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朝”是个纪元式的叫法,那么清朝的正式名称是什么?

清朝的“朝”,这其实是个纪元式的叫法,清朝乃是后人回首过去的代称,而在清代,是没有“清朝”这个概念的。

所谓“朝”,其实就是对成为过去的历史的总结,因为古代有着“朝廷”之称,朝廷乃是一个古代王朝的政治中枢,于是对于各个时代的尊称,便以“朝”来形容,譬如宋人称唐朝,便是“大盛唐朝”。

对于清代也是一样的,清朝有清廷,清廷也是朝,这个朝,也是对大清几百年时光的一个总结,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对大清顶级统治者、王公大臣数百年的一个总结。

讲到皇朝自称的名字,要确定一个概念,那就是“国”。

古人的政治单位区分很简单,大小就两个,一个是国,一个是家。

国,最初乃是“地盘”的原始概念,一个部落族群圈地而居,旁人不得侵扰,随着群体扩大,政治产生,便成为了国,于是有了殷,有了周,因为在他们的时代里,国家并不唯一,只是他们是最强大的一个。

有了国,就要有名,名乃是外交的符号,非常重要,

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加上传承基因旺盛的古代中国,对于拿出手的名号就是更加重视了。

在周代以前,大小国林立的情况很多见,那个时候大家都自称自己是什么国什么国,后世王爷们经常被称为的“前缀”,譬如秦王、楚王、赵王,都是来自于这些古国的名称。

但国有大小,于是周国便是大国,称之为“大周”,小国就是不加大,当然啦,有些人私下还是喜欢把自己的国家加个“大”,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常见,也可以理解的。

讲到这里,可以确定的是,清朝的自称,正是大家经常嬉笑说的那句“大清亡了”的大清,再具体一点,那便是大清国,有着政治版图、行政朝廷的家国系统,而清朝,乃是对国家中枢的一个概括。

公元1616年,首先是后金建立,当时的首领是努尔哈赤,但是努尔哈赤把“金国”视为汗国,汗国乃是游牧政权表达政权方式的一种,严格来讲,不算中原王朝。

随着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汗位,延续宋代北方女真政权“大金”之名的金国,正式被改为“清”。

皇太极效仿中原王朝登基称帝,这其实就是汉化的一部分,又因为皇太极追努尔哈赤为“太祖”,所以后世人也觉得努尔哈赤是皇帝,严格来讲,并不算是。

大清,这个“清”,可别以为是什么“清新”之意,其实意思根本就不是这样,清是根据满语来音译的,清在满语中的写法是“”,而在十九世纪,德国语言学家穆麟德创造了满文转写的方法,提炼出了清朝的国名。

用清朝的字面文书来表达大清,他们的自称是:“”,前面的一个字符乃是“清”,后面的“”乃是“国”的意思,而清,代表的是满语里的“战士”之意,大清的名字来源不仅不清新,还有点的“野性”。

但这个寓意是很准确的,大清在和明朝战斗的过程中,靠的就是战士的凶猛,后来的八旗地位有高,印证的就是这段时期大清的军士的凶猛,凡军火炮弹都能够一路平推,皇太极认为女真士兵们创造了神话,于是便有了这“战士之国”。

随着大清建制,大金成为了过去,清国开始汉化,多尔衮为了入主中原做了充足的准备,也是这个时期起,大清对蒙古、明国、少数民族的自称都是“清国”、“大清”,只是在满语的写法上,和汉语的翻译有一些的不同罢了。

重用汉人,这是大清彻底奠定的基础,随着汉人官员增多,而且满清皇帝几乎代代都会汉语、汉文,大清的“满语”和“真义已经渐渐被冲刷忘掉了,以至于后世人对穆麟德的“满文转写”都知之甚少。

在大清璀璨的岁月里,经常因为有耀眼的帝王,于是便以帝王的“年号”来对于国家进行临时命名。

年号诞生于汉武帝时期,在汉武帝时期,“年号”就是一个国家内部沟通的最基础的时间观念和单位。

大清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些都曾被代指为清国。

但熟悉历史的必然知道,这些都是皇帝的年号,而这四位皇帝,的确都用单独年号,其实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能够以自己的年号来覆盖帝国的称呼,为的是彰显个人功绩。

在清朝的时候,一些地方小国真的只是知道皇帝的年号,从而把清国称之为皇帝的年号,记忆很深。

大清的地位巩固了很多年,即便是遇到了外国列强打开了国门,清朝仍以“大国”自居,不管是在书面文书上,还是在口头交流上,一直都是如此,所以和清朝同时代的“日不落帝国”,也经常喜欢把自己汉译为“大英帝国”。

所谓“大”,乃是一个国家高度强大、主权的展现,没有主权,没有经济,没有实力,那么一旦称大,面临的结果只有俩,一个是被人耻笑,一个是被人攻击,而后者的可能性更好,所以很少国家敢自称“大”。

大本身代表着一种地位,戴皇冠受其重,好比和周代周国同样被称为国的诸侯国们,向来不敢称“大”,一旦称了大,那就是超越了中心国周国,这是周代人不允许的,这便是礼法在家国这种大阶级中的应用体现。

“大清”成为过去,就是在慈禧太后去世后,清朝无奈走上了“解国”的道路,其实清朝廷的灭亡,不意味着中国的垮台,就是有了更适合社会的新资产主义倡导了民主和人人平等,中心政府只是换了,而“大清”,再也不是严谨的形态。

在《退位诏书》中,除了提出条件外,满清自称也还是“大清皇帝”、“大清国”等字眼,这些可以说是满清贵族最后的倔强了,实际上,在后来的生活里,溥仪几乎没有机会发布什么诏令,因为没有了必要,“大清”的说法就少了。

再过十数年,“大清”成为了清朝,这就是前文所说,这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尊称,所谓朝,正意味着统治过神州大地的“大清朝廷”,这个对时代概括的方法,也还是从权贵、贵族身上出发来总结的。

事实上,清朝这个封建帝国属于是比较“硬气”的那种,在同时代的国际变革上,大量的封建制帝国都变成了民主制国家,有的国家改名为“共和”、“公国”等等,而清朝却一直不变,即便后期实行了资本主义的改革,本质还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帝制。

这也是为什么在清朝后期,被列强针对如此强烈的根源之一,因为中央集权的清国,凝聚力实在是太强,对于列强的利益而言,十分不利,只可惜皇权至高的清国,问题居然意想不到就出在统治者身上,赔款割地,丧权辱国,让人悲愤不已。

曾经寓意雄心壮志的战士之国不再是以往的坚毅,让人以为,“清”乃是和谐柔弱之意,所以才百般妥协,对于外人唯唯诺诺,对于国人重拳出击,清朝仍旧是那个清朝,但清国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改。

这不单调的名姓,竟也承载两百多年的春秋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