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也说说“吃”
中国,真是一个“吃”的伟大民族!“民以食为天”嘛。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吃货们如痴如醉。周末到了,大家也该放松一下,俺也说说吃吧。
我出生在那个食品匮乏的年代,打小父辈给我的教育就是不要讲究吃穿,生活上要低标准,学习和工作要高标准。况且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只能求温饱。那时,买东西要用粮票、肉票、布票,我还记得小时候早早爬起来睡眼惺忪去排队买鱼,那时候还是凭票限量供应。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食品市场琳琅满目,餐馆酒家满街都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以“吃货”为荣,我想大概是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开始吧。吃,成了最好的谈资;吃,成了晒的最多的图片;美食,成了年轻人最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也这个时代的社交话题。不仅聊美食,还要晒美食拉仇恨。
然而,在那些有思想的人里面,在我那些优秀的研究生里,并不那么讲究吃,吃饭时让她们点菜,也是不动脑子的说随便。这绝不是客气,他们在乎的是精神上食粮。说实话,我内心是很鄙视那些整天讲究吃穿享受的人,觉得他们的追求太Low了。哈哈,我这样说会不会一竹竿打死一船人?
其实,我并不排斥美食,它毕竟是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但我觉得要能吃出美食文化来,那才是真正的吃货。每当我在各地旅行中,我也会考察当地的饮食文化,从食材到烹饪中了解那里的历史文化。在西安,我了解到羊肉泡馍对于秦帝国统一中国的作用;在湖南、四川,我了解到辣椒与当地气候水土的关系;在山东,我了解到酒文化中的传统礼仪……还有各地藏匿于民间的江湖菜。
每到一个城市,我也会逛逛他们的美食街,不在于品尝美食,而在于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与经济发展。但作为广州人,我却无法告诉远方的朋友,这座城市的美食街在哪里。因为对于“吃在广州”来说,美食藏匿在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每一个角落里。中国八大菜系、西餐甜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踪影,人们说广东人怎么都敢吃。
我还研究美食,不是研究它的风味做法,而是研究它背后的商业模式。比如说,为什么相比川菜盛行北京,湘菜会风靡羊城?我分析出其致胜“三大招”:第一招是定位中低端,这是最大的市场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第二招是本土化改造,有人说广州的湖南人多呗,错!任何一个菜系要占领当地绝不能只做家乡人的生意。广州湘菜馆有不辣,有微辣,有中辣,连最不能吃辣的广州人也会去。第三招是注重包装,广州湘菜馆是大排档的价格,高档餐厅的装修,亲友请客也会有面子。哈哈!不少朋友都很认可我的研究成果。
我对某些“吃货”不以为然,爱吃但不会吃能算吃货吗?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一道传统美食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还有各地饮食的融合创新,记得多年前我去东北,原以为只能吃北方面食,却没想到南北各种菜系品种一应俱全。但我讨厌那些忽悠人的所谓美食,比如学校旁边那家山东煎饼店铺做的煎饼果子,其实煎饼果子是天津的,店家肯定不地道!但有不少食客不明觉历去帮衬它,没文化真可怕。我觉得要么不吃,要吃就要吃的明白。
国外对美食远没有我们那么讲究,他们只讲求热量和营养,老外味蕾似乎不发达?我女儿在国外留学时,在国内不会做饭的她做的菜竟让房东一个劲儿叫好。然而,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却比我们要多要好,比如健身、艺术、享受大自然等。我认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恐怕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的饮食从讲究味道到追求健康,恐怕是被地沟油和三聚氰胺吓怕了,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还有对环境、品质和产地的讲究,也体现了国人消费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从爱吃到会吃,不良的饮食习惯并不容易改变。我常质疑那些馋嘴的女孩,只看卖相不问营养,你会不会吃呀?
吃,也成了最安全的社会话题。记得看一个很有名的节目,主持人对嘉宾说您为什么老说吃呀,嘉宾调侃道好像只能说吃的。其实,“吃”并不是一个最安全的话题,如果你在媒体上老提食品安全恐怕也不行。记得多年前我还在媒体时,有个记者老跟市长去检查食品生产,回来说看了检查什么就不敢吃什么,遗憾的是他未能如实报道。如今看到国人纷纷购买奶粉等进口食品时,心里不禁感到戚戚然。
吃,也成为腐败的温床和重灾区。据说中国的公款吃喝曾是一个天文数字。自从中央“八项规定”出来之后,许多高档饭店生意萧条了,许多会议接待规格降低了,官员胡吃海喝大为收敛,我觉得是一件好事。有一位朋友曾跟我讲起国外市长请他吃饭的趣事,市长自掏腰包请他到中餐馆吃快餐,市长大人把盘子舔得干干净净的,一点儿也不浪费。
我想时代在进步,中国已从温饱进入小康,当吃不再有那么多问题时,当吃不是我们生活的重心时,我们才会进入发达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