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墓地今何在?
屈原墓地今何在?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左徒屈平墓在县北七十一里”,这里的“县”是指湖南湘阴。这是现在可查的最早的关于屈原墓的记载。清乾隆《湘阴县志》载:“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出其下,上有屈原墓。”明《一统志》载:“屈原墓在汨罗山上。汨罗山即今烈女岭,在汨水东北。”清《一统志》亦载:“屈原墓在汨罗山”。但是,北宋邵博《闻见后录》却记载:“归州屈沱,屈原故居也。上有屈原祠、墓。”邵博是北宋著《闻见录》的邵伯温的儿子,邵博在著《闻见录》的续书《闻见后录》中,记载湖北秭归归州有屈原墓。那么,屈原墓地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湖北秭归归州的屈原墓,位于唐元和年间修建的屈原祠旁,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作有《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1)。1976年,因长江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长江水位升高,墓将被淹,该墓随屈原祠一道迁至县城1.5公里的向家坪时,却发现墓棺并无尸骨,原来是衣冠冢。据《秭归县志》(2)记载:“屈大夫墓建于清康熙时代”。可见,所指亦即这座衣冠冢。至此,可以看出《闻见后录》所述屈原墓不是指此,因为不可能先有宋代的《闻见后录》之记载,再有600多年后清时修建的屈原墓。那么,秭归的屈原墓地又在什么地方呢?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
史籍记载的汨罗山屈原墓地又是怎样的呢?其实汨罗山有十二座高大的坟墓,人们称为“屈原十二疑冢”,最大的一座是汨罗山旁名为赵家冲里的屈原墓,封土堆底径约40米,高约6.5米,墓前有“故楚三闾大夫之墓,皇清同治六年丁卯岁仲冬月垂立”的墓碑,其余十一座墓前都竖有同样的清时重刊的石碑,标志这些墓都是屈原的墓。屈原十二疑冢又是怎样的呢?湖南岳阳屈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张中一,到实地考察后,结合有关史料的记载进行考证,认为此处不是屈原的墓地。他在《汨罗山屈原墓地辨析》(3)一文中认为,清乾隆《湘阴县志》等记载的“汨罗山”要比屈原十二疑冢的“汨罗山”要远五、六里,屈原墓地应在玉笥山,玉笥山与清乾隆《湘阴县志》记载的“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出其下,上有屈原墓”相吻合。张中一还认为,玉笥山在汨罗江畔,古时亦称汨罗山,屈原投江处的罗渊、屈原祠均在此,也符合“魂归于山,尸归于坟,灵归于祠”的民间说法。玉笥山北一里的乌龟山顶有一座战国大墓,封土堆底径25米,高约6米,其位置恰好与唐《元和郡县志》“左徒屈原墓在县北七十一里”相吻合。张中一又说,清乾隆以前,屈原墓并无十二疑冢之说。
汨罗县屈原纪念馆的刘石林曾撰文驳斥张中一的说法。刘石林在《屈原墓位置何在——与张中一同志商榷》(4)一文中,从屈子祠和汨罗山位置考证、屈原投江地点考证、屈原归葬汨罗山的必然性、屈原墓十二疑冢传说的由来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屈原墓地在汨罗山,而不在玉笥山。
从张中一和刘石林的文论中可以看出,似乎二者之说均有理。但是,现在也难以证实屈原的墓地是在汨罗山、或说在玉笥山,说不定在秭归归州呢?唐初魏王泰在《括地志》中记载:“归州……楚子熊绎之始国也。又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熊绎是屈原之先祖,俗语说“叶落归根”,屈原墓在秭归归州是有可能的。如果说汨罗山屈原十二疑冢是屈原的墓地,疑点也多,屈原墓为什么有十二座呢?又何称“疑冢”呢?再说,这十二疑冢又为什么没有古墓碑呢?是不是别处还有屈原墓地呢?要解开这些谜,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1999年7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高正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论屈原与郭店楚墓的关系》(5)一文,根据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的文物进行考证和推论,认为该墓为屈原的墓地。随后,他又发表了《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6)一文,进一步推论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是屈原。”主要依据有七点:第一,墓葬形制与屈原时代的特征相符。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征判断,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征,这正符合屈原生活的时代和去世的时间;第二,墓主人的身份与屈原的地位、身份相符。此墓南距楚故都郢(纪南城)约9公里,位于楚贵族墓地。墓主人身份,按《周礼》当属“士”一级,所用葬具亦与先秦典籍相合,挖掘报告推断墓主人当属有田禄之士,亦即上士;墓中出土的大批竹简,与墓主人生前的职业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死者的特殊地位。这正符合屈原的身份和地位;第三,遗体骨骼的特殊姿势与屈原投江死后的状况相符。据挖掘报告,墓主仰身直肢,两手交置于腹部,双腿分开。这很象是抱石投江而淹死后,因尸体僵硬未能复原的姿势;第四,出土的“龙首玉带钩”可能是楚怀王赐给屈原的。墓中挖掘出陪葬品“龙首玉带钩”,本是国君的用物,屈原与楚怀王关系密切,此物可能是屈原早年任左徒、三闾大夫时,怀王所赐;第五,该墓出土的“东宫之杯”可能是屈原任太子之师时的用物。陪葬的漆耳杯,底部刻有铭文“东宫之杯”,应是东宫太子的用物。战国文字中“杯”、“丕”通用,“师”、“币”通用,而“丕”和“币”均可写作“师”,倘释作“师”,若指老师,便是太子老师所用的杯子。这漆耳杯或为太子老师所用,或为太子所赐,均显示墓主人与东宫太子有不寻常的关系。屈原与怀王太子正有这样的关系,其身份很可能就是太子老师,这在屈原作品和史籍记载中,均有所反映。第六,出土的鸠杖之用途与屈原死时年龄相符。墓中的鸠杖,显示墓主去世时已有七十岁以上的年龄。屈原死时,应正是七十出头;第七,出土的竹书与屈原相关。墓中陪葬竹书,其内容对于屈原思想和作品有重要影响。这批竹书似来自齐国稷下,除《老子》外,乃子思后学与稷下思孟学派所作。据史籍记载,屈原在公元前311年出使齐国,很可能这批竹书正是由他从齐国稷下带回楚国的。高正在该文中,对于他的这七个方面的证据又详细地进行了考证说明。
但是,至今对于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的争议较大。李学勤认为:“随葬品有两根鸠杖,可知他是年事已高的男子。同出漆耳杯刻铭‘东宫之师’,看来他曾任楚太子的老师。参考墓的年代,这位太子当即怀王太子横,后来的顷襄王,墓主的死在顷襄王即位以前。”(7)而屈原的卒年在顷襄王继位之后。刘宗汉认为:“郭店一号楚墓的墓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东宫之师’本人,一是‘东宫之师’之子。这里的‘东宫之师’,很可能就是顷襄王之师。”(8)李学勤与刘宗汉均认为墓主是顷襄王之师,又称“太子之师”。这“太子之师”是谁?均没有明指。但是姜广辉却明指“太子之师”是陈良。他说:“我推测郭店一号楚墓的墓主极有可能是陈良”,“楚怀王太子横,即后来的楚顷襄王在公元前328——前299年为太子,陈良去世时间在公元前325——前320年期间,可以说他是太子横早年的老师。”(9)高正在《论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的关系》一文中,明指“太子之师”是屈原,亦认为屈原是太子横之师。并且说:“而陈良虽为楚产,却不是贵族出身,故不可能葬入贵族墓地。”黄崇浩认为墓主是顷襄王的“太子之师”慎到。他在《关于屈原生平、思想的几个问题》(10)一文中说:“依据《郭店楚墓竹简》所提供的信息。郭店墓主属士级贵族,很有可能便是殉葬耳杯铭文所称的‘东宫之师’,即楚太子老师。我们知道,威王在东宫时师铎椒,襄王在东宫时师慎到,考烈王在东宫时师黄歇,唯怀王在东宫时所师为谁史无明文。我曾指出,屈原曾为怀王之师。那么,郭店墓主是谁呢?据考古学家从墓葬型制和器物纹样等推定,墓主入葬年代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因此,墓主应该是顷襄王之师慎到。”以上所说,不论墓主是屈原,还是陈良或慎到,证据均不足,正如姜广辉所说,这是一种“推测”而已。
周建忠《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的困惑》(11)一文,将该墓出土的文物结合古文献之记载、当代学者论证的比较、屈原生平等方面进行考论,认为该墓主不是屈原。该文篇幅较长,近18000字,考释比较全面。如对于楚墓遗骨的姿势问题,他引用近些年考古发掘的简报、报告等资料为证据,说:“楚人的葬式,几乎全为仰身直肢型,其中有两手交于腹者,有两手置于腹部不相交者,亦有两手向后背于臀部相交者。”再如,他从《左传》、《史记》、《战国策》等古籍中考证,楚国历史上的太子之师皆称为“太傅”或“傅”,而不称“师”。该文最后结论说:“郭店一号墓主非‘东宫之师’;屈原亦未担任过太子之傅;郭店一号墓主与屈原无关。”
屈原墓地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或者说屈原投江后,其尸首又是否被打捞起来了呢?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或者说有待于古文物出土的进一步证实。
注释:
⑴该铭文被收集在宋初李昉等编选的“宋代四大书”之一的《文苑英华》著中。
⑵《秭归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5月。
⑶见《求索》,1982年第2期。
⑷见《求索》,1987年第3期。
⑸见《光明日报》1999年7月2日第7版。
⑹中国屈原学会编《中国楚辞学》第四辑,学苑出版社,2004年1月。
⑺见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一文,《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⑻见《〈郭店楚墓竹简〉·学术研讨会述要》,《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⑼见姜广辉《郭店一号楚墓墓主是谁?》一文,《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⑽见《屈原研究论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6月。
⑾周建忠《楚辞考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