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石刻

丁香要谢的时候,会出现锈边,叶子开始繁茂。

时节尽管不等人,法源寺却有千年间的印记,始终等你来寻。

我是从东门进的法源寺,这里是钟楼一路,有几块元代石碑,黄豆看碑文,我就被柱础上的石雕吸引了。

喜鹊登梅、老松盘根、鹅戏莲荷,都看得到时间的流淌和手艺的精巧。

毕竟是从唐代就开始的寺庙,一千多年间的痕迹啊,还活泼泼的。

【唐,从西安到幽州】

唐太宗出征辽东,大败而回,为抚慰阵亡将士,动议始建法源寺,地点选在途中的幽州(那时的北京),故名悯忠寺。

今天,寺中还存有不同于其他古刹的悯忠台,记录着它的历史有一千三百多年。

台前的一尊石香炉,清代旧物,炉身上刻有佛家八宝和云纹图案,炉座上的小狮子还挺凶猛的哈。

安史之乱就是镇守幽州的安禄山、史思明起兵造反,他们还特别把这里改名为顺天寺。

当然,平乱后又改回了寺名。

【宋,从开封到燕京】

宋末,攻入开封的金军掳走了太上皇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北上到燕京时,宋钦宗就被关押在这里。 据说,把宋钦宗关在枯井中,让他坐井观天。

我没有找到那口井。

【元,从燕京到大都】

毗卢殿前,我忽然发现了这个大家伙。

八足的双层石头底座上,驾着一个类似大石钵的物件。第一眼是被上面的人物吸引,满是海水的底纹中,他腾在海上。虽然面部看不到有无雕刻,但似乎可以感觉他警觉的表情。腿脚、胳膊,动势向前,很有意思。于是,我蹲下来,等游人都走过去,拍下了这张照片。

回来查了资料,才知道,他是巡海的夜叉。

这个大石钵果然大有来历。

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改称大都。为了犒赏一众将士,他命人用玉整雕了一个巨型盛酒器,叫“渎山大玉海”,基部还有双层的石刻底座,安放在太液(今北海)池中的琼华岛上。

果然是爱酒的蒙古人啊。

明末,渎山大玉海散逸于真武庙中,据说当咸菜缸使。

后来,热爱古物的乾隆寻回了大玉海,放在北海团城的承光殿中。但当时不知何故,双层底座还留在了真武庙。

要不怎么说乾隆脑洞大呢。

他把元代的大玉海放在北海,给它新配了个底座。

后来,为了配留在真武庙中元代的双层底座,他又仿大玉海的形制重雕了一个石质的“渎山大玉海”。

一下子,有了两套。

再后来,1980年,重修法源寺时,将大石钵与原渎山大玉海的双层底座从真武庙挪到了这里。

也就是说,现在看到的是,清代的石钵配元代的底座。

环着看,会发现石钵上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龙、螭象征蒙古汗, 还有羊、马、蟾等动物,再多的,你们自己来看哈。

盛夏,大石钵里就会种上荷花,等晚风吹拂,摇曳生香。

【明清旧痕】

明清的痕迹就相对很多了,除了法源寺自有的,还有各处流落存放于此的。

大雄宝殿两侧有六块石碑,我拍了其中的两块。这块石碑是乾隆手书的《心经》。

挨着乾隆御笔心经的是明代的碑刻,上刻“重修悯忠寺碑记”。这块石碑基部的龙与心经那块上的刻画截然不同,我更喜欢心经那块。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中描写说,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谭嗣同好几次来寺里,就是在这几块石碑前和寺内主持交谈的。

让黄豆最着迷的是西路鼓楼前的这一组小雕件,有狮子、佛像,甚至只是一个柱础。虽然好多不是配套合槽的,但细节考究,荷叶的卷边以及荷叶上的脉络、涡纹、莲藕、柱础的小翘角……

那个,你们知道自己这么美吗?

黄豆和我也是喜欢古迹的石刻的,但见了这些,仍像衔梅的喜鹊一样雀跃惊呼,惊呼匠人的心思、造型的意趣、那些线条的婉转与岁月的迷人。

残碑断垒间,有丁香飘来。

这是一个有味道的地方。

有味道的又岂止丁香……


相关链接:北京法源寺·丁香

欢迎与最好的阳光一道,

与花见 |  行记 |  物之味。


支持原创

苹果读者赞赏,请识别这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