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诗歌访谈ll唐月:一个惯于为沉默分行的人

【内蒙古诗歌访谈】唐月——一个惯于为沉默分行的人

1.很高兴你接受我的访谈,谢谢!请介绍一下你的诗歌创作概况。

谢谢敬笃!我诗龄不长,自2015开始涂鸦以来,一直不曾辍笔,先后在《鹿鸣》《山西文学》《延河》《飞天》《扬子江诗刊》《诗刊》《星星》《诗选刊》《江南诗》《安徽文学》《天津诗人》《山花》《诗林》《西部》《草原》《椰城》《十月》《时代文学》《鄂尔多斯》《诗潮》《鸭绿江》《中国诗歌》等几十家刊物发表诗歌几百首。并有不少诗歌入选各类诗歌选本,如《2018中国新诗年选读本》(《诗刊》社主编)《中国诗歌》(2018及2019年度精选)《中国女诗人诗选》(2018及2019年卷)《2019中国诗歌年选》(花城年选系列)《2020年中国诗歌精选》(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等。曾获《鹿鸣》2015年度诗歌奖、中国诗歌网2019年“每日好诗”奖、2020年许祺文学奖。有组诗入选2018年内蒙古诗歌排行榜。2019年,在第四届诗歌那达慕上,受聘为中国诗歌小镇康巴什首批驻镇诗人。

2.你为什么会写诗,诗歌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可以就你的创作初衷、机缘、写作取向等方面详细聊一下)

因为不喜欢打麻将、斗地主吧。人总得有所事事,不然,只能闲死或“忙”死。不喜欢热闹,也不愿合时宜、合群、混圈子,不甘寂寞,似乎又乐于享受孤独,于是,就本能地选择了涂鸦。

正如佩索阿在其《不安之书》中所言:“成为诗人不是我的野心,而是我独处的方式”。希尼在他的《个人的诗泉》一诗中也写道:“我写诗/是为了认识自己,使黑暗发出回音”,同样,我写诗,是为了替我的沉默分行 。

当然,这一选择与我从小所受的来自父亲和老师们的文学熏陶也不无关系,更与我在阅读过程中所遇见的那些大师们的召唤与引领密切相关。

卡佛说,文学“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王朔也说文学有保护人性的作用,“我不想变成畜生,很大程度上要靠优美小说保护我的人性”。我写诗,潜意识中大约也是为了留住自己身上的人性,留住貌似多少会有的那么一点点的神性,留住生活中极易流失的诗性吧。

3.你眼中的内蒙古(汉语)诗歌历史与现状,是怎么样的?

前有许祺老师等著名诗人为内蒙古诗歌开道,现仍有不少内蒙古诗人活跃在内蒙古诗坛乃至全国诗坛,总的说来,历史值得回眸,现状貌似尚容乐观,虽然也不无隐忧。

4.创作的动力和支撑点在哪里?

创作的内在动力大家各自犹存,每个人的支撑点也不尽相同,而期待更大、更多的外在动力加持,并由此而形成某种巨大的合力一显神通,显然有些不切实际。于我而言,动力和支撑点一直都在自身一个“爱”字上,出于本能地热爱诗歌,乐此不疲,至死不渝。

5.你有特别喜欢的诗人或作家吗?是谁?为什么?

古今中外的诗人、作家,喜欢的很多,特别喜欢的有庄子、赫拉巴尔、佩索阿、阿米亥等人。他们都是活成诗的人,知行合一,诗(文)人合一,他们的诗文均已由感性出发,抵达了理性、智性、灵性甚而神性的高度。而且他们的语言一流,并自成一派。譬如庄子的《庄子》、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佩索阿的《不安之书》,这些作品虽然并非诗歌,但完全可当诗歌来读,因为某种程度上讲,它们比诗歌更诗歌。而阿米亥的过人之处则在于他将希伯来文的神性和宗教性的语言“古为今用”,《圣经》的句式、祈祷书的语气混以德国的抒情诗风、英国诗的现代主义,诗艺上的革命性姿态与兼容性令他的诗歌语言别具一格,极富个性魅力。“就像是整个上古时代的精神投资被突然兑现,用现代的货币,使他的诗歌被精确而沉重的隐喻的水流所充溢。同时,他也把所有现代以色列的元素兑换成了同样的通用货币。这是他的爱情诗的语言。”阿米亥的诗歌语言,几乎全部都是爱情诗的语言,都是爱情的语言,都是庞德所谓的“心脏的语气”。

6.你觉得爱好、梦想、谋生,哪一种态度是作者写好诗歌必备的要素?

爱好吧(而且是纯粹的爱好,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爱,只是好,不掺杂更多的目的),其余都不免功利。人一旦功利心太重,恐怕就没诗可作了。况且诗中着实也没什么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可图。莫言说:“萝卜不是为了变成维生素才长大的”,同理,诗人也不该是为了成名成家或谋生牟利而把写诗当敲门砖的人。

7.你写诗歌,对你的未来有什么憧憬吗?对内蒙古诗歌有什么样的期待?

歌德说:“到罗马去,成为另一个”,我想说,到夜的深处去,成为唯一的一个。写下去,相信自己也不会有世俗意义上和诗歌意义上的“未来”可言,但那依然是我的未来,我诗歌的未来。此生人畜无害地活过、爱过、写过,便也无憾了。

至于对内蒙古诗歌,如果说仍有期待的话,那就期待它真正走进草原,走出草原吧。

8.“新草原写作”有没有听说过?你觉得它对于内蒙古(汉语)诗歌写作来说会不会是一种新的突破?会给内蒙古(汉语)诗歌带来什么?

听说过。提法很好,尚需提供强有力的、足够的文本支撑。有想法总是好的,期待在后期创作上从内容到形式能真正做到推陈出新。

9.内蒙古这片土地对你的创作意味着什么?

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故土无疑意味着他创作的木之本,水之源。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约克纳帕塔法县之于福克纳……无一例外。内蒙古这方热土养育了我和我的诗歌。它的草原养育着我这匹瘦马:“古道缰绳一样勒紧瘦马/乌鸦唱出了喜鹊的好声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它的麦田孕育了我这根麦芒:“麦芒还在为自己一针针针灸/我遗失的马掌和鞭鞘还在/找寻我的老路上/迷路”(《式微》);它的高山、大漠、戈壁、荒野也“硬化”着我的骨头:“石头推着石头上山,石头推着石头/下山,顺便也推着/日头/在阿马脑苏,所有的石头/都叫西西弗斯”(《所有的石头都叫西西弗斯》);“作为囚徒,我庆幸,有生之年/终于孤烟一样/身怀六甲,口含落日/被流放到大漠腹地/一只手攥紧喑哑的鸣沙,一只手抚摸/湖水的心跳”(《夜宿鸣沙王国》);“它是我在驼乡遇见的/第一峰骆驼和最后一峰骆驼/生长在石头上,跋涉在石头上/它将一块巨石,踏成了戈壁/将一方戈壁,研磨成了沙漠”(《闯入曼德拉岩画》);“脱水的人都爱上了荒野/他们用春天杀死花朵/用酒精毒死粮食/他们逍遥世外,与蚊虫一起叮咬/不痛不痒的生活。他们千疮百孔,他们活色生香”(《阿马脑苏的次要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学人,养一方诗文。反过来,一方文学人,一方文学,也会在某种意义上、不同程度上养一方水土。贾平凹之于商州,昌耀之于祁连……莫不如此。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人,我自然也希望自己能写出无愧于这方厚土的好诗歌,但囿于个人能力,恐怕终难如反哺之愿。只要尽力了,也就释然了。

10.你认为当下内蒙古(汉语)诗歌研究处于什么样的阶段?译介方面怎么样?有哪些比较熟悉的研究者、翻译家?

据我了解,张伟、张无为、赵卡、崔荣、原散羊、未来、王楚、敬笃、杨瑞芳(炫飞)、以琳、刘敏(且听风吟)、孙甲、谢鹤仁、牧哥等不少师友都在做诗歌评论,而且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也曾拜读过,都颇为专业,很有见地。但印象中好像还没有谁对内蒙古(汉语)诗歌进行过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译介方面,我只知道满全、海日罕两位老师在做蒙汉诗歌的翻译工作,其余的,就不太清楚了。

11.自由谈一谈你对内蒙古诗歌创作、研究、翻译的具体看法或者意见建议(开放式的题目,可自由发挥。

虽然文学创作终究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但外部力量的干预还是必要的、有效的。以包头为例,这些年来,《鹿鸣》杂志社及其编辑部主任马端刚老师一直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不遗余力地推介本土青年作者,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令人感佩。背后,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马伯乐”。一份地方刊物,一位编辑,成为一方伯乐,而非“食马者”,相信会传为佳话。鉴于目前内蒙古诗歌创作等方面相对于其它诗歌大省总体上较为落后的现状,还是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除不定期引进来,走出去,为大家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外,也可以考虑设立文学院或诗歌馆,通过定期举办诗歌讲座,举行诗歌改稿会、诗歌研讨会等形式,为本土诗人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从而提升本地区诗歌创作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诗歌奖,创办诗歌刊物,出版诗集等方式进行助推,以期切实推动和繁荣内蒙古的诗歌创作。

12.请写下你最满意的几首诗,诗歌附在正文结束之后,若已发表,请注明发表时间、刊物名;若已出版,请附诗集名称、出版社、出版日期;若未发表,无需注明。

式微

我儿时磕掉的半颗门牙还在

痛,在老屋的老房顶上

与那些荒草一起,痛

以村庄缓慢的风速

那些漆黑的夜里脱掉的黑发还在

生长,在不为桃木梳子所知的

某一夜与另一夜,一夜一夜

尾随贫血的月色

白过来

麦芒还在为自己一针针针灸

我遗失的马掌和鞭鞘还在

找寻我的老路上

迷路

今夜,所有的故事都微张着眼

故乡已没有故人

(原载《诗刊》2018年8月下半月刊)

种春

在草丛里种下蛇

种下小路,种下晨昏

以及它们和第三个敏感词

无尽的缠络。

种下毒。

沿月亮的扶梯

夕颜耽于殉道,耽于攀缘。

在花叶上种下阳光

丝质的脚印、露水琉璃的脚印

同时种下一双陶瓷的脚。

种下破碎。

(原载《天津诗人》2018年夏之卷)

立秋

将乌云赶至檐下,如果

有屋檐的话。

将羊群放牧在午后

湿漉漉的天空,如果

有天空的话。

将草尖的骈句打乱了,揉碎了

以闪电的舌尖涂满

野马的颈部,如果

有野马的话。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最好不知道。就像

落花不知道流水

这并不影响秋天的到来。

(原载《天津诗人》2018年夏之卷)

喊出来

今夜,你要把一轮明月

从唐诗里喊出来

一壶酒的沉默显然不够响亮

你需给酒里下足雄黄

勾兑以子时蛙叫,午夜蝉鸣

最好还要佐以初生婴儿干净的啼哭

今夜,我要做的是另外一件事——

把一首唐诗从明月里喊出来

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喊

用两壶沉默,顺便也把你我

从彼此的体内喊出来

(原载《十月》2020年接力赛特刊)

周末发呆时刻

深谙捆绑术的蚯蚓

正煞有介事,给花盆里的夏天松土。

它游动的小蛮腰让我想到了某人

性感的诗句。

隔着纱窗,一只喜鹊与一只猫

相互识别了一个中午,才恍悟——

原是旧时相识。

铅笔一直在纸上蹒跚

橡皮紧随其后。我无法预知下一秒

阳光斜插进梦里,树影在人间弥散开

它们谁又会涂改谁

梦游腾格里

给大漠竖起炊烟

按下斜阳

将地钉和人影一头扎进

夜色中

酒杯倒下去,帐篷晃起来

我们还能比风多做些什么

除了爱,除了

破坏

达斯特,我们永不能作为一粒沙

留下,留在

一个浩瀚的名词里

我甚至不能从梦中伸出手来,为盘中鱼

合上双眼,说:睡吧

这空空荡荡、游来游去的生活

终点站

奇寒。滴泪成冰。

出站口哈着白气,吐出

变形烟圈儿

半声咳嗽,吐出

肿瘤样大包小包

栓塞人流。

年底了,连风都走在

回家路上

带着它吹不散的呼呼乡音

和灰白乱发。

上升的雪

那个冬天,她坐在雪地上

晒太阳

身下漫溢着一滩雪水

路过的风和狗都纷纷绕行

一条狗一边后退,一边还

冲她狂吠了两声。她知道它们

也是太阳。她知道

融化的是她自己

这些年,那场雪一直在

慢慢上升

如今,它妥妥地升至了

她的头顶


形体课

这个世上,只要有人还在

向大地鞠躬

我就不该心生绝望——

哪怕他只是弯下腰来

捡起地上的一截烟头、一片落叶

系紧十月松开的鞋带

自己的或蚂蚁的

像刚才站台上两位陌生人那样

只要有人还在下意识地模仿

那些高贵的物种

我就该停下来等一等自己

远处的身影,等一等

还能相互认出的

灵魂

尽管晚秋的天空如一口喑哑的暮钟

将万物笼罩其下

尽管作为群羊中的一只

我已远离了羊群

等月亮

难过的时候

就抬头看看天。

看看雨水

如何一滴一滴回流到

云中

而不湿眼球,不湿天意。

还难过,就闭目,合掌

搬个炕头,倚坐在斜阳下

等月亮。

月亮一出来,就有古人替你

痛哭了。

被采访人:唐月

唐月,原名姚树峰,汉族,70年代生人,中学教师,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诗作见《诗刊》《诗林》《诗潮》《江南诗》《星星诗刊》《中国诗歌》《扬子江诗刊》等文学期刊及多种诗歌选本。

采访人:敬笃(诗人,兼事批评)

采访时间:2021年1月16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