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的博弈之一:赵是否应该接受上党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头条号第-1篇原创文章。
史料记载,秦通过“半韩”战略将韩国分为南北两段,地处北方山地的上党郡失去了与首都新郑的交通通道,眼见不保,被迫割让给秦国。在签订割让协议后,韩上党郡新任郡守冯亭携上党郡军民赠与赵国,从而在赵国朝廷引发大讨论。
长平之战前的秦赵齐魏韩五国地缘态势
此时的六国面对强大的秦国,一直处于守势。羸弱如韩国者已经是苟延残喘,只能割地以满足秦的不断贪欲。而秦也不急于一口吃掉韩国,攻灭一个大的战国,很有可能过于刺激东方六国,而引起坚决的合纵攻秦。韩国此时耍了小聪明,韩国土地交付给秦国,只能让秦国越来越强,而交给最有军事实力的赵国,让赵国与秦国消耗,反而可能阻止秦国的进一步强大。因此冯亭献土的行为,背后不可谓没有韩王的谋划在内。
赵国王族、政界和军界对此一赠地之举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赵国朝堂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接纳上党是否有利于弱秦强赵,而在于赵国军力是否能够承受秦国的全力一击,也在于赵国外交能否以此为契机再次组织合纵抗秦。赵军的代表赵豹表达了赵国军方的担忧,仅仅从军力来看,赵军没有信心抵挡秦军。赵豹的意见代表了赵军中的普遍悲观,甚至廉颇这样的宿将老将也默认赵豹提出的这个意见,这一点从廉颇在后续三年的防守避战的行为中可以得到判断印证。既然赵军不愿打,那么何时才是赵秦彻底揭牌之日?赵国军方的意见是:赵军不应独立对抗强大的秦军,而应当联合东方六国合纵抗秦,长平的接收将立即引发赵国的独立抗秦,战果未知。
胡服骑射后的赵国骑兵
赵国王族平原君赵胜则代表着政治家和外交家更全面的分析考虑。此时,战国早已进入大争之世,秦国正在蚕食东方六国的土地,并很有方略的予以消化吸收。在长平之战前的八十年内,秦国陆续收服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赵国的北方要塞、南方的巴国、蜀国、韩国的河东之地、楚国的鄢郢之地,甚至远在魏齐楚三国之间的陶郡也已被纳入秦国本土,成为韩魏赵三国以东的一块飞地。秦国蚕食六国已势不可挡,那么究竟选择在何处抵挡住秦国的连胜势头,成为对秦斗争最前线的赵国必须作出的选择。上党郡属于山地,若在秦国控制下,秦军将具有居高临下一举攻入邯郸的能力,春秋时晋国就是从此路东出,恢复了原属卫国的中原平原地区。放弃上党高地,相当于让秦军驻扎在赵国国都大门口,赵国君臣将夜不成寐。上党郡若在赵国手中,则攻守之势逆转,赵国反过来对秦国本土形成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而由于三晋一家的历史渊源,上党郡民意倾向于赵国,赵国可无需一战就得以进入上党高地,此乃千载难逢的时机,不容错过。
长平之战的秦军
平原君赵胜开出的药方,是联合东方六国,合纵抗秦,这也是他主管的外交领域的重大任务。赵胜没有推诿责任,主动将这个艰巨任务承担起来,从而坚定了赵王的决战信心。事实上,赵国也没有其他选择,如若不战,再想收复上党必然需要仰攻,难度更大。赵王的另一张王牌是未尝败绩的老将廉颇,廉颇为与秦国白起齐名的战神级猛将。廉颇也深知,秦军控制了上党对于赵国意味着什么,廉颇的信心,在于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军具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他决定穷毕生功力与秦军决战。
于是,赵王决心已定,廉颇率军西进上党高地,赵胜率团出使魏楚,战国后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仗居然持续了三年;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仗远超出一场战役而成为赵秦国运之大赌博;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仗会是那样的一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