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越高的孩子,越不孝顺 | 因为他们认清了人生的意义
很多人都认为,学历高的人往往智商高、情商低,因此,他们大都不会处理自己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在跟父母相处中,在功成名就后便只顾着自己攀登高峰,早已忘了背后遥望着他们的父母。
难道高学历的人真是如此吗?这肯定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个体能否孝顺父母,与其内心的思想有关,与学历无关。
刻板印象
学历低且不孝顺父母的人比比皆是,高学历的人用心回报父母的事件也数不胜数。
例如,我们越来越频繁地看到,有些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尽所有,从小照顾他们健康成长,到孩子工作、结婚买房等人生大事都帮忙安排得妥贴。
但当孩子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后,反倒会嫌父母不够洋气,无法带来美好的生活,于是选择抛弃。
能做出这种事情的人,低学历、高学历都有,并不是学历致使他们产生如此不道德的行为,更多时候,引发他们行为的还是低修养。
人们往往会对学历高的人有更高的道德审视标准,认为高学历的人应该具备更好的道德文化,但这仅仅是一种刻板印象罢了。
社会发展更让我们认识到个体是发展、变化的,有时候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素质,而低学历也未必就是无道德的典范。
为何人们会存在,学历高就容易对父母不孝顺的想法呢?
思想出现差异
高学历的人,并不是不愿意孝顺父母,而是在他们经受到更多文化熏陶后,对孝顺的定义与传统的认知出现了差异。
大多数人认为孝顺便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在父母老时给予他们丰富的物质、精神支持。那些被说不孝的人,都是在与父母产生争执时,太过坚持自己想法了,这也给周围人造成了不孝的印象。
正因如此,很多父母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相信“养儿防老”,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便围着他们转,给予最好的条件,自己却活得艰苦,甚至将自己的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他们最常对孩子说的话便是“都是为了你好”,殊不知,这句话成为了多少孩子的童年阴影。
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他们不得不早早失去童年,拼命学习,最后也未必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自己也因此活得痛苦,无法认清生活的真正意义。
反观国外,他们对孝顺的定义便完全不一样。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成绩可以不够优异,但人格必须是独立完善的。
所以,美国孩子到了18岁后,便跟父母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分离,真正开始个体独立的生活。
可在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捆绑是终身的,双方无法保持独立,很难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人。
有些人甚至到了中年,还要事事告诉父母,请求父母为自己做出决策。
让父母开心的方式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从育儿圈里脱离出来,过自己的生活。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发现,孩子也不再需要自己,内心都会出现一种无法言语的空虚感,因为他们这辈子都在为孩子、工作奋斗。
当这些目标突然消亡,他们便会突然感到无助、不知所措,所以他们期盼孩子早日结婚生子,让自己的老年生活能有个精神寄托。
真正的孝顺从来不是强迫孩子听从父母,而是在彼此都能拥有自己的生活。或许高学历的人不是不孝顺,而是在教育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也重新定义了与父母的关系。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1] Anthony, E. J. (1987). Risk,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n overview. The invulnerable child,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