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时期,日本是如何逐步与封建社会脱节的?
“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革新之诏曰:......”公元646年正月,日本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宣布革新, 从此,日本历史揭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
日本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以及若干小岛组成的岛国,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它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公社时期,后来形成了许多部落,公元1世纪仅北九州地方 就有“百余国”(部落),并与大陆中国建立联系。3世纪中叶,在本州中部兴起了一个名叫大和的国家。大和朝廷用武 力不断征服地方豪族和“小国”,使之归顺,到5世纪,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事业。
大和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大王(后称天皇)。社会生活 的基础是“部民制”。部民由被征服的氏族组织成员组成,集体地隶属于征服者— 王室或贵族。他们是社会的主要生 产者,在氏族首领的统率下从事生产活动,向征服者缴纳贡赋,服劳役。从中国和朝鲜半岛来的移民,则被集中安排在 畿内及其附近地区,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 的部民称田部;从事手工业或其他职业的称品部,又按专业分为“织锦部”、“锻冶部”等等。 大和朝廷和贵族占有大量领地和部民。朝廷领地称“屯仓%贵族领地称“田庄”,主要由部民耕作0 部民可以有家 室和少量生产资料,但没有人身自由,不得迁徙,可以被随 意转让,全部剩余产品皆归主人所以,部民的社会地位与奴隶无异。大和国家实质上是奴隶制国家。
5、6 世纪以来, 日本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部民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了。可是,大和王室和贵族却仍然无限制地扩大领地,广占部民;并迫使许多自由民fe 产,也成了部民。广大部民以逃亡、抗拒贡赋徭役或袭击屯 仓田庄等各种形式来反抗贵族的统治。而统治阶级内部,中央贵族与地方贵族之间由于利害冲突,争战不已。国内的 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十分严重。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深深感到,为了继续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必须实行改革6 6 世纪中叶,大和中央贵族内部形成了两派。以苏我氏为首的贵族,主张麄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提倡佛教,企图
以此统一贵族的思想。而以物部氏为首的保守派,则反对这 一主张。两派斗争的结果,苏我氏获胜。
593年,苏我氏拥立自己的甥女推古天皇继位,由甥孙踩户皇子以太子摄政 (593—622年),称圣德太子。圣德太子是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先驱者,他表面上对掌握实权的苏我氏妥协,同时积极加强皇权。他自幼学习中国典籍,崇尚中国文化,多次派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学 生来中国学习。603—604年,他以儒家学说和儒教教义进
行改革,先后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前者是授予官僚贵族以官阶的制度,不能世袭,从而抑制了豪族势力;后者则是管理国家的根本纲领,主张“国非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目的在于提高中央皇权。圣德太子改革的作用在于使中央集权有所加强,削弱了旧贵族势力,移植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为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可是,造成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以王室为首的贵族势力无限制地占有私地(屯仓、田庄)和部民制,圣德太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改革很不彻底。 622年圣德太子死后,革新事业中断。以苏我入鹿为首的苏我氏家族,重新专权,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它 凌驾于天皇家族之上,甚至公开要求天皇割让皇室领地。豪 强兼并战争接连不断,再加上连年灾荒饥馑,使社会更加动 荡不安。
当 时 ,皇 极 天 皇 在 位 ,但 软 弱 无 力 。 她 有 两 个 皇 子 : 中大兄、大海人。中大兄皇子拜南渊请安为师,学习中国文化。南渊请安曾在中国留学三十二年,精通中国文化。他的另一个学生藤原镰足(即中臣镰足)与中大兄皇子情投意 合,经常密商改革治国大计,逐渐结成了革新派。南渊请安以及僧人旻(曾在中国留学二十四年)等一批老留学生,经 常疾呼:“必须以中国唐朝为典范,强化天皇的权力,建立一个结构完整的国家。”革新的空气愈来愈浓。 645年6月12日,在飞鸟板盖宫的太极殿举行的欢迎朝鲜使者的仪式上,中大兄皇子乘机发难,向苏我入鹿突然袭 击,将他刺死后扔在院子里。同时,革新派以吉野法兴寺 (在今奈良)为据点,组织军队,打算与苏我氏的残余势力决战。
6月13日,苏我入鹿的父亲苏我虾夷见败局已定,被迫 自焚。独揽大权一百多年的苏我氏家族终于灭亡。6 月14日,苏我氏拥立的皇极天皇退位,她的弟弟轻皇子继位,称 孝德天皇,制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新政权 的核心人物是革新派的中大兄皇子和大贵族中臣镰足,而以僧人旻、高向玄理(曾同南渊请安一道在中国留学)为“国 博士”(政治顾问)。革新派在宫廷政变成功后的第二年,即646年正月,颁布本篇一开头提到的革新诏书,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 系列的改革,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
日本长期受到中国(特别是唐朝〉文化的影响,所以大化 改新是以唐朝制度为典范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 、在经济上,废除部民制(朝廷的手工业部民除外),全国土地、人民均为国家所有;制定“班田收授法”:按人口 授 田 (口 分 田 ),六 年 一 次 ,女 子 (六 岁 以 上 〉受 田 为 男 子 的 三 分之二,奴婢为三分之一(给户主),口分田终身享用,死后归还;受田人要向国家负担租、庸、调,租为田租,交纳稻谷; 庸为徭役,每人每年十天,也可纳绢布代役;调为贡物,每年交纳绢布一丈二尺。
二、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废除世袭特权,建立中央集权 的国家机构。中央设二官(神祗官掌祭祀、太政官总理政务)、八 省 (中 务 、式 部 、治 部 、民 部 、兵 部 、刑 部 、大 藏 、宫 内 ) 、一 台 ( 弹 正 台 监 察 官 纪 ) ; 地 方 设 国 (省 ) 、郡 、里 ( 乡 ), 分 别 由 国 司、郡司、里长治理。国司、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族长担任。
三、 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军权归中央。 改革的路是极不平稳的。改革开始不久,就发生了一系列旧豪族的谋反事件。到652年班田制才基本确立,建立 了户籍。可是,孝德天皇死后,有马皇子聚集保守派势力又阴谋反叛,朝廷不得不于664年被迫恢复旧豪族对部分田 庄、部民的所有权。672年,国内发生了一场夺取王位的斗争,主要角色是大海人皇子和大友皇子。双方厮杀的结果是大海人皇子取胜,即位称天武天皇,这就是壬申之乱。旧
豪族在内战中受到沉重打击,天武天皇确立了崇高的权威。 676年,天武天皇宣布废除664年重新恢复的豪族特权,制定《净御原律令》,把大化改新的成果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大化改新才最后完成。 很显然,大化改新是一场由统治阶级实行的、自上而下
的政治改革运动,是日本社会从古代奴隶制向中世纪封建制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抑制了贵族的土地兼并,解除了 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完全占有,使部民变成班田制下的农民。
生产者从国家得到了土地,虽然要负担租、役,但有一定限度,这样,他们作为部民从事奴隶劳动的地位也就改变 了,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生产积极性也有了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大化改新的结果,是部民奴隶 制的基本终结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