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王府史话——第一代荆王朱瞻堈

第一代荆王朱瞻堈

陈仕猛

第一代荆王朱瞻堈(1406—1453),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的曾孙,明成祖朱棣(1360—1424)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庶六子,生于永乐四年(1406)九月二十四日[1],生母为贞静顺妃张氏[2]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病逝;八月,成祖长子、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十月十一日,朱瞻堈被册封为荆王[3]

明仁宗坐上龙椅不到一年就病逝了。洪熙元年(1425)六月,仁宗长子、皇太子朱瞻基(1398—1435)即位,是为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八月,朱瞻堈就藩江西建昌(建昌府治在今江西南城县)。[4]

朱瞻堈嫌王府“窄隘”,宣德五年(1430)五月,上书请求将南城县司狱司官署迁址,以便扩建王府,又请求将县城附近的空闲田地,赐给王府做牧场。宣宗批准了。[5]

因朱瞻堈管束不严,荆王府的一些官员为非作歹,肆意扰民。宣德六年(1431)六月,建昌府知府陈鼎向朝廷报告:荆王府承奉[6]萧韶,强占老百姓家的池塘和土地;荆王府护卫指挥文斌,纵容护卫随意放牧军马,糟蹋农民的庄稼,还经常借机生事,捆绑、拷打、凌辱平民百姓,抢劫财物。宣宗诏令都御史顾佐将萧韶抓捕起来审问;令江西按察司将文斌关进牢房,严加治罪,责令荆王府立即退还侵夺的一切财产,对损坏的庄稼,按田亩计价赔偿;派官员向荆王传达诏书,告诫朱瞻堈要“安分守藩”——那些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尽管都是“小人”所为,然而普通百姓并不知情,他们只好把一腔怨恨都洒到藩王头上,这就有损藩王的名誉,因此,你身为藩王,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让这些“小人”连累了。[7]

宣德十年(1435)正月,明宣宗病逝,宣宗长子、皇太子朱祁镇(1427—1464)继位,是为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英宗批准襄王朱瞻墡(明仁宗嫡五子,瞻堈同父异母兄)将王府从湖广长沙府迁到同省襄阳府,淮王朱瞻墺(明仁宗庶七子,瞻堈同父异母弟)将王府从广东韶州府(府治在今广东韶关市)迁到江西饶州府(府治在今江西波阳县)。[8]朱瞻堈见襄王、淮王移藩了,也不安心呆在建昌了,多次上书请求将荆王府迁址。

正统三年(1438),朱瞻堈上书说,“居址岁久,屋宅阴森,欲徙河南”,九月,英宗答复:“建昌本江南善地,非卑湿瘴疠之所。昔皇祖仁宗皇帝择此以为叔之封本,今居十年亦自安稳。且人之生死自有定命,岂居河南者皆不?叔宜恪(kè,谨慎、恭敬)遵皇祖之命,安静以居。”[9]英宗以仁宗皇帝的诏命,将朱瞻堈的要求抵回去了。

朱瞻堈不甘心,正统六年(1441)四月,奏请赴京朝见,英宗以长途跋涉会让叔叔过于劳累为由婉拒。[10]

朱瞻堈不达目的不罢休,又上书说,王宫有蟒蛇出没,弯弯曲曲的,有时从屋梁垂到地上,有时甚至盘绕在王座上,太可怕了。[11]英宗还是没有答应荆王移藩。

皇天不负有心人!朱瞻堈的机会终于来了——正统七年(1442)十月,太皇太后病重,思念远在各地的亲王,英宗只好派太监分赴各地召亲王们进京。[12]正统八年(1443)二月二十日,朱瞻堈回到了阔别多年、渴望已久的京城。[13]第五天,他进宫朝见皇帝,再次提出:“臣国(指封地)于建昌,僻处山隅,时有瘴疠,乞迁善地。”英宗碍于亲情,先是答应荆王就近迁到抚州,朱瞻堈不满意;英宗答应迁到长沙,朱瞻堈还是不满意,说长沙地势低洼,十分潮湿;英宗答应改迁到蕲州,朱瞻堈这才满意了。不仅如此,英宗居然还答应“以蕲州卫为王府”。[14]

朱瞻堈在京城住了二十八天,收获颇丰:他建议升荆王府纪善周嘉宾为本府右长史,英宗准奏;[15]他的嫡长子祁镐被封为荆世子,第二子祈鑑被封为都昌王;[16]他说府中缺女使,英宗让他“于群牧所仪卫司军校之家选买三十人备用”;[17]他说府中没有祭器、祭服、乐器,“请谕所司造给”,英宗也答应了。[18]几乎是有求必应!三月十八日,朱瞻堈心满意足,离京回藩国。[19]

只用一年多一点时间,蕲州官府就将位于“麒麟山之阳”的蕲州卫,升级改造成了荆王府。[20]正统九年(1444)十月,英宗令荆王瞻堈自己选择黄道吉日迁居蕲州。[21]

朱瞻堈为什么看中了蕲州?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蕲州历史悠久,地位显要。这里,西汉初年就设置了蕲春县,东汉时曾置蕲春侯国,东晋时改名蕲阳县,南齐时又改名齐昌县,隋文帝时复名蕲春县。素来为鄂东地区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孙权置蕲春郡,南齐置齐昌郡,北齐置罗州,南陈改罗州为蕲州。唐代时,蕲州为“上州”;[22]宋代时,蕲州为“望州”。[23]高峰时,蕲州辖境包括今湖北蕲春、浠水、罗田、英山、黄梅、武穴等县市地。元代时升为蕲州路,明初改为蕲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四月,“改蕲州府为蕲州,隶黄州府,革所属蕲春县”。[24]洪武十一年(1378)十月后,蕲州仍管辖广济、黄梅二县。[25]

蕲州还是长江沿线军事重地,它“左控匡庐,右接洞庭”[26]。洪武十一年八月,在原守御千户所基础上增建蕲州卫,下设中、前、后、左、右五个千户所。[27]

二是蕲州地处要冲,交通便利。蕲州位于长江中游下段北岸,“以吴头楚尾、荆扬交会之区称之”[28],地理位置优越。

三是蕲州山川秀美,风景宜人。嘉靖《蕲州志》说,蕲州那些“穷崖、秀谷、长溪、曲涧,每为名贤逸士选奇而游憩,高僧羽流择地而栖止”[29]。单是蕲州城周边著名的景点,就有“蕲阳八景”。蕲州本土人、正统九年(1444)举人、曾任工部主事的陈溱有诗咏赞[30]

麟阁江山献绮罗,太清夜月宿嫦娥。

凤凰岗上晨钟响,龙眼矶头夕照多。

城北荷池开锦障,湖东春水泛金波。

鸿洲烟雨将收尽,龟鹤梅花雪满坡。

四是蕲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嘉靖《蕲州志》说,蕲州“阻山带水”,“野沃田良”,可“取材于山,求鲜于水”。[31]蕲艾、蕲龟、蕲蛇、蕲竹,誉称蕲州“四宝”,曾被列为贡品。

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朱瞻堈看到蕲州城是块风水宝地。蕲州的州治、蕲春的县治原在罗州城,南宋末年,因战乱几经迁徙,迁到了麒麟山。蕲州城在元代形成规模,明代时日益繁华。这座城池,“背麟岗,面凤岭,大江襟其前,诸湖带其后”[32],恰似一颗镶嵌在长江之滨的明珠。蕲州卫背靠麒麟山,占据了山南的朝阳之地。这就无怪乎朱瞻堈要把王府迁到此处了。

正统十年(1445)三月,朱瞻堈“移国湖广黄州府蕲州”。[33]

五月,英宗诏命荆王每年的禄米改由湖广布政司支给。[34]十二天后,又诏命将赤东湖河泊所原上缴蕲州官府的鱼税,转缴给荆王府。[35]但朱瞻堈并不满足,上书说“欲得蕲州赤东湖取鱼”,七月,英宗“特允所请”,但在诏书中嘱咐:“川泽之利,自昔有国者与民共之,叔宜体念此意。凡近湖军民取水灌田者,悉令如旧,不可禁绝。”英宗要求荆王严格管束王府的官员和护卫,不得借机“生事扰人”。[36]

大约在索取赤东湖河泊所的同时,朱瞻堈将蕲州税课局也据为己有。[37]

正统十一年(1446),朱瞻堈又上书说,王府地盘过于狭窄。七月,英宗诏命拆迁“近荆王府官民居室一百四十余所”。[38]朱瞻堈还是不满足,上书说“地土窄狭,难于经久”,英宗担心荆王府“所请田地、湖池之类,或有侵损军民”,于是在正统十二年(1447)七月,敕令湖广三司(都指挥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各遣官将长沙旧襄府殿宇房屋修理完美,奏闻处置”。[39]很可能是因为朱瞻堈不愿迁府长沙,所以这个再次移藩的计划,最终并没有实施。

不久,朱瞻堈上书说迁到蕲州三年了,非常思念皇帝,想进京朝见。英宗怕朱瞻堈又会当面提什么要求,迟迟未予答复,直到正统十三年(1448)四月,才回复荆王说,路途遥远,就不要来了。[40]

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南犯,八月,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遇袭,全军覆没,自己也当了俘虏。京师危在旦夕,兵部尚书于谦拥立宣宗次子、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1428—1457)即位,是为明景帝,改年号为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景泰元年(1450)八月,也先被迫送还英宗,与明廷议和。朱瞻堈上书请求进京朝贺太上皇,景泰元年十二月,景帝“复书止之”。[41]景泰三年(1452)十月,朱瞻堈再次上书请求第二年正月进京朝见,景帝仍然“复书止之”。[42]

景泰四年(1453)十一月十三日,朱瞻堈病逝,享年四十八岁。讣告传到朝廷,皇帝辍朝三日,赐谥曰“宪”。[43]“宪”,是说他“行善可纪”。[44]史称朱瞻堈为“荆宪王”。

康熙《蕲州志》称赞荆王朱瞻堈“天资颖秀,勤学好古”,说他“每遇朝廷大庆,必祗(zhī,恭敬)慎恭肃,礼成无倦”,说他“乐延文学,吟咏品藻”,还说“至今国人思之”。[45]

朱瞻堈当了三十年荆王,其中有九年在蕲州。他开启了荆王府在蕲州近两百年的历史。虽然藩王“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46],但荆王府仍然对蕲州(蕲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荆王府屡次骚扰地方,损害了蕲州百姓的一些利益,增加了蕲州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荆王贵为亲王,受到皇帝和朝廷的重视,也被关注、被防控,王府请名、请封、请恩等诸多事务更是有求于朝廷,于是一批又一批高官显宦纷纷来蕲公干,或是宣读皇帝诏书,或是jidian去世王爷,或是查办王府大案要案,蕲州有时越过黄州府,搭上了与京城甚至皇宫的直通车,政治影响力大幅度提升,许多贤士名流也慕名而来,与荆王府家族交游,增强了蕲州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了蕲州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而今,“王府胜地”已成为蕲春的一张文化名片。

荆宪王墓,原在永福下乡策山(今蕲春县横车镇境内),是景泰五年(1454)由工部主事李福奉命督造的。[47]成化年间,坟茔被水冲塌,修缮时,发现棺材被白蚁蛀蚀了,于是换了新棺材,第三代荆王朱见潚上奏后,朝廷派风水先生重选宝地,荆王府自备工料,将荆宪王墓迁到了安平上乡大泉山南面、大王庙左边的韩家寝(今蕲春县蕲州镇席盘石村境内)。后人称此地为“王坟垴”。[48]

荆宪王妃周氏,是西城兵马指挥周义的女儿,宣德二年(1427)十二月被册封为荆王妃,成化二十年(1484)六月去世。[49]成化二十一年(1485)三月,明宪宗批准工部奏请,同意荆王见潚造坟,将祖母周氏与荆宪王合葬。[50]

荆宪王的妻室,可能还有刘氏、桂氏。刘氏死后,葬于安阳山北面,后人称此地为“刘娘寝”(今蕲春县蕲州镇境内)。[51]桂氏死后,葬于大泉山南面莲花地。[52]

荆宪王有二子:嫡长子祁镐(1431—1461),嫡二子祈鑑(1432—1477),均为周妃所生。[53]祁镐先是被敕封为荆世子,后袭封荆王;祈鑑被册封为都昌王。

【注】

[1]《明太宗实录》卷五九,永乐四年九月庚辰条。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三三《亲王》“荆宪王”条。

[2]《弇山堂别集》卷三三《亲王》“荆宪王”条。《明史》卷一一九《诸王列传四》“荆王瞻堈传”。

[3]《明仁宗实录》卷三上,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壬子条。《弇山堂别集》卷三三《亲王》“荆宪王”条。

[4]《明宣宗实录》卷五七,宣德四年八月丁丑条。《弇山堂别集》卷三三《亲王》“荆宪王”条。

[5]《明宣宗实录》卷六六,宣德五年五月乙卯条。

[6]明代在亲王府设置宦官机构承奉司。承奉司设承奉正,正六品;承奉副,从六品。

[7]《明宣宗实录》卷八十,宣德六年六月丙辰条。

[8]《明史》卷一○三《诸王世表四》;卷一一九《诸王列传四》“襄王瞻墡传”“淮王瞻墺传”。

[9]《明英宗实录》卷四六,正统三年九月丁亥条。

[10]《明英宗实录》卷七八,正统六年四月戊辰条。

[11]《明史·荆王瞻堈传》。

[12]《明英宗实录》卷九七,正统七年十月己亥条。

[13]《明英宗实录》卷一○一,正统八年二月丙午条。

[14]《明英宗实录》卷一○一,正统八年二月庚戌条。

[15]《明英宗实录》卷一○二,正统八年三月庚申条。

[16]《明英宗实录》卷一○二,正统八年三月甲子条。

[17]《明英宗实录》卷一○二,正统八年三月戊辰条。

[18]《明英宗实录》卷一○二,正统八年三月辛未条。

[19]《明英宗实录》卷一○二,正统八年三月癸酉条。

[20]嘉靖《蕲州志》卷四《藩封》,卷五《军卫》。

[21]《明英宗实录》卷一二二,正统九年十月戊午条。

[22]《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

[23]《宋史》卷八八《地理志四》。

[24]《明太祖实录》卷一○五,洪武九年四月甲午条。

[25]《明太祖实录》卷一二○,洪武十一年十月戊午条。

[26]嘉靖《蕲州志》卷一《形胜》。

[27]嘉靖《蕲州志》卷五《军卫》。卫所是明代的军事制度。明朝建国初,在京师和军事重地设置卫所,后不断增加。大抵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人,小旗十人)。一般驻在某地即称某卫。卫长官为指挥使,正三品。参见《明史》卷七六《职官志五》。

[28]嘉靖《蕲州志》卷一《形胜》。

[29]嘉靖《蕲州志》卷一《山川》。

[30]嘉靖《蕲州志》卷九《诗文》。

[31]嘉靖《蕲州志》卷一《山川》。

[32]嘉靖《蕲州志》卷一《形胜》。

[33]《弇山堂别集》卷三三《亲王》“荆宪王”条。

[34]《明英宗实录》卷一二九,正统十年五月庚辰条。

[35]《明英宗实录》卷一二九,正统十年五月壬辰条。

[36]《明英宗实录》卷一三一,正统十年七月丁酉条。

[37]《明孝宗实录》卷七十,弘治五年十二月壬戌条。

[38]《明英宗实录》卷一四三,正统十一年七月辛卯条。

[39]《明英宗实录》卷一五六,正统十二年七月丙辰条。

[40]《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五,正统十三年四月丙寅条。

[41]《明英宗实录》卷一九九,景泰元年十二月丙子条。

[42]《明英宗实录》卷二二二,景泰三年十月丁巳条。

[43]《明英宗实录》卷二三五,景泰四年十一月乙丑条。《弇山堂别集》卷三三《亲王》“荆宪王”条。

[44]《弇山堂别集》卷七十《谥法考一》“宪”条。

[45]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

[46]《明史》卷一二○《诸王列传五》卷末“赞”。

[47]嘉靖《蕲州志》卷八《陵墓》。

[48]《明宪宗实录》卷二六三,成化二十一年三月丁未条。嘉靖《蕲州志》卷八《陵墓》。康熙《蕲州志》卷五《封建志·藩王》。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一《荆藩次序考》《山图·荆宪王墓图》。另参见拙作《第一代荆王正妃考》。

[49]《明宪宗实录》卷二五三,成化二十年六月壬午条。《弇山堂别集》卷三三《亲王》“荆宪王”条,说周妃“成化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薨,有误。另参见拙作《第一代荆王正妃考》。

[50]《明宪宗实录》卷二六三,成化二十一年三月丁未条。另参见拙作《第一代荆王正妃考》。

[51]“刘娘寝”墓主是否是荆宪王的妻室,有待考证。参见拙作《第一代荆王正妃考》。

[52]大桴《朱氏宗谱》谱头卷一《山图·桂妃周妃墓图》。

[53]参见拙作《第一代荆王正妃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