子儿子回家乡梅州市居住.他 ...

  • 梁德新II回忆写作二、三事——写作初期时的回忆

    回忆写作二.三事--写作初期时的回忆 梁德新 祖国改革开放后,文艺界春光明媚,政府鼓励作家积极创作,文艺刊物逐年增多.为圆"作家梦",我利用业余时间写文章向报刊投稿.经常练笔对我日 ...

  • 梁德新II回忆写作二、三事——家里人帮助我写作

    梁德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居住在梅县松口镇.那时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维持家庭生活的经济来源是工资.为改善生活,二十世纪八十代我把照像.维修家用电器和修理录音机.黑白电视机为第二职业.妻子是教师做家教 ...

  • 梁德新II回忆写作二、三事——我的写作简述

    回忆写作二.三事--我的写作简述 梁德新 (接上回)几年前国家取消作家终身制后,广东省每年能享受政府创作经费,脱产写作的只有六十多人.各级作家协会帮助作家创作.出书,作家出书靠自筹资金.据我所知梅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