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可悲的是让孩子变成无事可做、旁观陪坐的人

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每个人只有参与到劳动中,集体活动中,才会具备责任感,责任感必然会催生心底深处的幸福感 。

一个无所事事的孩子,从教育角度来说是“可怜”,从家庭角度来说是“可悲”。

无论大事小事,大活小活,扫地拿碗,写字读书,哪怕只写一个字只读一句话,先让孩子做起来,并一天一天坚持做下去,这是让孩子成才的关键。

魏书生老师把班级事务分给每一个学生。普通学生能做的,组长不做,组长能做的,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老师不做。小到收拾水杯放回原处,都有学生负起责来。

有人向领导告小状,说魏老师当班主任经常不到班里去,领导说:“他是不到班里去,但是他班纪律比哪班都好。”

乡师舞云也用到了一种“人人有事做”的教育妙招。

这是我多年以来一直在用的方法——课堂上,绝不允许学生“无事可做”地陪坐,不允许浪费学生的每一分钟生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

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作为教师要像对待金科玉律一样遵循 。

因为学生写字速度有快有慢,认字、查字典、背课文、做题速度也不一样。

如果每个教学环节都让那些做得快的等慢的,让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一起做完,再进入下一个环节,优秀生要浪费多少宝贵的时间和生命呀!

学生之间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一年级刚学写字阶段,写字慢的孩子可能刚学会拿笔,写几个字能花十几二十分钟,而写得快的孩子可能已写满半张纸了。

如果对他们实行一刀切,肯定是不科学的。

有两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难题,一是给后进生降低难度,别人一个字写三五遍,他写一遍也可以,剩下的可以回家慢慢写。二是必须给优秀生安排新的学习训练任务。

因为总有写的更快的和更慢的孩子。如果不给学生安排不同层次学习任务,而是让一部分人干坐着等别人做完,时间长了,会让他们养成东张西望或发呆的毛病。这是最应该禁止的低效课堂模式。

如果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就会让优秀生慢慢的学会了磨蹭,他们的注意力也会受影响。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 ,等着等着不耐烦了,无聊中还会生出多话或捣乱的毛病 。

这时候,如果老师不能理解孩子的无聊难耐,反而训斥这个多话捣乱或东张西望的学生,这样的教育是非常失败的,这不仅无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还会阻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老师的训斥让整个课堂变成一个负能量场。胆小的学生可能会心惊害怕;不想学习的后进生则幸灾乐祸看热闹;中等生无辜遭殃也学不了了;优秀生也许从此对这门学科不再感兴趣,甚至厌学。

面向全体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意义重大,可能关系到孩子们一生的发展。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在幼年时期更容易形成定式 。人一旦形成了固定行为模式 ,年龄越大越不容易修正。

我在让学生写生字的时候,一般会附加“口语训练”的方法,尽可能的不浪费每一名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让所有学生时刻保持饱满、专注的学习状态,既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能,又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写字快的同学写完可以站起来,用生字做口头训练——会组词的组词,会扩词的扩词,会造句的造句。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组词、扩词、造句当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有的人也许会问,那些写的慢的同学,难道不会被同学的口头训练干扰吗?其实,抗干扰能力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值得重点培养的学习力,训练一段时间后是可以练出来的。

每个人天生都有不甘落后的心理,写字慢的同学其实更想快点写完,写完了就有机你追我赶地组词扩词造句,大家都有一种和同学比赛学习的感觉。而要加快做事速度,必须变得更专心 ,这样反而练就了强大的专注力。

我的课上,常常是这样的情景 :写完字的孩子在口头训练组词、扩词、造句;做完口头训练的孩子在读课文;读完课文的做习题;做完习题的孩子练习背课文;背完课文的在读课外书;读过课外书的在写读书笔记……

这样就不会浪费任何一名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时时刻刻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专注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照顾到了后进生的慢节奏 ,还极大地开发了优秀生的学习潜能。

部分优秀生一般只用半节课时间,就能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读课外书,做读书笔记,写日记等。

这种方法照顾到了各层次的学生,让中等生变成了优秀生。优秀生不仅完成了基本学习任务,还能完成很多课外内容,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每个层次的孩子都在持续的进步 ,自主学习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这个方法与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念相通: 一步一步,一点一点,一天一天的在强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自主学习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