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这些老照片太珍贵! 原来艺术家就该这么接地气!

点击加载图片

文艺的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无论社会生活怎样变化,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一文艺创作的规律不会变。

上海市文联和几代上海文艺工作者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诚心诚意到实践第一线去,亲自体验、亲身感悟,到生活最前沿去观察生活、积淀素材。

以下这些珍贵的历史画面,见证了几代艺术家在厂矿企业、田间地头与工人、农民深入交流,向他们学习,为他们演出。照片虽已蒙上光阴的尘斑,但依然清晰可见的是——艺术家们深入群众,以群众为师,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群众中发现时代风采的那股劲头。他们真切地希望深入到生活的第一线,感受群众的呼声,创作出群众满意的作品。

点击加载图片

1955年,作家巴金、肖珊在新安江水电站深入生活。

点击加载图片

1956年,筱文艳在农村田头演唱。

点击加载图片

1956年,周小燕在工厂为工人们演唱。

点击加载图片

1958年,电影表演艺术家(左起)郑君里、上官云珠、王丹凤、张瑞芳、冯笑、赵丹、金焰等在江南造船厂慰问演出。

点击加载图片

1959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在嘉定徐行田头为社员清唱《追韩信》。

点击加载图片

1963年,书法家沈尹默(左一)等为社员写春联。

点击加载图片

1977年,画家张乐平在长阳路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三毛学雷锋》新作。

点击加载图片

1981年,沪剧表演艺术家邵滨孙、石筱英为上港七区码头工人演出。

点击加载图片

1982年,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杨飞飞在松江敬老院慰问演出。

点击加载图片

1987年,白杨、周小燕、秦怡、胡蓉蓉等艺术家赴上海建工局工地参观学习。

点击加载图片

1987年,上海市文联采风团在港区为工人慰问演出。

点击加载图片

1989年,上海市文联采风团在航天局工厂为工人演出。

点击加载图片

1989年,滑稽表演艺术家周柏春在梅山为职工演出滑稽小品。

点击加载图片

1991年,电影导演谢晋、演员祝希娟与影迷在一起。

点击加载图片

1991年,画家朱屺瞻(左四)、谢稚柳(左三)、沈柔坚(左二)、唐云(左一)、程十发(右二)、陈佩秋(右三)等参观宝钢。

点击加载图片

1992年,上海市文联采风团在延安釆访红军老人。

点击加载图片

1993年,白杨等艺术家在梅山矿井参观学习。

点击加载图片

1995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在社区为戏迷表演。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资讯随手可得,可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然而,这些资讯是“流”而非“源”,坐在电脑前“浏览世界”,不能替代与人民群众的深入接触,不能替代对生活的真切体验。

1951·淮河

1951年秋,上海市文联组织上海市文艺界治淮工作队86人,浩浩荡荡开赴淮河。治淮工作历时3个月20天。著名曲艺理论家吴宗锡曾回忆,在治淮工地上,他们住的是茅草铺地、高粱秆搭的工棚,吃的是杂粮,十分艰苦。特别是到了冬季,天寒地冻,河面冰封,用水一度发生困难。然而文艺家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运用各自专业,宣传治淮意义,鼓舞民工情绪。

在治淮过程中,文艺家们也积极进行了创作。人民评弹团演员回沪后,根据他们深入生活的真情实感,集体编演了新书目《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部首创的中篇评弹受到听众热烈欢迎,破纪录地演出200多场。

参加治淮,文艺家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收获是大的。与工人、民工的优秀品质、先进事迹相对照,文艺家们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缺点和不足。有些同志,为过去对劳动群众的冷漠和轻视而深感愧疚。很多在上海手不提篮、肩不挑担的同志也跋山涉水、扛米搬柴,为工地搬运物资。

总之,在工作中,大家逐渐树立并加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治淮归来,文艺家们个个意气昂扬、精神焕发。大家对于组织参加治淮工作的上海市文联,无不心存感激,怀着一份亲切、珍贵的感情。

1995·大屯煤矿

1995年9月,上海市文联组织文艺家赴大屯煤电公司参观。上海剧协副主席蔡金萍回忆道,去大屯煤矿的这次采风活动规模挺大,多个领域艺术家参加。印象最深的是,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下矿井,矿工们非常认真地协助我们穿上矿工服,戴上矿工帽,帽子上还有一个矿灯,然后从地面下到两百多米深的矿下,转乘轨道电瓶车来到工人们采矿的现场,见识了矿工们非常艰苦的工作。其实以前在书里、电影里都看到过,但这次下生活,是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下。

这些年来,我觉得,无论是深入生活,还是扎根人民,或者学习采风,其实上海市文联一直在做着这些事情,给文艺家们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下生活、接地气的桥梁和平台,文联也是把我们各个文艺门类、各种文艺行当联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家庭。

点击加载图片

2002·延安

2002年5月,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上海市文联组织了大批文艺工作者前往延安采风学习。

国家一级编剧姚忠礼说:我忘不了——当我们来到宝塔山下、延河边的窑洞时,著名作曲家、《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就像游子回到母亲身旁一样,眼含热泪,深情地连声说:“这就是圣地,圣地延安啊!”

鲁艺是著名作曲家黄准的母校。我看到黄老师的目光、神情、举止,就仿佛回到了60年前。兴奋、激动,使她几乎有些忘情。她带着我们一起寻找当年的教室与宿舍,指认当年洗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房间。

我忘不了——在那个初夏的晚上,我们在鲁艺操场上与老区人民一起高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色娘子军连歌》……当吕其明老师指挥大家高唱《延安颂》时,全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在那个时刻,我思绪万千。在如此贫瘠的地方,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精神昂扬、意气奋发地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奇迹。这种精神,使我们向往,亦使我们汗颜。

感谢上海市文联——我们文艺工作者自己的联盟,让我们走出喧嚣的大都市,走出狭隘的小圈子,走出阻隔心灵的钢筋森林,走出功利浮躁的商业雾霭,真正地去感悟历史、去审视心灵、去走向时代、去拥抱人民。

2011·汶川

2011年,上海市文联组织德艺双馨文艺家采风团一行22人赴四川省都江堰、汶川等地采风。采风团一行参观了上海援建都江堰地区的医院、小学、文化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还参观了灾后重建的汶川映秀镇,并在都江堰北街小学举行了捐赠仪式,在5·12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汶川映秀镇地震遗址广场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悼念仪式。此次采风活动还安排了艺术家走访映秀镇居民的环节。

最最感动艺术家们的是,汶川人仍然在这样一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坚强、勇敢、乐观地生活!表演艺术家刘子枫感慨道,采风尽管只有短短几天,但是对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来说,确实是一次感悟生命、热爱生活的自我教育和净化。我们是“活着”,但是否能把它当“真好”来珍惜?是否想过怎样才是“更好地活着”?值得我们深思自省!淮剧表演艺术家梁伟平感慨:“本来以为能帮助他们什么,但真正得到改变的应该是我们——对生命的感悟。”

2017·天水

2017年,上海市文联“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采风团走进甘肃天水。“上海市文艺家天水创作基地”在天水的成立,成为一条联系两地文艺家的纽带,相互协作,互促互进,以期创作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2019·新疆

2019年,上海市文联组织上海优秀艺术家30余人赴喀什开展了文艺志愿服务暨“情系喀什”主题创作采风活动。这次跨界融合的文化交流活动,激发了艺术家不一样的创作热情——在喀什六中的海派艺术课,通过近距离的交流互动,艺术家们不但播撒了艺术的种子,更直观地感受到的是当地师生对艺术的赤忱渴望;而在喀什市、叶城县、泽普县、莎车县等地的采风,则让艺术家们真切体会到上海对口支援工作给喀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2020·西藏

2020年,上海市文联组织来自戏剧、音乐、美术、书法、影、曲艺、魔术等领域的艺术家进藏采风。文艺家们以“文艺轻骑兵”的形式开展文艺志愿服务。除了边防战士和当地居民,他们还把欢乐带给了日喀则市福利院的孩子们,不仅为孩子们送上大白兔奶糖,还送上了比糖更甜的互动表演。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对人民的情感真挚程度、深切程度、持久程度,决定艺术家在为人民创作这条路上能走多远、走多好。

上海市文联成立70年来,她组织带领一批又一批文艺家走南闯北,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生活实践第一线。投入身心,投入真情。上面列举的只是几个缩影,还有更多下基层、下生活的行动不胜枚举。

当艺术家的心与人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文艺作品便会拥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拥有传之久远的生命力。

文编 | Ⓒ.Ⓛ

美编 | Ⓗ.Ⓨ.Ⓟ

图片提供 | 祖忠人等

海报设计|刘正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