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收藏知识
清代官窑自康熙始,不但恢复了明永乐、宣德以来的所有的品种特色,而且还创烧了许多新的品种。珐琅彩瓷就是清代唯 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 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
珐琅彩是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也常简称为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 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 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历史上,珐琅彩瓷无大件,产品有盘、碗、杯、瓶、盒、壶等,其中碗、盘最多,每件作品变化不同。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更是难得一见,存世量极其稀 少。
由于价格不菲,珐琅彩瓷器历来都有高水平的赝品充市。晚清民国时期有一种珐琅彩瓷器赝品是比较难辨别的。就是用清宫流出的白色釉瓷器加绘珐琅彩,几可乱真。俗称“后加彩”。另一种赝品则是根据有限的资料,臆造形制和图样,冒仿康雍乾御制款识。这一类赝品在今天看来是比较好辨认的。主要是胎质不细,形制不准,绘画不精。但在当时由于信息缺乏,也着实骗了不少中外藏家。现在充斥市面的所谓珐琅彩瓷器绝大部分都是粗率的臆造和廉价的拼凑。常有人言称藏有十数件甚或数十件康雍乾御制珐琅彩瓷器,皆为妄语,不足为信。
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变卖,这是一个最可能引起误解的话题,但却有实实在在的记载。清代最 大规模的变卖发生在嘉庆年间。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奉旨将广储司六库久储物品酌量售变,其中包括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嘉庆十二年内务府奉旨库存瓷器内变价10万件;嘉庆十四年,售变圆琢瓷器就高达15万件……嘉庆年间的这三次大招商、大变卖,使得共约45万件康雍乾御窑瓷器从宫中流向了民间,虽没有明确记载其中珐琅彩的数量,但流失量之大也是可以想见的。
我国制作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的历史最早为元代,比瓷胎画珐琅早将近三百年。现存的两岸故宫的康熙珐琅彩的装饰风格与同期的铜胎珐琅器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康熙珐琅彩胎质稍厚、色彩浓厚,风格古朴,多为色地花卉,有紫红地、蓝地、粉红地、黄地等,所绘纹饰规矩端庄,有牡丹、西洋兰、秋葵、芙蓉、西番莲、兰花、荷花、梅花、四季花卉等,多为图案化格局,运笔拘谨稳重,讲究对称装饰。明末清初,当景德镇瓷业呈现多彩多姿绚烂热烈的艺术风貌时,宫苑深处的珐琅彩依旧为沉静保守,布局规范的色地花卉所局限,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民间艺术的豪放与创新,更不能尝试没有经过皇帝批准的装饰题材,因而康熙前期的珐琅彩瓷或多或少地带有铜胎画珐琅(景泰蓝)的几分匠气。为了提高珐琅彩的绘画水平,学有专长的欧洲传教士被皇 室召进造办处任职,康熙四十六年五月,清圣祖差遣户部员外朗巴哈喇,养心殿监造笔帖式佛保办理西洋人事物,前往广东传谕督抚:“见有新到西洋人,若无学问,只传教者,若西洋人内有技艺巧思,或内外科大夫者,急速著督抚差家人送来”。康熙五十七年(1711)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奏折中写到:“奉养心殿传谕,将西洋人传圣译送京,交与养心殿”。
珐琅彩是一项很复杂的工艺技术,是一种五彩缤纷的釉上彩,它起源于明朝,是景泰蓝技术的延续,到了康熙年间珐琅彩工艺逐渐成熟,雍正乾隆期间达到辉煌。但珐琅彩是专 供皇 家赏玩的,几乎不流传于民间。