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个“反”字,道出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秘密
人们常以“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来判定文章的主导思想,在《道德经》中出现最多的无疑是“无”“有”“道”“德”等词汇,其中“无”102次,“有”83次,道、德二字分别为76次和44次,圣人28次,由此可见,老子是以天地万物的有、无造化,来纵论圣人君子修身治国思想主张的。
反者,道之动
但所有这一切,无不在一个“字”的作用下进行的,而这个字在全篇中只出现4次,却是有无相生、福祸相倚、阴阳互化的共同遵循。
这个字就是“反”。
一个“反”字道出了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全部秘密
这个“反”字,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表达,有时候是返回、回归的意思,有时候是反向、反面、相反的意思,但都有“反”的基本义。
老子哲学的主要概念是“道”,“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道即是无极,道的运动形态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闭合过程,如同一个零圈。是什么推动着万事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老子说是“道”,是“道”在做循环往复的“反”动作,如果没有这个“反”动作,世界将归于“〇”。
道生万物
世界从“〇”到“1”是道生万物的初始过程,能反映道生万物变化的规律和过程的,就是这个“反”字,理解了这一个字,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老子思想的精髓。
下面,我们把《老子》中涉及“反”字的章句摘要出来,通过解析,会帮助我们明白,老子是怎样发现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又是怎么发现道的“清静”“无为”、“虚无”“不争”“柔弱”“处下”等特性的,以及为什么万物要“尊道贵德”。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文中的这个“物”字,有的写成“状”,大同小异。但它与现代人所理解的物理世界不同,它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状态”或“存在”,它既有物质世界的光、能、炁、力等质性的东西,也有精神、思想、心理的东西。这种“物”,是“道”的同义词,所以它是“心物一元”的混合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那么这个“物”是什么样貌,又是如何运行的?它与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
老子说有一个庞然博大、混然而为一体的神奇物质,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寂然无声,空阔无边,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这个“物”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没人知道它的名字,且叫它“道”吧,我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到无穷远,伸展到无穷远而返回本原。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也大。宇宙间有这四大,而王是四大之一。
他们的关系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它自己。
道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皆有“道”出,“远曰反”,等到它运行到一个极限的时候,一定会复归于道,形成了一个圆形的轨迹——这就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原理,若没有这个“反”,世界将归于沉寂。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意思是:循环往复,终而复始是“道”的运行规律;柔弱则是“道”的作用方式。
大道有动静之机,万物有正反之理。静极而生动,动极而生静。天下万物,物极必反。对立双方的平衡,是反向转化的结果,这是大道的基本特性,也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若不反复,则阴阳不能消长,生机势必枯竭。
反者道之动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玄德,它深不可测、远不可及啊!只有同天地万物一起回归于真朴,顺应自然无为之大道,才能实现天下之和顺。“玄德”无名相可指,无端倪可见,故称之为“玄”。就是至高无上、玄妙至极、世人不可知的一种大德,就是自然真常之道,所以称为“玄德”。通常指恰当的治国理政理念和修行规则。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为何说玄德“与物反”?因为玄德以深远内敛为德,而人以浮华外显为美、为贵;人与物都是以用智为能,而玄德却是去智存质,人与物皆以逐利为快,而玄德却无欲无求。因此,玄德与物性完全相反。道本自然,道本无为,而人心有为有妄,故云相反。
正言若反。
在《道德经》里,只有这一处“反”是相反的意思,就是说:真言正理,若不认真思考,就如同错误的言论。比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水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这就是正言若反。
老子像
上述四例,前三例讲到的”反“都是“物极必反”的意思,这是东方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的最早、也是最具思辨性、原创性的永恒命题。老子说福兮祸兮,正复为奇,善可为恶等等辩证思想,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当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会自然地转向相反的方面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老子关于正反相辅相成、互为转化的智慧,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史,后来影响中国600多年的道学(理学)就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老庄学说,旁及佛学理论而形成的哲学理论,但道学家们所说的'道“是封建纲常名教的道。
阴阳互化,此消彼长
“反”字教会了我们什么
物极必反适应于宇宙万物,人变得脆弱、烦恼、浮躁都源于贪欲和功利,要想强大起来,快乐起来,必须顺其自然回归本源,“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回归到“视素保朴,少私寡欲”、“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状态。
“正言若反”闪耀着相反相成的辩证光辉,河上公注云:“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老子所论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柔弱胜刚强”,“无为之为”,“不争之争”等等对待之言,皆是言“事相反、理相成”,皆是“正言若反”之意。
圣人之言,虽与世俗相反,却是正道箴言。人皆重浮华,轻实质,以争强取胜为荣,以柔弱卑下为耻,求名逐利,喜得不舍,这不只是人生境界问题,还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问题,现代医学证实,许多疾病都源发于心理不健康,患得患失,抱持不舍。越是不舍,越是损失。
守柔处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但不是没有界限的柔,也不是没有原则的弱, 所谓“正言若反”,是对事理的反说,对立双方“同出异名”,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情绪稳定时,强弱相持,情绪失控时,最易展示出强势的一面,实则是弱的表现,两者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对立转化。
日月盈仄
世间一切事理,皆是有正即有反,有无相生,阴阳相伴,损益相化……因此,“正言若反”是解悟《老子》大道奥秘的一把钥匙,若能回到事物的反面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